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供电:富在绿水青山间
春日的大别山,群山叠翠,山花烂漫。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大铁塔,托举起一根根锃亮的银线,从山外飞越崇山峻岭,向大别山腹地延伸,照亮了群山环抱中的千家万户。不大的县城,高楼耸立;不宽的街面,人流如织。镶嵌在绿色海洋中依山而建的农庄,小楼精致,空气清新,吸引了八方游客和商贾来这里或观光、或小憩、或投资兴业,安徽岳西――这个曾经有着7537家贫困户1.25万贫困人口国家级贫困县,而今实实在在地走上了富在青山绿水间的康大道。
“三网”日益坚强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大别山区区域发展纲要的稳步推进,近几年,注定了岳西电网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
去年5月26日,倾注了岳西电力几代人梦想的220千伏仙河智能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这在行家眼里,不仅意味着地处安徽电网最末端,仅靠两条110千伏线路与外界单一弱连接的尴尬困局,一朝破除!220千伏仙河变的投运,标志着岳西电网从此开启了崭新的智能时代。 处在筹建中的110千伏莲云智能输变电工程,破土动工,指日可待。一个以220千伏为轴心,110千伏为辐射的岳西主网结构,日趋合理。
“短短的两年间,主网投资规模已达到3.4亿元,这对于处在大山深处,因历史原因,四分之一的供区用电客户,仍被小水电割裂供电的小县,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巨额资金的落地生根,现代化变电站的建成和一条条银线的飞架,岳西主网在山水间走向了坚强的同时,为国家对岳西县实施扶贫攻艰计划提供了能源支撑。”岳西县发展改革委员会党委书记刘传树介绍说。
在打造坚强主网的同时,岳西配网的基础逐渐得到夯实。短短的3年时间,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3万千伏安;新建改造35千伏线路7条长达50千米;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80千米。仅去年一年的投资额,相当与往年7年投资规模的总和。
令人欣喜的是,在岳西主、配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资金投入,去年格外偏爱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计划,国家能源局下达给安徽省2015年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达105亿元,岳西占到了1.35亿元,重点用于解决农村电网老旧设备、“低电压”治理、供电“卡脖子”和设备重过载等突出问题。今年预计投资超过1.5亿元,彻底消除农村电网历史欠账难题。
为此,当地政府迅速召集经信、林业、公安和16个乡镇负责人,专题召开协调推进会,就项目落点、重点线路走向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进行周密部署,各相关责任人纷纷表示愿为“惠民工程”甘当开路先锋。
“三电”异军突起
岳西山高岭陡,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0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5.77万千瓦。目前,全县已投产发电的小水电站已有100余座,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
为保证小水电站丰水时节不弃水,电网缺电能顶峰。近年来,岳西供电公司多方筹措资金,将小水电上网线路与居民用电客户线路,分离开来。
包家乡是岳西县小水电站最密集、效益最好的的乡镇。
“以前水电站上网与居民客户共用一条线路,导致丰水季节无法满载发电,白白浪费不少水资源,而且还经常烧坏老百姓家用电器,引发多起矛盾。现在好了,上网线路与居民客户用电线路分开后,少了纠纷,经济效益与往年同比提高了30%以上,节能、环保、增效明显。” 岳西合力水电站站长刘庭俊介绍说。
利用风能发电,在岳西电力发展史上还少有鲜见。总投资达4.8亿元,33台装机容量49.5兆瓦的牛草山风电场,被列入安徽省“861工程”投资计划。牛草山风电场开建后,巨大的风车叶片立起来时,让十里八乡村民目睹了“山外来客”着实宏伟壮观。
预计年发电量9450万度,产值7000万元,可为地方增加税收600万元。年可节约标煤3.15吨,减少CO2排放量11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0.56万吨。
耀眼的数字背后,是岳西供电公司的闻风而动,主动作为。去年,该公司以新投运的220千伏仙河变为契机,多方争取资金3741万元,新建一条长达22千米的110千伏输电线路,打通了牛草山风电场的上网通道。
光伏发电事业,在岳西从零开始,现已日趋红火。岳西人搭乘国家对大别山区域实施的精准扶贫的快车,开辟“稳增收”的渠道。岳西供电公司与当地有关部门主动对接,自觉修订全县电网建设规划,千方百计做到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配套电网建设同步跟进。
