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丨郴州供电公司:“江南铸都”走出绿色范儿
电能替代:“江南铸都”走出绿色范儿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记者 孔剑菲 汤笛声
“只要有一根无缝钢管,嘉禾人就能造出冲天炮!”湖南省嘉禾县素有“江南铸都”之称,从坊间的笑谈窥探,其铸造实力可见一斑。
而更令嘉禾人感到骄傲的,是这一昔日的污染业,而今被改造成为绿色铸造业。论其缘起,还要从那一根根“熄火”的烟囱说起。
煤炉改电炉,打造没有烟囱的铸都
8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湖南郴州市嘉禾县城北部的坦塘铸造工业园。不见烟尘滚滚,没有呛鼻气味,厂区整洁,道路宽广。与一般铸造工业园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竟然找不到一根冒着浓烟的烟囱。
走进该工业园纪委书记黄成旺的办公室,里面颇为“热闹”,前来询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煤炉的园区企业一波接着一波。腾出功夫的黄成旺告诉记者,受经济下行影响,能耗较高、产能落后的企业遭受着巨大冲击,坦塘铸造工业园区内以铸造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一度举步维艰。“企图转型寻求新生机的铸造企业,都希望能够搭上改革的顺风车,探索新的生产模式。”黄成旺解释道,目前全县正在推广的“节能+电能替代的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煤改电”还没有受到如此“待见”。用传统冲天炉设备生产铸件,尽管能耗高、成本高、污染重、生产工艺粗糙、产品品质较差,但想到改用电窑炉所需的大额改造资金,就足以让本身就有经营压力的企业望而却步了。
“仅变压器基础建设和变压器购买安装就要提前投资72万元,锅炉也要相应改造,前期投资额巨大。”嘉禾县亚新铸业有限公司汤经理说出了当时并不愿意“煤改电”的初衷,资金与技术缺乏是该县铸造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此,郴州供电公司通过调查摸底,各方协调,积极促成了国网湖南节能服务公司帮助铸造企业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电能替代。节能公司先期投资帮助铸造企业进行节能改造,企业通过未来节省下来的收益按一定比例进行偿还。这种创新模式既解决了耗能企业开展节能项目缺乏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等问题,又实现了零投资、零风险,并能持久受益的期待。2015年9月,国网湖南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与坦塘工业园中包括亚新铸业在内的10家铸造企业集中签署了工业节能暨电能替代协议。
实施煤改电后,园区没有了冲天炉的“渲染”看似“冷清”,企业效益却是有增无减。“换成电窑炉后,温控精度高了,产品质量高了,铸造的产品档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产品价格比原来增加20%~30%。”汤经理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原来的3吨冲天炉改为1.2吨电窑炉,年维护费用减少4万元,司炉工人从6人减少到3人,工人工资每年可节约10万元,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5%。“企业不仅得到了实惠,还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何乐而不为!”
规划走在前,电力服务保质保量
从坦塘铸造工业园出来,记者来到工业园区的西侧,与常见的水泥电杆不同,一排十几米高的钢管塔整齐矗立在道路一侧,阳光下闪着银白色光亮的电线齐刷刷地射向工业园区的方向,电线的另一端则连接着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
其实,像这种要两个人才能圈起来的十几米高的钢管塔在县城并不多见。据嘉禾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刘亮华介绍,在确定电能替代项目后,嘉禾供电公司提前调研工业园区的用电结构和用电情况,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优化电网规划。
记者了解到,新建的220千伏马托变电站以及25.94千米共计6回10千伏线路直通工业园区内,使得园区内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只有我们提前规划建设好电网,向铸造企业输送质量高、可靠性高的电能,电能替代工作才能较好开展。”刘亮华说。
电网规划到位,服务自然也要跟上。坦塘铸造工业园纪委书记黄成旺告诉记者,为了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嘉禾供电还为园区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争取基本电量执行3年过渡电价政策。同时,在工业园区建立珠泉供电所,快速服务各铸造企业,实现电能替代全过程跟踪管理。
“自开展‘煤改电’以后,嘉禾供电公司一家家走访企业,耐心解释‘煤改电’项目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企业遇到问题,一个电话就有对口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黄成旺感慨,“供电服务好,为我们园区吸引了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办厂,也让嘉禾的‘煤改电’节能改造工程成为了全省典型。”
经过测算,该工业园集中签约的10家企业电能替代项目改造完成后,每年新增用电量将达3729万千瓦时,节省标煤13051.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2.8吨、氮氧化物排放124.3吨。
据嘉禾县供电公司副局长彭赛鸿介绍,目前全县100余家铸造企业中已有97家改造使用电窑炉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没有烟囱的铸都。”
赵雅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