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供电公司:“扶贫+”模式 绘就致富蓝图
3月29日,笔者在位于大巴山峡谷的达州市宣汉县高台村看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如玉带般连接着每家每户,白色的野樱花和黄色的油菜花点缀着春天的绚丽,山林间不时传来阵阵牛、羊的哞咩声,蓝天白云下,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洋溢着笑脸的村民们正忙碌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2015年,高台村被列入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扶贫对象。之后,达州公司按照“电力扶贫攻坚”十大行动方案,通过选派驻村书记、改善村民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等措施,采取对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模式,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助推村民脱贫致富。
基础+产业 增强发展信心
2015年以前,进出高台村的村道是一条狭窄的土路。“以前的土路由于被山洪毁坏,一到雨雪天,山上的村民出行都困难,更别说农副产品运下山了,就拿村民们饲养的生猪来说,猪贩上门收购的价格比山下至少要便宜好几元钱。”高台村“第一书记”成元林说,看着辛苦养大的肥猪除掉成本后却卖不了多少钱,村民们对养殖的热情一直不高。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才能除穷根。帮扶的第一件事便是争取资金,拓宽硬化村道,解决村民出行难、农副产品变不了钱的现状。国网达州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工作组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并多方协调,争取项目,争取资金。2015年10月,一条长约3.2公里的水泥路硬化竣工。为改善村民基础设施,增强村民发展信心,达州公司加大帮扶力度,先后投资帮助改善高台村电网、建立村委会党支部活动阵地、修建电力抽水灌溉站。
驻村工作组的真情帮扶打破了高台村的沉寂,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活力也被激发了。此时,驻村帮扶人员谋划的另一条产业发展之路也正在实施。樊哙的老腊肉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而当地饲养的黑猪数量却满足不了腊肉生产企业的需求。帮扶组随即将发展贫困户养殖黑猪的想法与当地腊肉生产企业进行沟通,最终形成企业将小猪仔免费让贫困户养殖,最后按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的合作模式。同时,供电公司为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还购买了44只种山羊,免费发放给21户贫困户,并联系商户以提前认购的形式帮助他们拓宽增收渠道。修新路、兴产业、增收入,2015年底,高台村就实现人均增收190元。
进村的道路硬化了,种养殖业合作社成立了,供电网络也提升了……高台村村委会书记夏中明对国网达州供电公司一年来的帮扶工作赞不绝口,供电公司开展帮扶高台村工以来,积极协调项目、发展产业,并对36户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宽广的增收渠道也直接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爱心+智力 扶贫精准到户
3月30日,在高台村6组贫困户李维平家,国网达州宣汉供电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李国平正在这里“走亲戚”,当天他专程从县城过来为李维平家送残疾证,并为李维平送来了春耕生产时需要的化肥。2015年8月,国网达州供电公司在对贫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方案时,李维平被确定为李国平的帮扶对象,着力解决李维平家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当初接到帮扶李维平任务的第二天,我就来到他家,他家的确比较困难。”谈到帮扶对象,李国平感慨地说到,李维平一家3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导致家庭非常贫穷,一家3人的生活仅靠低保金维系。由于经济困难买不起化肥,广种薄收的农作物仅能满足全家口粮。自从与李维平一家结上“亲戚”后,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李国平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李维平一家3人办理了残疾证;在冬季来临前,又及时送去棉衣棉被;在春耕时节,为他家送去化肥种子,并在农忙时节,带领供电公司红杜鹃志愿者到他家帮助干农活。
在开展爱心扶贫的同时,驻村帮扶人员还积极联系畜牧局、农技站技术人员,以坝坝会的形式,根据贫困户的不同需求向其讲授先进的种养殖适用技术,通过智力扶贫的方式帮助谋划致富项目,加强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增收多元化。同时,还积极宣传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引导贫困户树立改变现状、不等不靠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