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供电荣获全国创新力企业百强纪实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朱继周 李玉朋 报道 五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果园可以硕果累累,意味着学语的孩童比肩齐飞,意味着一个周期过后祖国经济再次脱胎换骨……五年,同样意味着,国网宝鸡供电公司不断“从争先到领先、从优秀到卓越”,先后建立10个创新工作室,拿下5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众多的科技进步大奖和QC成果,直至一举荣获“国字号”创新力企业百强。
宝鸡,一座因交通而兴旺,因工业而振兴,因生态而有名的城市。近年来,这里城区规模日益拉伸骨架,交通区位、城区环境、工业发展、营商环境、城市配套能力连年大幅提升。然而,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背后,宝鸡供电公司牢记国家电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为服务宝鸡“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担当着先行官的作用。
时光荏苒,在宝鸡1.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通过多年的创新与飞跃,宝鸡供电人在实现创新发展中,一幅不屈、奋斗、智慧的创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顶层设计 竖起全员创新“一面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企业能不能实现长效创新,关键看机制。实践中,宝鸡供电公司决策层打造的注重长效创新的崭新机制,如同竖起了一面旗帜,为企业全员创新指明了方向。
让我们来看两组数字:
第一组:近几年的技术攻关项目论证立项数字:2012年35项,2014年40项,2016年60项,2017年在60余个项目中精挑细选,确立47个科技含量极高的创新攻关项目。
第二组:近年来“捧”回的各项创新大奖:2015年11项成果荣获省公司科技进步奖,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2017年1项科技成果获“第二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荣获国网公司“工人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10项科技成果荣获专利授权,7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推广转化,省公司科技进步奖22项,7项管理创新成果在省公司获奖,2项管理成果被评选为“第二十三届陕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这两组数据清晰看到,宝鸡供电公司全员创新的推进脉络。其一,创新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干练”;其二,取得一系列成就越来越趋于稳定性和连续性,如同割不完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归根到底,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称羡的结果,还是因为“机制性”的土壤足够稳定,足够肥力,继而产生出良性循环。
从顶层设计来看,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是公司立足市场大潮,必须坚持的生命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瞄准一个目标、把握两项原则、突出三个提升、实施四轮驱动、落实五项保障”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已经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和全员努力的共同行动。
科学管理 形成全员合力“一盘棋”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宝鸡供电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四轮驱动构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管理创新为关键带动平凡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长效性的创新机制已经建立,如何落到实处,关键还要看管理。近年来,随着“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宝鸡供电公司以“一盘棋”的目光开始推进和落实创新思路。
从上世纪60年代宝成电气化铁路供电带负荷融冰技术研发,到以“小黄人”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成果的推广,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竞相涌现,积淀了企业雄厚的创新实力。
管理创新,从“责权明晰”的层面打造出极具创新力的管理模式。在引进卓越绩效模式中,宝鸡供电公司创造性地将该模式与国家电网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相结合,将各部门“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纳入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卓越绩效国家标准与公司业务的完整映射,进而将卓越绩效及“五位一体”要求再量化、可考评化中“双落地”。
管理创新,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技术攻关提供了搭载平台。每到年末,宝鸡供电公司职能部门结合各专业实际,深入一线搜集和整理各类创新项目,以充实创新项目“储备库”。次年年初,在第一时间召开创新项目论证立项会,精挑细选典型适用项目,实施项目投资、重点研发。
管理创新,从“以人为本”的层面为项目研发提供了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公司管理创新、QC管理、青年创新、科技创新等优秀成果如“井喷式”涌出。连续开展创新创效成果提炼,4年累计完成160篇优秀创新成果。先后有9人入选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名单,30人入选省公司级、地市级优秀专家人才名单,4人入选省公司领军人才,5人认定为省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
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宝鸡供电公司真正实现了攻关有人才、项目有储备、创新有扶持,推广有价值、企业有效益。创新,正在潜移默化之间融入宝鸡供电公司2000多名员工的心底,创新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科技攻关 打造全员研发“一班人”
有很多企业,设立有专门的研发中心,这种做法实际上无形中将创新归类为“个别人”或“个别部门”的专属工作。而宝鸡供电公司的做法是,鼓励一线员工将创新与工作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出全员研发“一班人”。
周红亮,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每天与“荒山野岭”打交道的一线电力员工,却是“周红亮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些年,他的一双“铁脚板”不但能越过山川沟壑,他的一双“巧手”更是将许多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极大地提升了输电运维效率。
