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无电村”圆光明 梦烧火照明将成历史
2015-06-24 08:30:5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在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分界的金沙江坐落着溪洛渡水电站,它是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年发电量为571亿千瓦时。置身大坝底部,你会震惊于水电站的巍峨身姿,惊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然而,难以想象的是,由此地向西南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零星散布着一些彝家村寨,至今却还没有通上电。如果没有亲身走过这100多公里的路,请先不要对这强烈的反差妄下结论。
6月10日至12日,记者来到凉山州雷波县,走进大山深处,探访即将消失的最后一批无电村和点亮无电村的人们。
最后的无电村
清晨6:00,记者从雷波县城驱车赶路,沿着金沙江盘山而上,很快就钻入云遮雾绕的小凉山深处。碎石、陡坡、泥泞、连续“之”字型转弯让车速骤降,司机小王拿着被颠簸掉的后视镜苦笑,有人忍不住吐出了早饭,露出一脸羞赧。翻过三座大山,穿过两条小河后,记者一行来到百草坡一个海拔2200米的山顶,“车路”到了尽头。
已是午后时分,随行的向导手指对面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那就是中南村,今天我们要去采访的地方。”山腰上,层层雾霭中渐渐清晰的是一个彝族小村,零星散布着几十户人家。可是,距离真正到达这个小村还需要两个小时步行,这个两个小时包括了高山速降、穿越峡谷、徒手爬山、蚂蟥叮咬、阳光暴晒等多个“科目”,这群来自城市的陌生人叫苦不迭。
终于抵达中南村。两个小时山路让人身心极度疲惫,而让人心里更难受的是中南村的生活状态。29岁的号吉泽是中南村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妇女,育有两个孩子,核桃和玉米是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手推磨磨面,砍柴烧薪,煤油灯照明。这里的人一天就吃两顿饭,天一黑就上床睡觉,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大约每隔5天去瓦岗乡“赶场”,买照明用的煤油和其它生活用品。他们极少去县城,步行4个小时加上2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习惯走山路的当地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个村组只有一台电视机,经常“冬眠”。几年前,阿获拉祖借着小溪水修建了一台“微型”电,不稳的水流和0.5千瓦的功率对家庭用电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虽然来时对无电村采访已有心理准备,但当亲眼目睹只有1位教师和13个学生的南厂小学时,记者还是凭空多生出了几分惊讶和错愕。所谓的小学,其实只有一个班,13个学生挤在十几平米的一间土坯房。门板当黑板,照明靠天窗,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每天在这里度过半天时光。徐老师告诉记者,他去县城学校培训过,人家的教室里有电脑、多媒体,“这里没有电,什么都用不了。”看到记者的到来,彝族小朋友很兴奋,一直打量着他们没有见过的山外“玩意儿”――照相机和摄像机。
彝家山寨的点灯人
可能一时无法将这些兴奋的孩子带出大山,但已经有人正在将山外的世界送到他们面前。肖长春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雷波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青年突击队”队长,肖长春已经多次接触山里孩子的这种目光。也正是这种目光让他和他的伙伴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尽快让雷波县山里的无电村通上电成了肖长春最近几年的“中国梦”。
是梦想,也是他肩上重重的担子。
无电区大都是处在偏僻的大山深处,诸多困难可想而知。资料显示,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金沙江北岸,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4%,人口25.6万,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3%。
