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追梦人
在我国的大西北,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扬“敢于领先、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全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他们就是鲁能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的员工们。
11月26日,晨曦微露,刮了一夜的刺骨寒风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风将戈壁滩上的砂砾吹了起来,打得人脸上生疼。太阳渐渐从地平线升起,远处昆仑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格尔木市。鲁能集团甘肃分公司的20兆瓦光伏电站,就坐落在距离格尔木市以东20公里昆仑山北侧的高原戈壁上。
缺氧不缺精神
当仍在忙碌的张琦接到母子平安的报喜电话,听到儿子的哭声时,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忍不住潸然泪下……
“自投运以来,电站共发电1576.1508万千瓦时。”截至11月26日,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已安全稳定运行6个月时间,电站综合管理楼大厅墙面的显示屏上,蓝色的数字正在不断跳动。8时20分,开完早会,站长张琦留下一名员工监控整个电站的运行情况,然后和其他同事一起走上沙丘,开始了一天的巡视任务。
这个占地0.42平方公里的光伏电站共由13个墨蓝色方阵组成,有光伏组件7.8万块,年发电量312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0.99万吨,减少碳排放3万吨。太阳已渐渐升高,金黄色的沙丘与湛蓝的光伏板成了这片天地间最靓丽的风景。
“格尔木属于一类光资源区,辐照量大,光照时间长,最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张琦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沙丘上,和同事开始巡视一次设备,包括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直流汇集系统等。张琦告诉记者,巡视一次设备最考验人的耐心,一旦有问题却没有发现,就会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量。
“我们的任务就是减小损耗,提高转换效率,把每一束光线都变成电;另外要提升电站维护效率,绝对保证电站稳定运行。”张琦说,为了更好地完成运维任务,他们这个由9名员工组成的团队必须加大设备的巡视维护力度。
家在山东济宁的张琦今年只有29岁,但却已经是名老员工了。几乎鲁能集团甘肃分公司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留下过张琦的身影:300兆瓦干河口风电项目值班长、40兆瓦敦煌光伏电站站长、20兆瓦共和光伏电站站长。今年5月份,他又来到格尔木,担任20兆瓦光伏电站站长。
由于格尔木海拔和家乡相比高出太多,刚到格尔木时,张琦高原反应强烈,整夜睡不着觉。工作半年后,张琦逐渐适应了格尔木的气候和海拔,但每天晚上最多能睡四五个小时。
一直在离家2000多公里的甘肃和青海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忙,张琦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他说,长年在外工作,且电站一般距离市区较远,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但必须得学会对抗甚至是享受孤独。当年他的爱人在家即将生产,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他实在回不了家。当仍在忙碌的张琦接到母子平安的报喜电话,听到儿子的哭声时,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忍不住潸然泪下……
山高斗志更高
从开工建设到电站并网发电,工程建设周期只有短短的45天。魏鹏和他的团队克服高原缺氧、风沙侵袭、蚊虫叮咬等恶劣条件,创造了光伏电站建设的鲁能速度。
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于今年4月12日开始建设,5月26日投产发电。谈起电站的建设过程,鲁能集团甘肃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今年50岁的魏鹏感慨颇多。
“我向单位领导立下军令状,保证45天完成电站建设任务。”魏鹏是工程建设专业的行家,参加了鲁能集团甘肃分公司的所有建设项目。丰富的经验让他挑起了格尔木光伏电站建设的重任。黑黑的脸庞,一件普通的工装,单从外表看,很难把他与副总工程师这个职位联系在一起。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加班加点,每天晚上10点才停工。”魏鹏说,由于电站建设周期短,工程所需各种材料货源紧张,一遍一遍催货就成了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魏鹏的努力下,各种材料都如期送到,保证了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电站建设高峰时,施工现场共有11个施工班组,人员近700人。为保障施工有序进行,魏鹏每天带领安全管理人员巡视施工现场,每夜不定时检查施工人员帐篷,及时纠正巡视中发现的不规范问题。同时针对高海拔、缺氧的情况,他要求施工单位配备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物品,让施工人员吃好、休息好,适应高原气候,健康工作。
