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供电全面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施祥 报道 2015年7月,我有幸代表元阳供电有限公司加入到了扶贫工作组这支光荣的队伍,公司分配到的挂钩扶贫点是元阳县马街乡丫多村民委员会,辖有9个自然村,公司共挂钩204户,814人。迄今为止仍挂钩帮扶对象153户。
成为驻村联系人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陆续的入村和驻村工作,日复一日的走访、调查,协调处理。作为南方电网公司,我们承诺主动承担三大责任。在我眼里,扶贫工作,就是一项新时期最艰巨的政治任务,是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这就意味着我必须面对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必须不计任何代价全力以赴;三就是必须服从服从再服从。面对此项工作公司的态度是不以功论赏,但若有差错处罚重于平时。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我毅然踏上了扶贫路。我的初衷,不关乎赏罚,只愿能为老百姓办实事。
我的记忆中百姓都步入小康,都是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当我第一次踏入这个挂钩村看到如此贫穷场景的那一幕,我傻了,弯曲危险的泥巴路,快要倒塌的民房,衣着破烂的小朋友,这样的情景,让我不忍直视,从走访摸底到精准扶贫再到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点一滴,我目睹了老百姓脱贫的艰辛历程,也感受了从中全部的酸甜苦辣。我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当地老百姓习俗的差异才是扶贫工作的瓶颈,一些自上而下的扶贫工作未能给基层群众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就农村贫困人口低保享受政策,这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如一个贫困村,只要您的户口属本村的,不论你是不是贫困户也不论你家庭是否存在困难,均可和村里的贫困户、贫困人口享受同等的农村低保政策。“平均分配低保”这一现象也是当前村寨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已经脱离了“精准扶贫”的初衷。
当前,我们做的扶贫工作虽能给农村带来一些硬件上的改善。但并未真正解决或者摆脱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目前贫困村由于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是脱贫的“硬伤”,但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意识的问题,这才是扶贫工作面对的最大“内伤”。老百姓对一些发展产业知识培训的内容模模糊糊,对国家的扶贫相关政策理解偏差极大,以导致短期内无法形成脱贫致富的产业链。
其次,因扶贫工作没有固定的遵循模式,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扶贫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元阳供电有限公司共有在职员工332名,目前公司共有43名领导及中层干部参与了扶贫攻坚工作,并挂钩有每人平均4户“包抓”的贫困户,对于电力企业这种生产任务繁重、工资收入微薄的单位,要负责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没有资金,缺少人员,要如期完成帮扶任务,只有依靠领导干部的担当和个人的责任感。目前我们还处在脱贫验收的初级阶段,每周收到的自上而下的文件和表格不仅种类多,且需要填写的内容复杂,一个乡镇的纸质版的材料可说是堆积如山,而我们每填一项都要逐户调查或在当地政府部门或村委会查询相关资料,而且填写标准和涉及的内容不时地在改变,时间相当紧迫,上级部门还要求及时上报,这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与冲突。
在扶贫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转走访”贫困户脱贫的认定其中一项是“有没有电视机”,我知道的有个家庭已达到脱贫条件,但就是不买电视机,以便一直能“享受”困难户的“待遇”;同样,贫困户的脱贫条件其中一项是“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米”,有个家庭找好地点手头里有钱就是不动工,等着危房改造钱款的到来。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来讲,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目前的扶贫攻坚工作成效十分堪忧,也存在许多盲点。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做到“精准扶贫”,相反,它还会助长一些个别群众的懒惰思想。由于政府在发放各类补贴的时候难以核实每个家庭的底细,导致某些农户投机取巧获得政府的帮助,这些“不平等”的做法不仅会打消村里靠勤劳致富的群众的积极性,还会助长更多的人产生这种依赖性的懒惰思想。有些贫困户明明自家房屋漏雨,却坐在家里不动手,给政府打电话,给挂钩干部求助,盼政府派人出钱出力地上门帮他修房子。还有些贫困户就是不讲理,明明不符合国家的政策条件标准,却无原则地要求享受各类优惠政策,这样的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扶贫攻坚工作,大队伍都已经走到对岸了,但仍有一些主要部门和领导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扶贫攻坚战中央出台了许许多多的好政策,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到基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这很可能削减了老百姓对人民政府的信任度。个人认为,当前的扶贫政策不能以点带面,我们应该遵循符合科学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调整,而不是一昧地流于数据上、纸面上的脱贫,规划做的再好,如果不切实际那就是纸上谈兵,扶贫款项再多,但如果基于形式主义,那如同浪费资源。
我们不应以济贫为目的,致富奔小康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也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期盼,也是全人类的心愿。路子走对了政策自然就有效,如果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这条主线,政府就是再卖力,贫困依然存在。精准扶贫应该放在基于文字形式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责任,把一些不好的工作作风和不适宜当地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规划和思路全部废除,重新制定有利于百姓增收,人人受益的长效机制,要真真正正找准导致贫困的源头,把“精”精到实际工作当中,把“准”准到百姓脱贫致富的行动当中,不流于形式,不弄虚作假,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努力奋斗,甘于奉献。
我们一直坚持在扶贫攻坚工作的路上,我相信对于老百姓的日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