“小黄人”就是周红亮的创新代表作之一。前些年,每当风筝、塑料袋等挂在电线之上,周红亮和班组成员都颇感心惊肉跳。这些异物可能会导致线路跳闸故障,但摘下这些东西并不容易,他们必须高空作业,不但危险,而且非常耗时耗力。怎么办?周红亮带领工作室成员,从攀岩运动中受到启发,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模拟人类攀爬动作的机器人,并在其身上安装了锋利的刀片,使它可以在高空导线上越障和清除异物。周红亮等人还给机器人画上黄颜色,一个又萌身手又敏捷的“小黄人”就诞生了。
同样痴迷于创新的还有宝鸡供电公司贾村供电所的老所长刘云。他今年58岁,学历不过高中,常年的一线工作让他满面黝黑,双手老茧,却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在一线创新出多个极具实用价值的发明。
不久前,在宝鸡供电公司举办的创新现场演示会上,刘云发明的“电能表更换绝缘线帽”和“配电设备线夹夹板”演示引起了同行者的一片惊呼,演示中所带来的几十个样品也被“哄抢”而空。为何这些小发明如此抢手?原来“电能表更换绝缘线帽”形似一个钢笔帽,但只要用它套上变电器的裸露线头,就能实现带电更换电表,至少让区域内少停电2小时。
翻开这些年的创新名录,其中有很多人没有闪亮的头衔,没有高人一等的学历,甚至有些人即将退休。然而,正是这种无论身份、无论学历、无论年龄的全员创新模式,打破了以往科技攻关的局限性。从此,让发明创新,不再遥不可及。
清单推进 凝聚全员发力“一条心”
每年年初,宝鸡供电公司都会在内部确立严谨的创新项目“清单”。这种清单式“自我加压”的方式,正在倒逼宝鸡供电公司从上到下凝聚“一条心”,一往无前的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大家都清楚,一旦登上这个“清单”,就必须按照“建账、晒账、查账、销账、交账”工作法去让这些项目从纸面变成现实。
在数百个创新项目“清单”中,有可视化现场管控平台、电缆隧道故障检测多足机器人研究与开发、改进型接地线接头、便携安全遮拦快速挂钩等“小快灵”项目,有基于微信平台研发智能点餐系统、“1+9”智能运检体系、D5000系统建设、营配调贯通新功能应用、“掌上电力”和“电e宝”,还有《电力电缆耐压试验用局部放电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一种零线断线及相线接地保护装置》、《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用直流变交流逆变器》等“高大上”的项目,应有尽有,也覆盖了全公司工作的方方面面。
宝鸡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生产技术管理专责时晶对“清单式”工作法深有体会。在2015年6月,他们部门的核心业务智能终端抄表成功率仅有60%,尽管存在社会干扰信号大、无线电信号复杂等客观因素,但不争的事实是,在这项考核指标上,宝鸡已经落后于全省其他省市。
怎么办?当年年底,她们决定研发“抗干扰”装置去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项目也被列入了次年宝鸡供电公司技术攻关“清单”。6个月过去了,一台巴掌大、被大家称为“小魔盒”的抗干扰器研制成功。接入智能终端后,抄表成功率直线上升。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99.5%;2017年,再次上升到99.9%,稳居全省首位。
参加创新研发的人员还知道,一旦列入创新项目“清单”,不但意味着需要比常人更为努力,更意味着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更多的是宝鸡电力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坚守、奋进、超越、和谐”,是地区监控班的班风也是铿锵玫瑰QC小组的作风。自2015年在韩国进行发布开始,在刘海红的带领下,铿锵玫瑰QC小组香飘全国、三次走出国门显风华,荣获ICQCC世界质量管理小组银奖、质量管理小组金奖、国网公司首届QC成果发布会十佳发布奖,成为了国内外行业瞩目的亮点、焦点。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也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典型,组成了宝鸡供电公司创新的“脊梁”。
成果求新 实现全员转化“一条龙”
创新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如同存折不能转化为现金,这对提升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来说并无实际意义。宝鸡供电公司的做法是,一旦确定某一项创新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就以“一条龙”的方式将其转化到实践当中去变成“真金白银”。
输电运检带电作业班班长晁建辉发明的“线路分流器”,如今已经推广到全省电力系统使用。在早期的工作中,晁建辉发现高压线路接电维修中,接点发热是一大“顽疾”。几十米高的塔架上,操作人员用绝缘杆和配套工具,一点一点的旋转固定并口夹,不仅安全风险大,而且非常吃力、效率也低。
说到不如做到,晁建辉很快和创新小组的同事们启动了输电线路分流装置研究创新项目。历经7个多月的研究和反复试验,一台名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研制成功。这个装置操作非常简单,重量不过1.5公斤,操作人员只需用绝缘杆将分流器挂在线路接点和发热点的两端,然后再用遥控器操作,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研制意图。
晁建辉的发明成果推广转化并不是孤例。同样,宝鸡供电公司一大批创新成果正在转化成沉甸甸的生产力。其中,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室专责门强研发的“异种通用稳压电源插件”就是其中的代表。
很少有人想到,2011年,就是因为这种“插件”的缺失,曾让陈仓区一家企业直接停电,在门强和同事们全力抢修下,72小时后才恢复供电。企业老板抱怨,“因停电停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要求赔偿。”
实际上,门强很委屈,但他深知“顾客就是上帝”。最终,他通过半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这种插件,后来还拿到了国家授权的专利证书。
如今,门强和他的同事们研发的这种“插件”广泛应用于宝鸡供电系统各个相关领域,很多人称其为“特效药”,让宝鸡供电服务提升了一个大台阶。据测算,仅此一项发明的推广应用,每年就能够为宝鸡供电公司节省上百万元支出。
创新二字,知易行难,需要体制机制、科学管理、广大员工、科技研发、广泛推广等全面发力。宝鸡供电公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服务型企业,但正是这种创新,让全公司掌握了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核心科技,继而挖掘和解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而在创新理念的驱动下,宝鸡供电公司全员立足岗位实际“平凡创新不平凡”的热情高涨,创新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企业创新力跨越提升走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并在2017年度中国创新力、成长力、区域经济贡献百强企业中名列榜首。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