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网富源供电公司电力精准扶贫侧记
洗洋塘之变
中电新闻网通讯员 王继聪
进入11月的滇东,早晚气温已经变凉,但顺着刚修通不久的水泥路面,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进入到云南曲靖富源县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的几个村子,似乎都能感受到搅拌机声、磁砖切割声、装修房屋的敲打声等带来的暖意和村民们的快乐。村里,新房幢幢拔起;路边,花台、路灯展现出文明的气息;还有正在建盖的活动室,等待上瓦的公厕、垃圾池,已具一种新农村的姿态。而这一切是从村里来了一支电力扶贫工作队后开始发生变化的,从一个个进村路难走,村中脏、乱、差,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仅仅在10个月之间。
真帮!“是电力帮扶我们才有这么大变化”
洗洋塘社区共有下海丹、发家、下村等7个自然村3000多人口。大多数村子依山而居,前些年,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烤烟、玉米和养猪、养牛,近年来,部分家庭开始种起了当归、附子等中草药,群众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村子基础设施太差,像下海丹村,虽然村民们养出了肥猪、种出了大量的粮食,但只有一条狭窄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村里,进村收猪的、买粮的车子稍不小心就陷进泥塘几天出不来。还有几个村子祖祖辈辈靠天落雨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今年3月份,富源县人民政府将洗洋塘定为富源供电公司的扶贫挂钩联系点。富源供电公司将干过办公室主任、现任营销部党支部书记的龙敏派下去任第一书记,并选派了几名工作扎实的队员。
龙敏是一名彝族妇女,从小在城里长大。初到农村,面对农村的环境、贫穷,她感到彷徨,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她说:“好在我在办公室工作具备了一些处理事务的能力,还有公司就是我的坚强后盾,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是我们的工作思路。”
龙敏主动与社区领导请教,有时间就带着队员走村入户,听取群众需求,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
短短几个月过去了,在龙敏和队员的心中已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内要让群众路好走、水好吃、电好用、房好住。
乡村公路是国家的补贴项目,资金是有着落的。但为了早日修好路,工作队积极参与社区协调占地,头顶烈日奔跑在现场对质量进行管控,对工期进行跟进。半年时间内,共打起水泥路11.3公里,下海丹、发家等村终于实现了有通往外界的公路。
“我们吃了10代人的天落雨,走了10代人的泥土路,今年终于圆了10代人多年难圆的梦!”发家村民组长张林坤连说了3个10代人,透露出一种感激之情。
在吃水上,富源供电公司积极与水务部门联系到处寻找水源,打下了一口370多米的深井。然后出资14万余元将电接通,把自来水送到了发家村每家每户。
在建房中,工作队在村民中做好宣传,用活用好相关政策,仅在下海丹村,全村121户人家就有56户或拆旧建新或搬出重建,其中10户建档立卡户全部盖起了新房。
张发勇是下海丹村的代课教师,5年前因车祸手受残,这几年将3个孩子扶上了大学,家里一直住着两间老瓦房。了解张家的处境后,龙敏和队员几次上门做工作,并为他家争取到6万元的贷款和1.5万元的补助,在旧屋基上建起了90多平米的砖屋房。妻子吴美珍这几天一直守着装修,她说:“感谢龙书记,她们不帮助我家也盖不起来,等春节孩子们回来,我们就可以宽宽敞敞搬进来过年了。”
路通了,水来了,村里还建起了太阳能路灯,很多村民以为自己在做梦。而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石东和主任张礼安却说:“是供电公司帮扶我们,我们才有这么大变化,他们的付出、用心我们看得到、老百姓感受得到,他们是真正在帮我们脱贫致富!”
真扶!“我们选派的是一支能干事的队伍”
“按照县政府的要求,每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干部不得少于2人,我们是通过挑选派去了5人,并安排了一辆专车供他们使用,目的就是让他们能沉下身去好好干事。”富源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李勇告诉记者。
在这5人中,龙敏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和管理经验。张珍是从党建部专责抽调出去,办事认真细致,有亲和力。杨学伦年龄稍长,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何小河则是配电线路上的一把好手,专门从后所供电所抽调出来参与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用电问题。还有就是技术比较好的一名专职驾驶员。李勇说:“他们下去是代表我们公司,所以我们选派的是一支很能干事的队伍,从目前工作来看,他们为群众干了很多事,没辜负公司对他们的期望。”
洗洋塘离县城开车大约在50分钟左右,由于社区没有闲房能够住,龙敏和队友们便选择早出晚归。吃饭是并在社区开火,每天早上,龙敏7点多钟将儿子送到幼儿园,然后会到超市买一些菜带到社区,社区正常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晚上5点。
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石东说:“他们从不迟到,也不早走,有一次村里有急事,通知他们第二早6点半到,他们准时就到,在单位工作的人时间观念强,真让我们佩服!”
