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纪实|山西临汾供电:关村百姓的绿色生活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记者 范晋宁 崔菁 刘绕菊 报道 关村位于襄汾县西南面,距县城近30公里。曾经,关村在襄汾县也是属于“榜上有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关村的不二名片。2014年前,在襄汾县348个行政村中排名稳居后三名。短短几年,关村是怎样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呢?带着好奇和疑问,1月24日,笔者和“媒体进电网”采访团记者一行五人走进了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襄汾县古城镇关村,一探村民的“绿色”生活。
“关村能有今天的好生活,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有咱们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啊!” 关村党支部书记王晋刚一边领着我们往村里走,一边介绍村容村貌村史,述说着关村的变化。关村是个大村,有近2000村民。村里铺了柏油路,道路干净整洁,两旁是太阳能路灯,一串串彩旗横挂在两边的路灯上,之前那个垃圾到处扔、污水遍地流的村庄哪里还见踪影。路两旁的文化墙上,是一幅幅表现关羽一生的绘画。王书记介绍说,关村大部分村民是关羽后裔,因而取名关村。
每个村民家的外墙上都挂着一个类似空调主机的设备,风扇在呼呼呼地转着。看着我们好奇的表情,王书记解释道:“这是空气能热泵,靠电的,现在全村都安装了这种电采暖设备,找不出一粒煤炭啦。”
空气能热泵刚推出时,大伙都持观望的态度,怕费电,也怕制热效果不好。村民郭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批享受到实惠的人。
郭建家院子不大,但干净整洁。听到说话的声音,郭建从屋里出来,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刚迈进屋子,一股暖流就迎面扑来,客厅里的山茶花、君子兰在墙下竞相绽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端着水果走出来,招呼我们落座。郭建笑着说:“这是我母亲,今年80岁了。以前我们家取暖做饭都烧煤,一到冬天更发愁,白天要照顾两个老人,晚上还得半夜起来给锅炉加碳看火,屋里院里到处都是煤灰不说,温度也得不到保证。现在呀,家里都用电了,做饭有电磁炉、电饭煲,空气能热泵一天24小时开着,我家有老人温度开得高,算下来一个取暖季比烧煤多不了几百块钱,关键是省心、省事、环保、暖和。我听说,国家还要对电采暖电价给予优惠呢。”
问起郭建是否愿意再用锅炉,他笑着反问:“要是你的话,你用啥?自从村里电网改造,通了动力电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家里全部电气化,环保又方便,大家都过上‘绿色’生活了,谁还愿意回到过去呀!”
从2014年8月开始,襄汾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山西省政府“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陆续开始了以机井通电、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和村村通动力电为目标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2.98亿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520.934公里,新增改造配电变压器1539台21万千伏安,改造低压线路468.9公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关村也是这次电网改造的受益村。共投资714.29万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18公里,新增改造配电变压器11台4200千伏安,改造低压线路9.03公里。机井通电了,3000多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动力电充足了,村民们也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村里通了动力电,我家换成了空气能取暖,今年,我的猪场还要扩建了……”李国强是村里的养猪大户,每年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冬季取暖,他和媳妇两人需轮流照看锅炉,才能勉强维持200多头猪的取暖问题。原先,他也想扩建养猪规模,可精力有限,雇人又不划算,扩建的事只能想想而已。换了空气能热泵后,不需要整天耗在锅炉前,还能保障猪棚内恒温。得出空的李国强也没闲着,开始规划他的致富路。他购置了一台秸秆切碎青贮回收机用来加工牲畜饲料,降低了养猪的成本。同时,他还做起了贩卖饲料、外租饲料机的生意,每年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村里的300亩流转土地由村委会牵头统筹规划,采取股份制,建成了30座冬枣大棚。冬枣的收获期比普通枣早两个月,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关村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大棚种植。现在,村里正在与农科所、空气能厂家合作,针对大棚的实际情况,研制和安装具有制冷、制热两种功能的空气能热泵,夏季让枣树入眠,秋冬开花结果,春节新鲜枣子上市。300亩的大棚预计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可收入5万元,人均增加收入2700元,让更多的村民获益。
大家感慨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王书记指着村东头的一座建筑说:“那是我们村日处理生活污水300吨的污水处理站,全村旱厕也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居住。村北建设了一座100立方米沼气池,一部分人畜粪便定期运往沼气池,一部分用于沤制有机肥,既节约了种地费用,又实现了绿色环保。现在我们是一座有着绿色生态循环系统的电气化美丽新农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在襄汾县,像关村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2017年底,襄汾县通过了山西省政府组织的“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验收,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强的电力供应将保障村民在环保绿色洁净的幸福之路上越走越远。
赵雅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