榆林供电合作社+农户搭建扶贫致富桥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马倩 报道 “有劳动能力的人养羊,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养牛,2016年仅畜牧业每户增收了了快一万元”。考虑到许多年龄大的或者身体不太好的不太适合干农活,张雷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度养殖这个扶贫思路,根据每家每户劳动力的情况,量身定做了养殖计划,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但是在脱贫的道路上,有人因为自身原因会掉队,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光棍汉老冯,在扶贫团的帮助下喂了两头牛,结果到年底把两头牛全给卖了,虽然当时有了点钱,但是后续的生活却失去了保障,看到这种情况,张主席又陷入了沉思,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让这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直保持收入呢?
2017年7月8日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由50%的贫困户、20%的非贫困户和24%的村集体经济构成,目前合作社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当中,建蓄草池、搭建牛舍、水塔、硬化道路这些将一一提上日程。这是由老百姓自己成立的合作社,股份分配均匀,统一管理,有效的解决了由一无劳动力、二无资金、三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引发的问题,百头牛场将结合山地苹果、蔬菜种植等产业,有效的调整种养殖结构,优化产业发展。
“我通过在合作社入股,不但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底还能拿到入股红利,这是我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史家 村的贫困户老张乐呵呵地说。像他这样的农户,在史家 村还有很多,他们正是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既使合作社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也帮助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双赢”“双增收”。目前,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成立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是集肉牛养殖、小杂粮加工、山地苹果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合作社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实现特色致富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同时,为当地农户创造提供就业岗位,让广大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走上了致富路。
“起初真的是不知道该不该加入到合作社这个集体里,不知道投进去的钱还能不能回来,总觉得放在自己手里面比较踏实”,村民们的不信任,是成立合作社起初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如何才能让大家入股,把大家手里的钱集中在一起用于投资养牛合作社呢?张主席在这件事情上可是花了大工夫,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让大家拧成一股绳,证明合作社将会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收益,张主席带领村民们到榆阳区岔河子乡绿源肉牛养殖场、西安秦川肉牛养殖场等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看到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的养殖场后,开拓了大家的思想,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大家的一颗心才落地了。最终,筹集资金40多万。
“往年我们地里种的玉米,一亩玉米大概收入一千左右,现在根据养牛场的需要,我们改种密植玉米,就是没有玉米棒子的品种,主要都是秸秆可以喂牛,一亩的收入能达到两千块钱,大大的增加了我们的收入”,牛场的牛粪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改良土地,减少了奶牛粪便造成的二次污染,正儿八经的循环经济。
一本本的扶贫日记,记录了张主席17年扶贫工作走过6个县区60多个村落的点点滴滴,投资300多万,从一开始的建小学、修桥、修路、香菇大棚等产业扶贫到后来的健康扶贫、合作社的成立,多年的扶贫生涯,张主席不断的在工作中思考、总结,为大家找出一条最适合发展的扶贫道路。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