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网公司都匀丹寨供电局兴仁供电所:兴仁有仁
“雷锋班”带头人刘启凡帮助有残疾的孤寡老人张有福。 邹铭东 摄
“雷锋班”带新华小学13名留守儿童参观变电站后的告别。 龚雅琴 摄
“雷锋班”为新华小学更换电表。 官正洁 摄
“雷锋班”到尿毒症患者、贫困户李忠家为其打扫卫生。 龚雅琴 摄
“雷锋班”到雅灰小学为43名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 潘冲 摄
南网报记者 孙维锋 通讯员 杨彬 官正洁
多年来,贵州电网公司都匀丹寨供电局兴仁供电所致力于在“家门口”安慰人,互相温暖,照亮彼此。他们坚持并坚信,对身边人搭把手,处处有为,人人可为;为人处事心中有仁,走出小我,超越自我。
就像在医学界被奉为信条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一样,兴仁供电所的员工们也有医者仁心的特质,他们口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成为衡量人心最本色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当地政府、媒体和广大老百姓都亲切地把兴仁供电所称为“雷锋班”。
2016年11月10日,又是一个大雾天,气温只有3℃,比往年这时候要冷一些。整个黔东南丹寨县城被群山环绕,又被浓雾包裹,比平时“醒来”得似乎要晚一些。
丹寨县兴仁镇甲脚村苗族妇女潘朝芝还沉浸在丈夫因病去世的悲痛中,但她早早忙活起来,喂了家里的3头猪、5只鸭、1头牛。外面的土灶台上正酿着红薯酒,一滴一滴流进桶里,准备赶集的时候背到集市上卖了,补贴家用。两个孩子都去镇里上学了,年过七旬的婆婆坐在屋里,偶尔颤颤巍巍说上一句话。
和往常一样,兴仁供电所的员工黄承林、莫廷先自己在镇上买了一箱牛奶和一些吃的,前往潘朝芝家。他们及身后的兴仁供电所照顾这个家庭已经有5年时间。一进门,莫廷先就用毯子盖在老人家腿上,问最近吃药的情况怎么样。看到家里用上了电取暖的火炉子,原来的线路负荷不够,黄承林说要把屋里的线换一下。
记者有点担心地小声问潘朝芝“对接下来生活有什么打算”,她想了很久说:“我也不知道,过一天算一天呗,盖房子还借了很多债。”
“你不要这么悲观,要挑起家里的重担,让孩子好好成长,有什么需要你就说,我们供电所都会尽力。”黄承林赶紧接话。潘朝芝突然有些激动,走出了屋子,给正在酿酒的灶上添了些火,坐在灶前的小凳子上,一言不发。
近些年,被称为“雷锋班”的兴仁供电所,用集体的力量承担起潘朝芝丈夫李忠生前所托,给予这个在艰难中踯躅的家庭温暖和支持,让希望不再遥远;如亲人般照顾着4位孤寡老人的生活,直到老人去世,让他们在人生最后的时光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爱;用“看见了就不能不管”的心态,在“家门口”帮助乡亲致富,带着无助的老人和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自然
丹寨供电局有名的工作狂人王建在新疆出生和成长,18岁时回到了丹寨,身上有股子刚劲,也很细腻和感性。第一次见他,他眼神凝重,表情严肃,只有谈到工作和“雷锋班”才感觉轻松下来,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
王建在兴仁供电所当了8年所长,今年3月,调任丹寨供电局龙泉供电所所长。“雷锋班”在王建担任兴仁供电所所长期间形成,记者反复追问其形成的原由,他总说:“这一切都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
2008年,王建2岁半的孩子身患重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四处求医,背了一身债。为了帮助王建,都匀供电局党委、工会当时组织了全局范围内的募捐,筹集2万余元。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孩子还是没能救回来,“那时,我妻子的精神几乎崩溃了,我也只能用工作填满自己的时间,不去想孩子的事情。”
这么多年来,王建一直记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简单的帮助都是他精神的支撑。而在兴仁供电所,员工莫廷先、李东又、黎应林都有过类似的遭遇,共同经历伤痛、关爱。时间慢慢治愈了人心,但他们希望能把得到的爱给更多的人,从安慰开导自己,到互相安慰和帮助,再到帮助更多的人,他们想赋予这份工作和生活不一样的东西。
近些年,贵州电网公司逐步理顺了农电用工,对兴仁供电所三分之二的员工来说,这是一次“幸福的转身”。从早年在外打工,到后来放下锄头当上了电工,再到进入供电所工作。“我们待遇好了,要珍惜,就得把工作做好,更要把人做好。”在和所里老员工聊天中,李东又代表大家表达出了这个共同的心愿。
去年11月,贵州电网公司“我最喜爱的明星供电所”的评选在省公司总部进行最终角逐,兴仁供电所作为候选供电所要进行展示。出发之前,黄承林的妻子龙福春专门给他置办了一身新衣服,他到了贵阳才舍得穿上。展示结束后,黄承林让同事帮他在省公司门口录了一段视频,他在镜头里兴奋地说:“我来到省公司了,我可以很骄傲地跟我的子孙说我是做什么工作的。”对于这份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自然流露出的情绪也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
