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汉中供电公司推广电能替代工作侧记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哲 报道 南屏巴山,北依秦岭,一条汉江蜿蜒其中,缓缓流淌,直至武汉汇入长江。这里就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这里就是有着“西北小江南”美誉的陕西省汉中市。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生态建设,备受省内外人士所关注。以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汉中供电公司大力实施的电能替代工作无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绿”。
大力推广 营造良好声势
“作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一部分,电能替代工作必须依靠政府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得到有力执行和持续推广。”2014年电能替代甫一启动,汉中供电公司首先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方针。一场围绕电能替代的“大走访”、“大宣传”活动就此展开。
通过沟通联系机制,汉中供电公司主动走访汉中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规划局等部门,了解地方节能减排总体安排,汇报电能替代措施计划,全力争取政府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形成了这种紧密对接和相互融入的局面,地方节能减排与供电企业电能替代两者目标日趋一致、行动逐步统一。经过反复磋商和沟通,在2015年汉中市工农业发展规划中,对借助清洁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改造、技能改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电能替代,共推节能减排。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爱电日等时机,该公司携手市有关单位发起了以电能替代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向公众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维护汉中青山绿水”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不断形成电能替代的环境保护观和群体意识。
上门“义诊” 当好客户贴心人
使用燃煤、燃油的锅炉和器械是汉中很多厂矿单位多年来的习惯,要想短时间改变这种情况,可绝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
“我们把‘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这种老办法用到了电能替代的新工作中,打消客户顾虑、以心换心赢得认同。”谈起其中过程,汉中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责、党员服务队的田川深有感触。
就像上门免费“义诊”,该公司派出以党员为主的营销、电网等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汉中主要厂矿单位,一方面了解企客户用电信息,宣传电能替代知识;另一方面做好高耗能项目的节能诊断,向客户提出节能技术改造建议,制定切实合理的用电方案。
“为了拿出一个可信可行、客户满意的电能替代方案,我们可都锻炼成了多个领域的专家了”田川表示:“电气方面不用说,还要了解客户的行业特性和实际需求,既作数学证明题、又做语文论述题,让客户能够看到有数据比对、有详细说明的电能替代方案。”
陕西理工学院有燃煤锅炉2台,该公司多次上门与校方研究对比煤与电的经济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并根据校方要求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周密完善的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方案,学校新增用电容量700千伏安。
宝巴高速汉中施工段搅拌站一直采用柴油机作动力,经该公司了解,搅拌站担心临时用电手续繁琐、架线成本较高。该公司立即开通报装接电“绿色”通道,优化设计就近架设电源,帮客户把所需费用降到最低。随着搅拌站电机响起,实现了“双赢”。
农网改造 开启农村新面貌
汉中是农业型城市,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均占总数的70%以上。“以电气化助推农村发展,以电能替代柴草等传统能源”,自然,汉中供电公司把视角瞄向了这片广阔的天地。
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突破口,该公司加大了农网投资力度,合理配置电源点、优化农网网架结构,着力提高农村供电的可靠率和电能质量。工作中,该公司一面将农网改造升级与陕南移民安置点建设、“汉中小城镇建设”等相结合,做到提前规划和布点;一面大量采用新型配电变压器、智能电表、电缆入地、“三相电”进农村等新设备、新工艺、新手段,使农村高低压电网不仅安全稳定,还容量充足、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民朋友生产生活需要。
“没改造之前电压低,烧水还只能是大土灶,一把把添柴草又累又呛,现在用电磁炉不仅快捷还干净。”提起电气化生活,汉中张家河乡的村民王建兵喜不自胜,连声夸赞,“电压稳了,今年我还准备再添置一台大空调呢!”
农村“以电代柴草”后,柴草的秸秆处理问题也不用发愁。该公司特别加大了对于农林废弃物处理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服务力度。就在去年底,由该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陕南首家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凯迪生物质电厂110千伏送出工程开工,预计很快就能投产发电。
凯迪生物质电厂是一家将秸秆燃烧后发电的企业。在接到其110千伏送出工程申请后,该公司认真做好项目可研编制、工程前期手续、工程核准等相关工作,让生物质发电规划得以尽快实施。“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地方经济,供电公司的工作真可谓一举多得。”汉中市环保部门负责人这样表示。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