地广人稀,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垂直落差大;交通阻塞,运输困难,建设项目多,成本投入高,都是雷波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了解,雷波县2013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及无电建设增补工程总投资4.2亿元,是有史以来雷波县最大规模的电网建设项目。涉及全县42个乡(镇)、159个行政村、1.9683万户无电户,设计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线路54.7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746.49公里,配变697台,低压线路1699公里。
时间短,任务重,彝族同胞盼电的目光热切。肖长春率领的“青年突击队”不得不常年奔波在大山里,从金沙江畔到百草坡,从溪洛渡库区到大岩洞乡。小凉山上气候多变,夏季泥石流、洪水频发,很多地带被当地老乡视为“生命禁区”。大岩洞乡的几个村至今都还没有通路。“没有路,我们就开路,拿着刀,砍掉各种枯枝树木。”肖长春告诉记者,砍树开路很辛苦,常常一天下来,手都是酸的。
走在山里,蚂蝗、黄蜂、毒蛇、恶犬等随时可能出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有次一位队友在前面走路,看见他的鞋子上全是血,我立即提醒他,掀开裤脚,有十几条蚂蝗正在吸他的血!”时间长了,对付蚂蝗,肖长春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把烟油涂在腿上,无论再热的天也要用绳子绑紧裤腿。
“其实,最怕的还是下大雨,泥石流、山洪一来,往往逃命的机会都没有。”肖长春告诉记者。2013年7月,青年突击队正在一个山沟里施工,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山上的石头纷纷滚落下来,队员蔡波来不及撤离,差点被滚石砸中。那天的情景肖长春现在想来仍有些后怕。
在深山里建电网,让人害怕的困难和危险不胜枚举。肖长春告诉记者,每当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情景,总是能够再次绷紧脑海里那根弦:不能拖工期。
一场庆祝通电的晚会
三年来,肖长春和上千工友一起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兑现了对无电村老乡许下的一个又一个通电承诺。尽管上半年雷波县经历了冰雹、泥石流、暴雨等多次自然灾害,电网建设的工期始终没有延后。
6月10日是大岩洞乡大岩洞村通电的日子,记者正好赶上彝族老乡为庆祝通电举办的篝火“晚会”。热情的老乡留住了完成最后通电调试的电力工人,邀请了正在附近施工的青年突击队。“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多少年啊,能不高兴吗?你看大家都把过节才穿的衣服穿上了。把他们(电力工人)请来,是想把晚会搞得更热闹些,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对电力工人表示感谢。”村支书张几去语速极快的告诉记者,一直说个没完,仿佛一口气要把全村127户无电户的话全讲完。
76岁的苏惹力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听说要“来电了”急匆匆来到场坝里看热闹。这位用了一辈子煤油灯的彝族老人拿着电力公司发放的《安全用电宣传手册》满脸笑容。
19时21分,场坝里的灯泡亮了。
随着一阵欢呼声,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背着婴儿的妇女,抽着烟袋的中年汉子和电力工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围着篝火跳起舞蹈。天色渐暗,凉风吹来,远处是达瓦洛波山黑色的轮廓,面前是一张张惬意的笑脸,灯光在夜幕降下后显得愈发明亮。
跳舞的队伍中有一个蓄胡子的电力工人,面部表情丰满,动作幅度大,跳得特别起劲。此人叫舒学文,来自绵阳三台,今年50岁,性格开朗,工友称他为“老顽童”,主要负责高空架线。由于爱人就是彝族人,老舒对这次承担的无电村通电任务情感复杂。自从农历春节来到工地后他就一直没有剃过胡须,一句“不干完无电村的活儿就不剃胡子”代表了投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决心,其实也是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交通不便进城难的无奈之举。明天,老舒就可以剃掉这蓄了小半年的胡子了吧。
“在路都不通的情况下,电力公司就给我们修通了电,这是彝族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特别不容易。”卡哈洛中心乡党委书记苏正康在篝火晚会上动情的说。
有些动情的还有王芝斌,他是刺竹坪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负责人。之前,王芝斌18岁的儿子对于常年不在家的父亲十分不理解,觉得:那是一个只想着挣钱的父亲。直到去年,王芝斌把儿子带到雷波无电区,小伙子一切都懂得了。眼看着庆祝通电的彝族老乡和点亮的第一盏灯,性格刚强的王芝斌眼圈红了。“什么索道啊,暴雨啊,蚂蟥啊,都值了!”
