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供电局港口岸电打造中山港绿色航运
2016-07-04 00:00:0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马婷 郭志炯 报道 “以往集装箱船一停靠码头就开始‘冒黑烟’,因为要用柴油发电机组为船上冷藏集装箱货物及日常生活进行供电,而且工作人员还要忍受柴油发电机组高达80至90分贝的噪音。”集装箱船船员宋先生回忆,“靠岸船舶烧油排放的尾气笼罩整个码头,空气中弥漫着重油燃烧的味道。燃油驱动机械发出的轰隆声,回荡在整个码头,一天工作下来,让人十分烦躁。”
当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系统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将会带来怎样的绿色改变?中山港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7月3日,南方电网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在广东中山投产,停靠码头的船舶在靠港期间的作业都能实现港口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按照测算,码头每年可增供电量23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74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能有效降低燃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内河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杜绝噪音污染,还能节约船舶靠岸期间的运营成本,为建设“绿色港口”发展“绿色航运”发挥重要作用。
以电代油 守护碧海蓝天
一艘工作船安静地停泊在码头边,一根黑色电缆从船上一直连接到码头上的岸电箱……当日,记者来到中山港货运码头时,这样一幅景象映入眼帘。据中山供电局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岸电电源能安全可靠高效地为停靠该码头船舶输送岸电,使用者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开启电源,完成整个供电操作,较以前柴油发电机发电更加方便、安全,供电可靠性也更高。
中山港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偏南,毗邻深圳、香港,横门出海航道水深6米,航道宽120米,按双向通航3000吨海轮航道设计,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腹地纵深广阔,货物可在当天报关出口,确保运输的时效性,是珠江三角洲最快捷的货物进出口通道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山港口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船舶停靠码头的数量大幅增加,为此需要消耗大量燃油,进而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江海流动烟囱”。船舶燃油供电受船舶自身设备质量、规模、品质等局限性影响,燃油利用率不高、损耗严重,且船舶柴油机产生的过剩电能又不能储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大量浪费,也对港口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016年春节前,火炬供电分局领导带队走访了管辖中山港货运码头的港航集团,与董事总经理阮悦仁的会谈过程中,提到港口岸电技术,由于中山港货运码头等码头之前已经进行了龙门吊的油改电改造,效果十分理想,因此阮悦仁对港口岸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样能给轮船业主们带来实惠,又能给我们码头增加效益,岂不是两全其美……”
之后,火炬分局把该情况向局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反馈,由中心带队再次走访港航集团相关子公司中山港货运码头、船队等的负责人,详细解释码头岸电技术原理、环保和经济效益等,也听取了码头、船队方面的用电需求。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山港建设新型智能型岸电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船舶靠港成本和维护费用,提升在其所在港区中的竞争能力、港口形象,也可以大幅减少港口所受的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是响应交通运输部建设低碳、绿色、智慧港口的有效措施。
破解难关 助推社会减排
5月,中山供电局主动率先打造南网首个港口岸电项目,为电能替代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在中山地区最大的港口码头――中山港货运码头建设智能低压岸电系统。
由于码头现场的条件限制,对岸电箱的外形及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形方面,码头岸边的防护栏高50厘米,码头方面提出岸电箱高度不能超过该高度,否则容易被船只以及旁边的龙门吊打坏;同时,岸电箱的深度还限制在52厘米,因岸边已铺设一条给龙门吊供电的电缆,所以岸电箱的尺寸只能横向发展,给设计布局带来困难。除了防撞击之外,岸边容易水浸,码头上历史最高水位接近1米,岸电箱需有较高的防水功能。
于是,中山供电局着力破解港口岸电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节电中心组织火炬分局、中山电力设计院等,多次会商确定岸电箱的外形尺寸、功能和性能要求等,并和岸电箱的生产厂家沟通,生产出定制版岸电箱,具有加强加厚的不锈钢外壳,顶部操作面板采取加盖顶板的方式,能满足防晒、防撞击,并且岸电箱的底座采取可移动式设计,在遇到水浸前能升高,避免泡在水里。
经过紧锣密鼓地施工,港口岸电项目顺利建成,安装63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敷设1公里电缆,设置9台岸电箱,每个岸电箱额定功率为60千瓦,提供两个三相和两个单相接口,可同时供27条船舶用电,能满足今后停泊在码头的所有船只的用电需求。