时间回到更早前,对于“雷锋班”成立起到核心作用的刘启凡以及莫廷先和黄承林等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们身上有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烙印,雷锋精神的种子在他们儿时就深植心底。而且,在一次次走近他们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时代对他们影响是如此之深。
1970年,莫廷先8岁,在一次上学路上,发现别人水田里的拦水沟坏了,水白白流走。“觉得浪费太多水,可惜啊,我就和几个同学一起跳进去,把拦水沟给修好了。”当时,乡亲们把表扬信写到了莫廷先就读的烧茶小学,于是,学校课间操时,莫廷先在全校师生面前受到了表扬,“我至今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也深深感觉到能帮助到别人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
时代洪流汹涌,有人迷失自我,有人却守住初心,沉淀下至真至仁至美的品德。成长之路必有波折和痛苦,有人一蹶不振,甚至偏离轨道,而有人却懂得感恩,与人方便,积小善成大善。
悄然
2012年12月,正是一年电费回收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各片区的电费回收情况,时任所长王建召开了所务会。
会上,刚调到兴仁供电所工作的配网综合工杨光益说了自己的“困难”,“我的片区电费回收没有达到100%,还不是因为片区里有部分老百姓当时付不起电费,这怎么能怪我?”“上个月我都垫几十块了,这个月还垫几十块,我总不能一直这样做。”
为此,大家沉默了,这些因为贫困引发的电费回收困难问题,第一次被王建知道,也被供电所的其他同事所知晓。
另外,2008年,刘启凡抄表时认识了残疾老人张有福,他依靠政府的低保金独自生活,从此他就默默挑起了照顾老人生活的担子。每个月,刘启凡不仅到张有福家帮助检查用电线路,还从自己的家庭开支中省出一点钱,买了油、米、常用药品等生活物资送去。老人生病,他会想办法挤出时间带老人求医问诊并悉心照料,直到老人去世。
在一次聊天中,张有福说,“有10多年没有到镇上去看看,也不知道路现在好走了一些没有。”刘启凡把这句话放在心声,随后用自家农用车载着张有福到镇上,上下车都是抱着才行。张有福看到的是与自己记忆中完全不同的样子,楼房林立,车水马龙,他无法自抑,感动落泪。
丹寨是国家级贫困县,外出务工成了很多人的选择,留守老人和儿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不少家中只有年迈老人独居,不只是交电费的问题,生活都困难。因为常年抄表收费,兴仁供电所对自己服务区域的用户情况都非常熟悉,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照顾的老人。
“你说,不管能行吗?于心何忍!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家里是这样的情况,有人来帮一把该多好。”所里的员工都是在自己家门口服务,不忍心看到这些,看到了就得管,能帮多少算多少。“他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陪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至今,兴仁供电所员工已经悉心照顾、默默陪伴,送走了4位老人,在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里给予了温暖和爱。
会议结束后,员工们都很受触动,愿意在工作的8小时之外,去做更多的事。王建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动用起全所甚至全局的力量。在他的倡议下,所里挂起了写着“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的爱心箱,呼吁大家为贫困户捐款。全所员工都默默加入,为之尽一分力。集体的力量在汇聚,用这种方法筹来的资金,用于解决困难户缴电费难的问题,这一举动也让他们获得了“雷锋班”的称谓。
“雷锋班”出现后,以前由黄承林照顾的潘朝芝家就成了兴仁供电所共同的帮助对象。2011年,潘朝芝和丈夫李忠一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两个孩子和一位老人,黄承林发现他们家交不上电费,就先帮垫付,并且给李忠打电话说,“家里你别操心,电费都是小事”。这一年,李忠查出患有尿毒症,回家休养,干不了重活,黄承林就帮他在家门口养了一些鸭子和鸡,维持家用。2014年病情加重,黄承林更是常去李忠家里看看需要什么帮忙的。李忠还托付黄承林在他走后帮忙照顾孩子和家里,他把自己两个孩子叫到身边,说:“要听黄伯伯的话,好好学习,不要做坏事。”
今年7月,李忠不治去世,妻子潘朝芝从深圳回来,照顾着一家老小。李忠的大儿子正在镇里上初三,兴仁供电所经常把他接过来吃饭,小儿子上学离家远,他们就想办法帮助转学到近的地方,常常督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家的生活需求。
“说起来都是小事,甚至是一些琐碎的事。”采访中,他们总这样说。但是,恰是这些举动足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看到别人的痛苦送上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安慰,看到别人的困难就要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能力有限,但要拼尽全力,这是他们简单的逻辑,这是何等的胸怀?