晚上21时30分,记者和电力工人回县城的车辆在夜幕里摸索行驶。在一个急转弯处,停放着一辆开着车灯的摩托车,拦住了去路,几位中年人操着彝语敲开了车窗。拦路抢劫?大家立刻警觉起来。等随行的向导沟通后才明白,其中一位是附近南家湾村(刚通电的无电村)的村支书,执意要请电力工人去他们村里喝酒吃肉,以表谢意。几番“交涉”后才推辞掉南家湾村的盛情,得以继续赶路。
后记:
彝族老乡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炽烈。我想,他们不会忘记这电流传达的温情,就像不会忘记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让记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中南村将在6月25日左右通电,届时一起通电的还有雷波县最后的253户无电家庭。也许我们暂时无法将南厂小学的孩子们带出大山,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和更好自己,但通电对他们来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胡朝辉)
在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分界的金沙江坐落着溪洛渡水电站,它是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年发电量为571亿千瓦时。置身大坝底部,你会震惊于水电站的巍峨身姿,惊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然而,难以想象的是,由此地向西南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零星散布着一些彝家村寨,至今却还没有通上电。如果没有亲身走过这100多公里的路,请先不要对这强烈的反差妄下结论。
6月10日至12日,记者来到凉山州雷波县,走进大山深处,探访即将消失的最后一批无电村和点亮无电村的人们。
最后的无电村
清晨6:00,记者从雷波县城驱车赶路,沿着金沙江盘山而上,很快就钻入云遮雾绕的小凉山深处。碎石、陡坡、泥泞、连续“之”字型转弯让车速骤降,司机小王拿着被颠簸掉的后视镜苦笑,有人忍不住吐出了早饭,露出一脸羞赧。翻过三座大山,穿过两条小河后,记者一行来到百草坡一个海拔2200米的山顶,“车路”到了尽头。
已是午后时分,随行的向导手指对面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那就是中南村,今天我们要去采访的地方。”山腰上,层层雾霭中渐渐清晰的是一个彝族小村,零星散布着几十户人家。可是,距离真正到达这个小村还需要两个小时步行,这个两个小时包括了高山速降、穿越峡谷、徒手爬山、蚂蟥叮咬、阳光暴晒等多个“科目”,这群来自城市的陌生人叫苦不迭。
终于抵达中南村。两个小时山路让人身心极度疲惫,而让人心里更难受的是中南村的生活状态。29岁的号吉泽是中南村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妇女,育有两个孩子,核桃和玉米是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手推磨磨面,砍柴烧薪,煤油灯照明。这里的人一天就吃两顿饭,天一黑就上床睡觉,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大约每隔5天去瓦岗乡“赶场”,买照明用的煤油和其它生活用品。他们极少去县城,步行4个小时加上2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习惯走山路的当地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个村组只有一台电视机,经常“冬眠”。几年前,阿获拉祖借着小溪水修建了一台“微型”电,不稳的水流和0.5千瓦的功率对家庭用电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虽然来时对无电村采访已有心理准备,但当亲眼目睹只有1位教师和13个学生的南厂小学时,记者还是凭空多生出了几分惊讶和错愕。所谓的小学,其实只有一个班,13个学生挤在十几平米的一间土坯房。门板当黑板,照明靠天窗,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每天在这里度过半天时光。徐老师告诉记者,他去县城学校培训过,人家的教室里有电脑、多媒体,“这里没有电,什么都用不了。”看到记者的到来,彝族小朋友很兴奋,一直打量着他们没有见过的山外“玩意儿”――照相机和摄像机。
彝家山寨的点灯人
可能一时无法将这些兴奋的孩子带出大山,但已经有人正在将山外的世界送到他们面前。肖长春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雷波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青年突击队”队长,肖长春已经多次接触山里孩子的这种目光。也正是这种目光让他和他的伙伴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尽快让雷波县山里的无电村通上电成了肖长春最近几年的“中国梦”。
是梦想,也是他肩上重重的担子。
无电区大都是处在偏僻的大山深处,诸多困难可想而知。资料显示,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金沙江北岸,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4%,人口25.6万,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3%。
地广人稀,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垂直落差大;交通阻塞,运输困难,建设项目多,成本投入高,都是雷波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了解,雷波县2013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及无电建设增补工程总投资4.2亿元,是有史以来雷波县最大规模的电网建设项目。涉及全县42个乡(镇)、159个行政村、1.9683万户无电户,设计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线路54.7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746.49公里,配变697台,低压线路1699公里。