其实,对于龙敏和张珍而言,他们每天早早去送孩子,就是想对亏欠家人和孩子的做一点心灵补偿,晚上孩子放学,基本都是请邻居和同事帮忙去接。龙敏开玩笑说:“还好老公也是派到营上镇和我干一样的工作,能够相互理解,我也有个推脱。”说这话时,她哈哈大笑。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龙敏的丈夫在知道她要去扶贫时,告诉她和群众打交道一定要有耐心,还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龙敏说:“现在想想,这两句话还真管用。”
陶兴友是发家村的建档立卡户,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难缠”之人,家里有好几幢房子,但都年久失修成了危房,考虑到他家人和村民们过往的安全,加之遇上了好的政策。龙敏和队友便上门做工作,请他拆旧建新,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甚至好多次,只要一上门他就开口骂。龙敏和队友想出了各种办法,先先后后上门20多次,用耐心和真心感动了这个犟人,最终答应拆除旧房,并通过贷款、补助盖起了3间新房,新房封顶那天,专门打电话请龙敏和队友到家里吃饭。
不管是打水泥路还是装路灯,难免会占到村民们的一点田埂、水沟,遇上通情的几句话就说通,遇上不通情达理的弄不好就招来一阵骂,面对各种委屈,队员们都忍受着,然后陪着笑脸又去好言相劝。
村民徐金香说:“好几次看到龙书记们为了村里的事挨骂,他们顶着压力为我们办好事,还受那么多的气,真是值不得!”
但在队员们看来,只要能为百姓做事,方便群众,自己受点委屈,有时候受点小伤也无所谓。
社区主任张礼安说:“龙书记们的办法多,为了美化村庄。先老百姓不愿意,后来一个好的方案,老百姓都争着干。”
原来,村里计划在路边建花台,刚开始好多村民不同意,后来龙书记们提出花台由社区建,桂花、梨树苗由社区提供并按要求种植,然后在谁家门前就由谁负责管理和受益。
真干!“让我们洗洋塘的群众都要富起来”
在洗洋塘社区院内的围墙上,钉着三块宣传栏,上面写着建档立卡户与供电公司相对应的帮扶人名单。走进村里,凡在建档立卡户家的门边,同样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帮扶人名字。
龙敏说:“公司对扶贫工作非常重视,干部员工建立了联系户,今年两次组织人员上门认了‘亲戚’,平时就交我们负责联系。”
提起每一个贫困户的名字,队员们都知道在哪个村住在哪里。他们平均每个月都会走访,去看看。
在富源供电公司看来,仅仅让贫困户脱个贫并不算太难,要让这里的群众都具有造血功能,是他们的一个长远谋划。
针对洗洋塘群众普遍土地面积较宽,适合种植中草药的实际,今年,工作队鼓励村民加大西归、附子等种植面积,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往年。
村民张发光算了一盘账,他说去年附子价格好,卖到20多元一公斤,我今年种了5亩多,按现在市场价4元左右,我可以卖2万元,西归收了700多公斤,可以卖到5600元左右,还有魔芋能卖16000多元,不算上养猪、养鸡,收入就有4万多块,种草药比烤烟成本低,省事多。
像张发光一样靠种中草药致富的群众还有很多。
龙敏们看出了群众种药材的优势,为引导群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他们向公司作了汇报,通过公司联系,带领社区干部、村民代表28人次分别到云南白药厂、沾益、宣威等地考察学习。
在发家村,龙书记指着一块20多亩的土地告诉记者:“我们供电公司将投入10万元资金把这里规划成中草药种植基地,将群众的土地进行流转,建立合作社,群众可以领取土地承包款,又能在门口打工,近两天,云南白药厂就要过来我们洗洋塘谈黄草乌种植项目。”
记者和队员们走在洗洋塘的村村寨寨,只要说到村名,他们都会在前面加“我们”二字,俨然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家了。也难怪张石东书记会说:“国庆节放了几天假,我们就像很久没见面的感觉,会想他们。”
在10个月的时间里,让队员们最放不下心的有两户人家,一户是杨会泽,一户是戚菊花老人。杨会泽家通过帮扶,今年增加了药材种植面积收入有所增加,并且通过协调让他在村里当上了护林员,每年又有8000元的收入,基本能够脱贫。而戚菊花由于年纪大,又常年生病,独自一人又无收入,至今还没用上电,目前,他们正着手解决,让老人尽快能用上电。
龙敏说:“到我们走时,要是能让我们洗洋塘的群众都富起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龙敏和队友们在村子中、田野里不停的奔跑,10个月时间,龙敏整整瘦了7公斤,本来就瘦小的张珍显得更加瘦小,还有老杨和老何,还有驾驶员他们的脸从进驻村子的那天起一直都是黝黑黝黑的。
因为他们选择了真干,难免就要经历风吹日晒,难免脚上就会粘上新鲜的泥土。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