定然
更多力量在融入,人和事都在自然地汇聚,蔚然成林。
今年3月,张勇被调到兴仁供电所任所长,加入“雷锋班”后,受到所里老员工们的感染。一个月后,从公益网站看到青海囊谦县的孩子有困难,便悄悄地通过网站向青海的贫困学生寄去了乒乓球桌、音响、投影器材等,花了几千块钱。“而我最开心的事则莫过于,青海当地学校负责人给我发了照片,让我从照片上看到孩子们用上那些东西了”。
不只是张勇,新员工项澒、陆承虎进入兴仁供电所后,也主动加入了“雷锋班”。在城市长大的项澒去年入职,“从来没想过还有人交不起十几元的电费,一开始对师傅们做的事情也不是很理解。”但是,跟着师傅们出去多了、了解多了,才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意义有多大。如今的项澒会有意识的节约一些材料,随身带着,抄表收费或者用电检查时碰见有需要的老人家或贫困户,“我也就悄悄地换上,也不会刻意去跟他说。”
就连莫廷先的妻子罗贞菊也成了“雷锋班”的外援。罗贞菊在镇上经营着一家销售五金的门店,因为很多用户都熟悉莫廷先,这里也成为乡亲们的落脚点和联络处。“有一些老人家来办事找不到地方,我们两口子谁在谁就带去找。”有一次,莫廷先带甲劳村的老人家办完事已经没有回村的班车了,由于莫廷先不会开车,罗贞菊直接开车2个多小时送老人家回家。供电所有紧急抢修任务,罗贞菊也经常开车送莫廷先去现场。
有了供电所和家人在背后的坚强支撑,莫廷先更有信心把8小时之外的扶危助困做得更好。2012年,莫廷先去中营村抄表认识了罗文书,帮助他修过家里的打米机,一来二去就熟了,罗文书想让莫廷先帮助他刚在外打工回来的儿子罗勇在供电所谋份差事。“供电所统一管理,不是随便能进来的,我得想想别的办法帮他找其他工作。”莫廷先说。
正好是5月份,莫廷先看到兴仁镇满山的野生杨梅熟了,但都烂在山里没人管,他想到自己有一个朋友在麻涌做收购和加工杨梅的生意。于是,莫廷先就带罗勇去朋友那里考察,结果双方都有合作意向,罗勇也很积极,回家后就建冷库、收杨梅,还加工成杨梅汤在市场上售卖。冷库离电源比较远,兴仁供电所就想办法帮忙改造电路。
现在,罗勇在凯里还租了门面销售杨梅汤,生意不错,很快就要开第二家店。罗勇收购当地老百姓山里捡来的杨梅,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由于冷库要持续用电,供电所每月还增收电费900元钱。“想想老百姓把钱揣进自己荷包我就很高兴,这里面也有我的贡献。”莫廷先说着说着笑出声来。
刘启凡的故事也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今年初,他来到兴仁镇排佐村,成为了丹寨供电局第一位全脱产驻村干部。一头扎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里,帮助解决村里饮用水问题,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茶产业,与当地老百姓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在帮扶新发现的困难户。
莫廷先喜欢填词、唱山歌,采访结束临走时,他用当地山歌曲调唱着:“山高自有修路人,水深自有渡船人……”夕阳透过窗户,打在他的脸上,皱纹显得清晰,笑容看起来温暖。
■故事
不止一个刘启凡
兴仁镇排佐村村委会一楼有一个小煤气灶,一口锅,简单的调料。“今年4月刘启凡来驻村以后,天天都在村里忙活,我们俩经常在这里煮面解决吃饭问题。”排佐村村支书杨胜明说。
刘启凡是丹寨供电局第一位全脱产驻村干部,他所驻的排佐村都是苗族村,全村18.46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寨和17个村民组,共569户2736人,共有贫困户193户,贫困人口736人,“做精准脱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头一天去都匀供电局开会,刘启凡还随身拎着一袋贫困户的资料,开完会接着做村里的工作。
“还没有自来水,饮水问题是村里一直以来的大问题。”刘启凡刚到排佐村就发现,村里的水井都没有用水泥等进行硬化,水质不是很好,而且距离村民家里都比较远,生活用水很不方便。刚到任第二周,刘启凡就和村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对已有的水井用水泥进行加固和修缮。接着,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只要从村里一座山的另一边把水引入村里的两口山塘,就能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刘启凡多次跑到县里、市里请专家进行指导,并对下一步的水管接入等问题进行研讨,在反复的沟通协调和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完成了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开工的日子也近了。“工程竣工后,水就直接到每家每户了,安上水龙头就能用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都不成问题。”
一个人有一颗赤诚之心,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排佐村近些年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主干道和一些生产便道、步道路都已硬化,装上了路灯,通上了网络。杨胜明谈到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正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文化产业等大力发展经济。但是,要做的事比想象中的还要多,刘启凡没有退缩,全力以赴,还要想方设法做得更好。
