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用心点亮红军走过的路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吴起镇,使中国革命在这片黄土地上落脚。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是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根据地。
多少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矢志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使延安以崭新的面貌在黄土高原上迅速崛起。
伟大的成就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持。在延安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的广大干部职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让一座座高耸的铁塔牵引着银色的长虹,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蜿蜒起伏,把光明和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使电机在城乡高速飞旋,用心点亮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光明颂歌。
构筑坚强电网 助推老区发展
1937年的一个冬夜,清凉山万佛洞内传来“突突”的声音,打破了古城延安的沉寂。新华广播电台一台3个千瓦的发电机开始发电,保证了广播电台正常工作,把党的声音及时传向全国。从第一台发电机到发电机组,从发电机组到电厂,从电厂到有自己的电网和供电系统,老区人民企盼了近40年,终于圆梦。1972年6月,延安电业管理局挂牌成立,至此,延安有了自己的电网和供电系统,延安人民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告别了煤油灯,电视、电话、洗衣机等家电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多年来,延安供电公司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构筑坚强电网。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延安供电公司累计完成75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23.7亿元,建成投运了750千伏洛川输变电工程及33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330千伏黄陵变、朱家变增容改造及延安变智能化改造工程,新的电压等级进入延安电网。建成投运110千伏贯屯、段庄、太清等5项输变电工程,高坡变、志丹变等9项增容工程,延志I回、延吴线等5项线路改造工程,新增变电容量644.5兆伏安、线路332千米;建成投运35千伏河庄坪、康崖底输变电工程以及140余项10千伏城、农网工程,城市、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投资70.2亿,新建扩建输变电项目253项,新建线路3183.9千米,加快延安智能电网建设步伐,同时,计划在‘十三五末’投资2.5亿对160个农网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升老区电网保障能力”延安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许靖告诉记者。
紧跟政府步伐 扶贫温暖民心
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完成经济转型,给延安人民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延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精准扶贫更是让无数贫困户拔掉穷根。作为扎根老区的国有企业,延安供电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向国家电网总部争取,将新区电网建设作为西北五省唯一一家地市级按照省会级电网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规划投资2亿元建设5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保障新城供电。
“新区建设速度之快让人震惊,速度背后强大保障离不开电力原动力的支撑,首座变电站的投运将解决新区居民安居用电问题,让45万居民的生产、生活更有保障。”9月22日,在延安新区第一座变电站投运现场,延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广群在提到电力对新区的强大支撑时说道。
同时,延安供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特别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用心、用力。洛川县石头镇南岭固村村民张世荣感慨地告诉记者:“没有供电公司的帮扶,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记者了解到,由于南岭固村地势偏低,基础设施薄弱,苹果产业、农业生产滞后,传统农作模式依旧是村里的主要生产方式。2013年,受百年一遇暴雨灾害影响,村里的一条长约20米的生产土路严重塌方,最窄处只能过一人,一不小心便会掉进40多米深的沟底,农业机械根本无法驶入。“因为交通不便,外面的客商不愿进村来收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苹果烂在地里。”张世荣说。得知这一情况后,延安供电公司出资将原先4米的土路面拓宽至8米,彻底回填塌方处,一条崭新宽阔的道路保障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白面馍馍吃的饱,电灯代替了煤油灯,天冷了还能用空调取暖,比起牺牲的老战友们,我真是享福了!”延安八一敬老院老红军们感慨道.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