未来,中山供电局将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剖析存在的困难,采取切实措施逐一破解难题,加强岸电新技术研究,满足不同船舶的使用要求,为港口提供规范便利的岸电管理平台,进一步推动岸电实用化,确保中山港在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当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系统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将会带来怎样的绿色改变?中山港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7月3日,南方电网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在广东中山投产,停靠码头的船舶在靠港期间的作业都能实现港口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按照测算,码头每年可增供电量23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74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能有效降低燃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内河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杜绝噪音污染,还能节约船舶靠岸期间的运营成本,为建设“绿色港口”发展“绿色航运”发挥重要作用。
以电代油 守护碧海蓝天
一艘工作船安静地停泊在码头边,一根黑色电缆从船上一直连接到码头上的岸电箱……当日,记者来到中山港货运码头时,这样一幅景象映入眼帘。据中山供电局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岸电电源能安全可靠高效地为停靠该码头船舶输送岸电,使用者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开启电源,完成整个供电操作,较以前柴油发电机发电更加方便、安全,供电可靠性也更高。
中山港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偏南,毗邻深圳、香港,横门出海航道水深6米,航道宽120米,按双向通航3000吨海轮航道设计,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腹地纵深广阔,货物可在当天报关出口,确保运输的时效性,是珠江三角洲最快捷的货物进出口通道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山港口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船舶停靠码头的数量大幅增加,为此需要消耗大量燃油,进而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江海流动烟囱”。船舶燃油供电受船舶自身设备质量、规模、品质等局限性影响,燃油利用率不高、损耗严重,且船舶柴油机产生的过剩电能又不能储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大量浪费,也对港口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016年春节前,火炬供电分局领导带队走访了管辖中山港货运码头的港航集团,与董事总经理阮悦仁的会谈过程中,提到港口岸电技术,由于中山港货运码头等码头之前已经进行了龙门吊的油改电改造,效果十分理想,因此阮悦仁对港口岸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样能给轮船业主们带来实惠,又能给我们码头增加效益,岂不是两全其美……”
之后,火炬分局把该情况向局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反馈,由中心带队再次走访港航集团相关子公司中山港货运码头、船队等的负责人,详细解释码头岸电技术原理、环保和经济效益等,也听取了码头、船队方面的用电需求。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山港建设新型智能型岸电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船舶靠港成本和维护费用,提升在其所在港区中的竞争能力、港口形象,也可以大幅减少港口所受的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是响应交通运输部建设低碳、绿色、智慧港口的有效措施。
破解难关 助推社会减排
5月,中山供电局主动率先打造南网首个港口岸电项目,为电能替代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在中山地区最大的港口码头――中山港货运码头建设智能低压岸电系统。
由于码头现场的条件限制,对岸电箱的外形及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形方面,码头岸边的防护栏高50厘米,码头方面提出岸电箱高度不能超过该高度,否则容易被船只以及旁边的龙门吊打坏;同时,岸电箱的深度还限制在52厘米,因岸边已铺设一条给龙门吊供电的电缆,所以岸电箱的尺寸只能横向发展,给设计布局带来困难。除了防撞击之外,岸边容易水浸,码头上历史最高水位接近1米,岸电箱需有较高的防水功能。
于是,中山供电局着力破解港口岸电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节电中心组织火炬分局、中山电力设计院等,多次会商确定岸电箱的外形尺寸、功能和性能要求等,并和岸电箱的生产厂家沟通,生产出定制版岸电箱,具有加强加厚的不锈钢外壳,顶部操作面板采取加盖顶板的方式,能满足防晒、防撞击,并且岸电箱的底座采取可移动式设计,在遇到水浸前能升高,避免泡在水里。
经过紧锣密鼓地施工,港口岸电项目顺利建成,安装63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敷设1公里电缆,设置9台岸电箱,每个岸电箱额定功率为60千瓦,提供两个三相和两个单相接口,可同时供27条船舶用电,能满足今后停泊在码头的所有船只的用电需求。
未来,中山供电局将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剖析存在的困难,采取切实措施逐一破解难题,加强岸电新技术研究,满足不同船舶的使用要求,为港口提供规范便利的岸电管理平台,进一步推动岸电实用化,确保中山港在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周小博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