时间短,任务重,彝族同胞盼电的目光热切。肖长春率领的“青年突击队”不得不常年奔波在大山里,从金沙江畔到百草坡,从溪洛渡库区到大岩洞乡。小凉山上气候多变,夏季泥石流、洪水频发,很多地带被当地老乡视为“生命禁区”。大岩洞乡的几个村至今都还没有通路。“没有路,我们就开路,拿着刀,砍掉各种枯枝树木。”肖长春告诉记者,砍树开路很辛苦,常常一天下来,手都是酸的。
走在山里,蚂蝗、黄蜂、毒蛇、恶犬等随时可能出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有次一位队友在前面走路,看见他的鞋子上全是血,我立即提醒他,掀开裤脚,有十几条蚂蝗正在吸他的血!”时间长了,对付蚂蝗,肖长春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把烟油涂在腿上,无论再热的天也要用绳子绑紧裤腿。
“其实,最怕的还是下大雨,泥石流、山洪一来,往往逃命的机会都没有。”肖长春告诉记者。2013年7月,青年突击队正在一个山沟里施工,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山上的石头纷纷滚落下来,队员蔡波来不及撤离,差点被滚石砸中。那天的情景肖长春现在想来仍有些后怕。
在深山里建电网,让人害怕的困难和危险不胜枚举。肖长春告诉记者,每当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情景,总是能够再次绷紧脑海里那根弦:不能拖工期。
一场庆祝通电的晚会
三年来,肖长春和上千工友一起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兑现了对无电村老乡许下的一个又一个通电承诺。尽管上半年雷波县经历了冰雹、泥石流、暴雨等多次自然灾害,电网建设的工期始终没有延后。
6月10日是大岩洞乡大岩洞村通电的日子,记者正好赶上彝族老乡为庆祝通电举办的篝火“晚会”。热情的老乡留住了完成最后通电调试的电力工人,邀请了正在附近施工的青年突击队。“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多少年啊,能不高兴吗?你看大家都把过节才穿的衣服穿上了。把他们(电力工人)请来,是想把晚会搞得更热闹些,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对电力工人表示感谢。”村支书张几去语速极快的告诉记者,一直说个没完,仿佛一口气要把全村127户无电户的话全讲完。
76岁的苏惹力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听说要“来电了”急匆匆来到场坝里看热闹。这位用了一辈子煤油灯的彝族老人拿着电力公司发放的《安全用电宣传手册》满脸笑容。
19时21分,场坝里的灯泡亮了。
随着一阵欢呼声,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背着婴儿的妇女,抽着烟袋的中年汉子和电力工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围着篝火跳起舞蹈。天色渐暗,凉风吹来,远处是达瓦洛波山黑色的轮廓,面前是一张张惬意的笑脸,灯光在夜幕降下后显得愈发明亮。
跳舞的队伍中有一个蓄胡子的电力工人,面部表情丰满,动作幅度大,跳得特别起劲。此人叫舒学文,来自绵阳三台,今年50岁,性格开朗,工友称他为“老顽童”,主要负责高空架线。由于爱人就是彝族人,老舒对这次承担的无电村通电任务情感复杂。自从农历春节来到工地后他就一直没有剃过胡须,一句“不干完无电村的活儿就不剃胡子”代表了投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决心,其实也是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交通不便进城难的无奈之举。明天,老舒就可以剃掉这蓄了小半年的胡子了吧。
“在路都不通的情况下,电力公司就给我们修通了电,这是彝族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特别不容易。”卡哈洛中心乡党委书记苏正康在篝火晚会上动情的说。
有些动情的还有王芝斌,他是刺竹坪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负责人。之前,王芝斌18岁的儿子对于常年不在家的父亲十分不理解,觉得:那是一个只想着挣钱的父亲。直到去年,王芝斌把儿子带到雷波无电区,小伙子一切都懂得了。眼看着庆祝通电的彝族老乡和点亮的第一盏灯,性格刚强的王芝斌眼圈红了。“什么索道啊,暴雨啊,蚂蟥啊,都值了!”
晚上21时30分,记者和电力工人回县城的车辆在夜幕里摸索行驶。在一个急转弯处,停放着一辆开着车灯的摩托车,拦住了去路,几位中年人操着彝语敲开了车窗。拦路抢劫?大家立刻警觉起来。等随行的向导沟通后才明白,其中一位是附近南家湾村(刚通电的无电村)的村支书,执意要请电力工人去他们村里喝酒吃肉,以表谢意。几番“交涉”后才推辞掉南家湾村的盛情,得以继续赶路。
后记:
彝族老乡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炽烈。我想,他们不会忘记这电流传达的温情,就像不会忘记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让记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中南村将在6月25日左右通电,届时一起通电的还有雷波县最后的253户无电家庭。也许我们暂时无法将南厂小学的孩子们带出大山,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和更好自己,但通电对他们来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胡朝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