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网 > 社会责任 > 正文

黄友华的致富经

  2016-10-19 00:00:00    来源:英大网 
A- A+
电力18讯:

     黄友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街扶东村农民。

  9月22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的草莓地里劳作。50来岁,花白胡子,古铜色的脸庞上,草帽也没能遮掩住一道道皱纹。黄友华话不多,我们就从他脚下的草莓开始,一问一答地聊起了他的脱贫致富经。

  这块草莓地不大,估计有一亩多,但被黄友华侍弄得非常有现代农业的派头。三个大棚总共18垄草莓上方排列着崭新的铁架,一条主水管道连接伸向每一垄喷头,水柱腾起薄薄的水雾落在草莓苗上。

  “种草莓需要技术,今年头一次不敢多种,看年底收成如何再说。”黄友华说。“我可以打保票,看这长势,收成肯定差不了。就他这块地少说也得有4万多的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挣3万块。”说话的是熊从国,河南南阳人,多年在外租地种草莓。他听到黄友华的介绍便过来围观,黄友华叫了他一声“熊师傅”。

  今年,熊师傅和几个老乡在扶东村租了200多亩地种草莓。刚来时人生地不熟,黄友华乐于帮助他们协调点事情。熊师傅看他人好,便主动当起他的师傅。

  熊师傅说:“草莓看似有挣头,但也不好侍候。首先得有水,你看现在这垄得时刻保持湿润润的,一天要浇灌好几次。”他说,自己和老乡就是看中扶东村的水源充足才从别的地方转来。

  说到水,大家起了劲。村主任刘忠六拍着胸脯保证:“放在以前不敢说,但以后你们可以敞开了用水。”刘忠六的底气来自村里的塘堰。去年,湖北武汉供电公司与该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首先就从解决该村的水源入手,投入了30多万元,改造了该村一口40亩的塘堰。

  从黄友华记事起就没见这口塘堰蓄过很深的水,不到三米宽的堤坝漏洞百出,水草和堤坝差不多一般高。塘堰离黄友华的草莓地只有几分钟的路,如今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水流奔向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水渠,沿着阡陌伸向各处。站在堤坝上往四周望去,水稻、莲藕、莲蓬等各种作物丰收在望。当地人称它为“当家堰”,意思全村用水全靠它。

  黄友华告诉记者,他家30多亩水稻就在不远处。往年全家4口人只靠他用农用车搞点运输,一年到头也就两三万元。水稻田每年种,可不是洪灾就是干旱,最后把成本算进去,收入可以忽略不计。今年有了这口塘堰,旱涝保收每亩可以进账1300多元。

  稻田旁边,黄友华还种了几亩莲藕。现在正是挖藕时节,他每天早上挖出百来斤送到早市,5元一斤不一会就能卖完,今年预计能卖2000多斤。他说,“扶东村的莲藕白嫩多汁,在当地非常有名。以往因为缺水影响了品质,慢慢大家都不种了。今年尝到了甜头,明年大伙都准备种莲蓬,既可以产藕带,还能收莲子,都是抢手货。”

  塘堰修好了,今年全村种的水稻面积比历年都多。黄友华瞧准了这个商机,把农用车换成了耕地的拖拉机,每亩一百元,今年他总共耕了600多亩,已经收入了6万元。

  黄友华20岁出头的一双儿女在外打工。草莓、水稻、莲藕、耕地……这么多活就靠他和老伴,能忙得过来吗?

  前年,儿子帮他在家干了一年,看最后没见到钱便外出打工了。可不但在外面没挣到钱,还要黄友华给寄去了一万多元生活费。今年中秋节儿子回家后,帮着父亲把里里外外的账一算,便决定辞工回家。

  “年轻人野心大,说是要慢慢把这些事做成产业。比如,把塘堰承包下来,在旁边建个‘农家乐’,与村里的草莓基地一起,把武汉人引到村里休闲。”黄友华说,“说来说去,还得感谢武汉供电公司,要不是帮我们把塘堰修好,哪有这么多事可做。”

  “可不是!供电公司还投入170万元改造了村里的电网,要不然这些草莓基地用水都不知道怎么抽上来。”刘忠六说,到今年年底,该村1283人人均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达到武汉市的脱贫标准。

  今年五月,黄友华提议,在塘堰旁立一块石碑感谢武汉供电公司,刻上“偏远山村脱贫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提议得到全村一致同意。最后石碑立成了,只不过上面的字换成了“精准扶贫到实处,党的政策暖人心”。

   黄友华说,这个更有高度。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 · 李根的扶贫故事
  • · 江西吉安公司: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 · 那山 那人 那些事——曲靖供电局留田村扶贫工作队工作纪实
  • · 重庆南岸供电公司:实施危房改造通电工作 推进巴南脱贫攻坚
  • · 黑龙江齐齐哈尔公司:东西帮扶“帮”出实效
  • · 蒙东赤峰公司:党员服务队情暖留守家庭
  • · 以真情实干回应群众期盼 以责任担当书写脱贫答卷——曲靖供电局留田村扶贫硕果累累
  • · 广西隆林供电局:让贫困村“电力十足”
  • · 灯更亮了 心更爽了——江门新会供电局志愿者服务低保户
  • · 山东莘县供电公司“双联共建”助力精准扶贫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