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供电局私人订制精准扶贫石门乡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定琴 全赞融 龙玉玺 来 静 报道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威宁县石门乡是贵州最偏远、海拔最高、贫困度最深的“三最”之乡。
上世纪初,石门坎被誉为“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来自国外的邮件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可以寄到这个贵州省威宁县最西部的小山村。一个世纪之后,石门坎却被称作“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民族在同步小康中掉队”的要求,石门乡成为扶贫路上的一个重要“决战点”。威宁供电局“石门坎电力服务队” 10名供电员工以电力为依托,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宗旨,供好电、服好务,为打造“石门文化”这张世界名片添砖加瓦。
按照“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奔小康”的目标要求,供电部门为该乡量身订做了精准扶贫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压质量低、变压器过载难题,为石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帮助村民上网开淘宝店,用电业扩报装一路“绿灯”,定期对网点线路、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为“农村淘宝”荣合村服务站返乡农民工提供贴心供电服务;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与贫困户结对子,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障人员和空巢老人送温暖、送关爱,为新龙小学“营养午餐”用电、烟农做好供电服务和电力供应保障工作。石门坎电力服务队与老百姓架起了村民连心桥,用心、用情提供电力保障,做好优质服务,助力脱贫目标实现。
电力先行,农网建设惠万家
“电力是最大的扶贫”,原石门乡党委书记禄炳仁给予了高度评价:“十二五”期间,供电局在石门乡投资6204万元实施农网改造。 一名供电所工作人员在10千伏石团线进行登杆操作,不远处石门到昭通的公路已经焕然一新。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的同时,石门乡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努力建设畜牧、烤烟、蔬菜、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五大产业,着力打造“石门坎文化”科学规划和设计石门坎旅游文化项目。
2016年,作为“电力服务队”成员之一的陆玉超进驻石门乡,进村入户,帮助、指导各村开展电力扶贫工作,研究破解脱贫难题举措,理思路、出点子、找路子,真情帮促,真心服务。
“他做事,我们放心。”这是威宁石门乡老百姓对驻乡干部陆玉超的评价。简短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党员干部、对电力服务工作的信任。
驻乡期间,陆玉超早出晚归,跑项目争资金,为荣和村新营组苗寨新集镇旅游景点线路迁改、石门8个村的烤烟房项目工程建设、高潮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电力工程等20余项工作的实施积极进行协调,尽己所能帮助村里百姓。
据介绍,为帮助石门脱贫,今明两年,毕节供电局将投资近千万元更换淘汰型电能计量装置,实施4条10kV线路和石门乡荣和村用电改造,对16项新一轮农网升级工程进行全面改造,主要是解决石门乡小集镇建设、移民搬迁及低电压供电问题。
“一帮一”活动致富路上好帮手
服务队成立以来,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开展党员 “一帮一”帮扶活动。党员干部带头,让每名有能力的员工联系帮扶1户贫困家庭开展帮扶活动。服务队选取了张连顺等5户特困户进行长期帮扶。8月9日,石门坎电力服务队人员来到新龙七组张连顺家中,为其送去了500元钱,大米和食油。当听说这500员钱是所长王文斌省吃减下攒下的,并执意要帮其承担电费的事时,张连顺眼角湿润了,拉着王所长的手不停地道谢。
苏国军是土生土长的“老石门”,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主动请缨,当上了石门坎电力服务队的队长。
这天,他来到了67岁空巢老人李绍英家中,老人靠低保维持生计。长期以包谷饭和洋芋为主食的李绍英精神状况十分差。苏国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赶紧到附近商店买了米和油等生活用品为老人送过去,并将身上仅有的420元钱全部送给老人做家用。苏国军动情地说“大娘,你安心过日子,有事就打电话给我,我会定期来看您的。”