头陀梓树、响肠新浒、主簿沈桥等村集体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联网一个。意味着光伏电站早一天发电,老百姓可早一天受益。
“至2020年,在6年的时间内,岳西全县将建设7000多户各3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188个行政村或社区建设60千瓦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全面实现精准式扶贫目标,我们将全力以赴,为国家光伏发电的精准扶贫竭诚服务。”岳西供电公司总经理钟成元对此充满信心。
“三宝”齐头并进
“念山水经,发资源财,走生态路,建小康县”,是安徽多任省委书记深入岳西开展扶贫调研时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山上成片的茶树,如同绿毯铺满山头。时下正是茶叶采摘旺季,大片大片的山坡上,三五成群的茶农,正在收获着大山的馈赠。追逐嘻戏孩童,不时把银铃般的笑声,洒向山涧。冷浸田里栽下不久的茭白,已抽出翠绿的嫩苗,村民们正忙碌着引水灌溉,田间管理,脸上满是丰收期盼与和憧憬。一幅幅“发资源财,走生态路”的农家生态图,席卷而来。
岳西是全国百佳茶叶优势区、安徽省十大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全省第一大蚕桑养殖县。茶、菜、桑每年的销售收入达6亿多元,产品以无污染,纯绿色,远销上海、南京、杭州等3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茶、菜、桑“三宝”,犹豫“三驾马车”,拉动着当地农业经济奔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在岳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遍布城村的茶业生产企业达500多家。“岳西翠兰”更是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作为国宾礼茶赠送给国外元首。茶叶生产当仁不让地成为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初,“岳西翠兰”主产地----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全面推行“零砍伐”环保政策,意味着其境内青天和包家两个乡镇30余家茶叶生产企业,将告别劈柴、木炭烘炒茶叶的历史。柴改电、炭改电,成了茶叶生产企业的普遍首选。
“自从去年茶厂实施了‘柴改电’后,白天采下的鲜茶草,外带从村民手中收购回的,一个晚上就可加工成新茶,生产效率是原来的5倍以上。尤其是春茶刚开采时,‘柴改电’为抢得头筹,上市卖个好价钱,可是立了头功啊!”谈起当时“柴改电”的事儿,安徽礼宾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立彬感触颇深。
被称之为“水乡名媛”高山疏菜茭白,这些年就因品质好摆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成了山里人发家致富的金字招牌。岳西县石关、主薄等多个乡镇,成片的农田里,种的都是一人多高的茭白。
“现在电压质量提高了,能满足我们合作社收储的需要,每天40吨的收购量,除了外运的,留做反季节销售,卖上了好价钱。”日前,石关乡石关村民委员会主任刘玉宝介绍说,“石关因空气含硒成份高的得天独候的地理条件,种植的茭白、豇豆等高山无公害蔬菜,在大城市如此畅销,这其中‘电’功不可没。从开始育苗需要电保持恒定温度,到生长期使用灭虫灯灭虫,乃至到收获季节冻库储存保鲜等各个环节,全靠充裕的电力作保障。”这位头脑机灵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念起致富经来仍涛涛不绝。
“现如今,仅石关村的4家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冻库,一次性就可冷藏新鲜蔬菜1500余吨,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由于那时电压不足、不稳,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换来的收成,因无法储存而白白浪费掉,一些农产品更是无法形成产业化。”
岳西县蚕桑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顶盛时期,全县桑园面积现已6万余亩,年蚕茧产量8万余担,约占安徽全省五分之一。
在村民张大姐的带引下,我们来到了岳西养蚕第一大户――来榜镇班竹村王传江养蚕基地。
“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的当今,岳西养蚕业的发展,得益于养蚕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农村电压质量的不断提高,电气化养蚕已是大家的共识,既保证了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又省时省力省心。” 王传江介绍说,“今年去浙江、福建等地参观,见识了机械化养蚕的效益后,回来立即购置送叶机、切桑机、给桑机、除沙装置和撒粉机等,解决了养蚕中费时多、劳动强度大的几道关键工序,电气自动化帮助蚕农实现了增收节支。(胡晓延 刘作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