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刘启凡还提议推广稻田养鱼,只要把鱼苗放进稻田里,既可获得鱼产品来售卖,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刘启凡和村干部一起一边向县农业局申请鱼苗,一边向有关部门申请鱼塘建设资金,还要做村民的工作。“目前,已经建成了65亩,还有40亩正在建设,村民都不用投入1分钱。”杨胜明说,刘启凡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这个项目完成后可以让400多户村民获利,预计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走在村里,碰见的村民都会和刘启凡打声招呼,看见一位村民正在用摩托车搬运很多砖块,他就提醒“你要小心啊,少带一点,路不好走”。
刘启凡开车很快,走路也很快,好像总有很多事必须要赶快做,同行的人要和他聊天就得一直追赶他的脚步。也许快一点,真的可以做更多的事。
8小时内外共振
做好8小时之内的工作是基础,才有精力做之外的事。在兴仁供电所,8小时内外形成了良好互动,有许多精神是相通的,凡事自己多做一些,不抱怨,开心工作,形成了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共振,相互促进和提升。
2015年6月8日,丹寨县南皋乡等地发生特大洪灾。凌晨2点多,家住南皋乡的兴仁供电所员工黎应林被村里的广播声惊醒,“出门一看水已经涨过了桥面,电杆被冲倒,全村都停电了,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撤离。”黎应林一晚上没睡,见水势减弱了点就出去查看电力受损情况,迅速向所里报告,所里立即准备救灾所需的物资。
“连夜排查,发现有4条10千伏线路中断,影响3000多户村民用电。”时任兴仁供电所所长王建判断这是一场大灾,全所员工都自觉尽快返回所里,当时所里吴兴平的孩子还在参加高考,他也没时间陪,全力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大家回忆,当时王建因为不停地接打电话协调事项和现场指挥,扁桃体发炎,嗓子都哑了。最终经过一周时间的奋战,兴仁镇受影响用户全部恢复供电。
“我们都没有想到,当时村民自发和我们一起抬电杆,还专门煮饭送到抢修现场给我们,挺感动的。”这让所里员工罗应超印象深刻。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兴仁供电所用心动情地服务百姓,8小时之外还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双方的感情自然靠近,再靠近。
采访中,年轻或者新进到兴仁供电所的员工常常会说,“像刘启凡、莫廷先等同事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一些公益的事都很认真尽责,也激励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善意。”兴仁供电所员工主动学习,编制完成了《配电变压器故障诊断手册》,通过“听、摸、看、闻、做”诊断方法辨别变压器故障,大大提升了故障修复时间。
数据不是全部,却可能是最好的印证。2013年至2015年3年间,兴仁供电所在整个都匀电网网区内,综合指标一直名列前两位,其中在电费回收、抄表到位、配变故障发生率及抢修复电及时率等方面一直排名第一。
■记者手记
如常
南网报记者 孙维锋
为了更好的生活,有人选择外出务工,有人不得不回到家乡,必须不断地选择在选择中出发,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不只是在贵州丹寨县兴仁镇,中国有无数个村庄正上演着这样的循环。
难能可贵的是,兴仁供电所“雷锋班”成员都经历过自身和周围环境巨大的变化,但是他们能做到眼前、心中如常,不浮躁、不惶恐、不干涸,还能踏实地做一些事、做有益的事,做更多的事。他们很多人这一生没有离开过故乡,却又似乎以某种方式走了很长的路。
从一个人去帮助别人,到一个团队释放集体力量;从一句安慰他人的话,到遇到事不管不行;从一次帮助,到爱心的接力和延续……多年过去,没有人真正计较过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更没有人觉得需要得到些什么回报,他们口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成为衡量人心最本色的东西。供电所是南方电网公司最基层的窗口,与老百姓的距离最近,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企业的责任、情怀和温情。
兴仁供电所“雷锋班”的努力让当地老百姓在与贫困的斗争中多了些温暖和信心。到过丹寨县的人对这里的贫穷会体会更深,也能感受到来自外部各方在经济上的关爱和帮助,兴仁供电所所做的或许是另一个层面的帮扶,让人在心里不惧怕贫穷,对脱贫更加充满信心,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哪怕是一点点微弱的光,也是温暖,也有光亮,持续,如常。
“雷锋班”的成员在流动,有人离开了兴仁供电所,也有离开这个行业,当然还有人在不断加入。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给身边的朋友、给子孙讲起他们生命中经历过的人和事,故事和时间,甚至一切都如常,却总有些东西能在不同人心里掀起波澜。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