石门乡偏僻落后,长期与世隔绝,村民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
去年12月26日开业的农村淘宝荣合村服务站3个月已经有超过20万的营业额,在整个威宁的电商网点排名第三,老板何梅是一名返乡农民工。
4月11日,又到了石门乡赶集的日子。一大早,石门供电所旁边的“农村淘宝”荣合村服务站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这个店一刻也离不开电,交易过程中一旦断电,不仅损失生意,更影响信誉。好在政府帮我把店开在供电所旁边,供电所时常派人过来检查线路,这让我很放心!”小店每月利润可达2至3万,今年的营业收入在威宁县电商网点中位列第三,这一切是托电力服务队的福。店主何梅笑眯眯地说道。
电商网点对于供电十分敏感,为让“淘宝”进村入户,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石门坎电力服务队开展“一帮一”活动,把“农村淘宝”电商纳入优先用电客户范畴,建立用电需求档案,开展全方位贴心服务。从业扩报装开始就一路绿灯,帮扶人员定期上门为电商客户进行安全用电宣传、隐患排查等义务服务,全力解决用电难题,倾情服务“农村淘宝”电商。
教育扶贫,营养午餐“不停电”
上世纪初,石门坎先后出过十数名大学生和数名博士生,被称作“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区”。百年后的今天,教育却成了石门人民无法言说的伤痛。因为经济极端落后,为了谋生,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病弱的老人。
2015年的一份数据显示,石门乡有734名留守儿童,对于他们来说,营养午餐显得至关重要。石门乡境内的11个教学点,2013年提供营养午餐以来,从未因停电影响营养午餐供应。
所长王文斌十分看重学校用电,他认为: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最重要的落脚点在孩子们身上,绝对不能因为停电影响石门乡的未来”。
“从未停电”的背后,是电力服务队贴心周到的服务。学校开办营养午餐以来,在电力的帮助下,从未出现过因供电原因造成的夹生饭现象,更没有发生过停电停餐情况。
因为食堂狭小,石门民族学校初中部一直都是分批用餐。3月16日中午,学校食堂在做菜过程中线路故障,部分菜肴正在烹饪当中,电话打到供电所不到10分钟,石门电力服务队就出现在校园中,迅速排除了故障,确保了学生营养午餐的正常使用。
新龙村小学地处偏远,有学生67名,其中一半以上是苗族,部分学生甚至听不懂汉语,很多孩子一年到头只有一件换洗衣服,学习生活条件堪忧。3月4日,石门供电所联合毕节供电局“绿叶服务队”到新龙小学捐赠“开学加油包”,将书包、文具盒、转笔刀、水彩笔等学习用品及衣物送给山区贫困儿童。去年以来,电力服务队开展“电亮・同步小康梦”扶贫公益活动,实施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空巢老人帮助,截止到目前,已对7个点上398名特珠群体实施帮扶,将关爱及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家。
“译语员”架起服务连心桥
今年55岁的杨光元是石门坎电力服务队成员之一,是供电所里唯一的苗族员工。石门坎是苗族同胞聚集地,语言沟通障碍成为电力服务工作的一大难题,在日常的收费、业扩报装、用电咨询等业务中,必须有一位能懂苗语的工作人员担此重任。杨光元2010年因中风落下了病根,走路说话都十分困难。2013年病情好转后,他主动向所领导提出申请,回到工作岗位上当起了“译语员”。
杨光元说,所里有困难我不能不管,重活、累活我干不了,但是与前来办理业务的苗族村民说说话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现场、供电所营业厅,都能见着老陈的身影。他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向不懂说汉化的村民宣讲政策、解答问题,在征地、烟农烤烟用电问题、供电所缴费等工作上积极进行协调。大家亲切地称他“翻译官”,每每听到这一称呼时,老杨总是一笑而过。
倾心服务为烟农
烤烟种植是石门乡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烤烟这一主体产业离不开电的支持,从浇灌到烤房用电,石门电力服务队对广大烟农一路绿灯,真情为烟农解决用电困难。每年8、9月份烤烟季,也是服务队人员最繁忙的时节,巡线人员会提前对烤房专项用电检查进行检查。对线路设备进行特殊巡视,重点是观测负荷较重的变压器,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处理,确保线路设备可靠运行。抢修人员更是保持“一级战备”状况,为用户提供24小时故障抢修服务。
他们来到烤房旁了解用电情况,帮助烟农整理烟叶,还一起拉家长。烟农李小娟高兴的说,咱一年能有7、8万的收入,电力服务队功不可没。服务工作没得说,贴心、优质、满意。
在服务群众中,电力服务队做到了用心用情、细致入微,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和赖。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