土建、支架安装、组件安装、电气安装、电气接线、工程验收消缺……每完成一道施工工序,魏鹏都要带领团队仔细巡视。虽然工地有专职的安全员,但他仍然不放心,一天的施工结束,他必须自己再去检查一遍,被别人称为“闲不住的老魏”。魏鹏告诉记者,之所以闲不住,是因为忙碌早已成为自己的习惯,一旦闲下来,就会浑身不舒服。(下转第二版)
“工程从开工到结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魏鹏说,45天电站完工,自己很有成就感。
“虽然格尔木海拔不低且风沙较大,但相比之下,电站建设期间正值初春,气候等环境条件不算太恶劣。”魏鹏告诉记者,他们建设20兆瓦共和光伏电站时正值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且共和县平均海拔达3200米,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那么低的温度冻得人鼻涕直流。”魏鹏说,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施工条件下,他们抖擞精神,加班加点,83天就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虽然今年已经50岁,但“闲不住的老魏”依然每天奔走在施工工地上,以身作则,冲在一线。
魏鹏告诉记者,他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追求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的“大满贯”。“我之前建设过水电项目、抽水蓄能项目,后来又开始建设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今年我们位于格尔木的集风电、光伏、光热发电、储能发电于一体的多能互补项目有望获批。建设完这个项目,我就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大满贯’。”魏鹏高兴地说。
艰苦不怕吃苦
在茫茫戈壁滩上,员工们以项目为家,以站为家,党员做示范,践行“两学一做”,开展“三亮三比”活动,探索班组建设新模式。他们不怕吃苦,默默奉献。
“戈壁荒原收集一片阳光,绿水青山是我努力的方向。不怕风沙多激荡,我拥有最坚强的臂膀……”
这是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9名员工自己编写的歌词。以这个年轻团队为代表的鲁能人以项目为家,以站为家,克服高原缺氧、条件艰苦等不利条件,扎根戈壁滩,党员冲在一线做表率。
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运维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的员工1994年出生。打造一个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充满生机的团队是保证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年轻的团队多次“走出去,请进来”,认真学习借鉴西宁供电公司、海西供电公司的班组建设经验,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开展班组创新、管理创新,班组建设搞得有声有色。
走进电站的管理楼,明窗净几,一尘不染,显示屏右侧是电站的文化长廊,电站简介、员工职业愿景、值班员岗位职责、员工感言、文体活动……内容丰富而亲切,打造出一种“家”的感觉。置身其中,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建在高原戈壁上的电站。
繁忙的工作之余,电站的9名年轻员工还积极创新,成立了“阳光创新工作室”。在他们的努力下,“光纤电缆由地埋改架空的技术改进”“设备责任管理标识化创新”“逆变器直流电缆接地故障处理”等多项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同时,他们还将现场“6S管理”践行到班组建设中,各种物资、工具各归其位,实现了办公环境整洁有序,也大大方便了工作开展。
除此之外,电站的员工们优化提升现有制度办法,先后建立健全班组建设内控制度52项,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内控制度体系。如今,电站的管理模式及电站环境已成为格尔木光伏产业园所有电站的标杆。在张琦的带动下,电站的员工个个争先,全员创新,电站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项目工地,魏鹏时刻冲在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年轻员工作出表率。“我团队中的娃娃们都很年轻,但他们一点都不娇气,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他们都是好样的。”在魏鹏的带动下,团队中的年轻人敢打敢拼,敬业奉献,俨然又是一个个“闲不住的老魏”。
“员工们长年工作在西北戈壁滩上,条件艰苦,确实非常不容易。我们的团队大力发扬‘三敢’精神,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团队,经得起考验的团队。”鲁能集团甘肃分公司负责人说:“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护绿水青山贡献我们鲁能人的力量。”
在西北茫茫戈壁滩上,一区一站垒土成台;在这里,不断进取的鲁能人寻着夸父的足迹,追赶光电的时代;在这里,不断追梦的鲁能人,相约在一起,一次次创造奇迹……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