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供电局多举措助力村民发家致富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薛博 报道 在云南全省扶贫攻坚最后阶段,在倡导“精准扶贫”的今天,“驻村书记”这一角色意味着什么?当牛巩村村民变得富裕时,我们发现,驻村书记就像是一个筑梦者,他们正在帮助当地群众圆一个脱贫致富梦!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县,因四季如春而得名。绿色,象征着希望,寓意着成长。在绿春县的牛巩村,有两位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的驻村书记,他们如雨后春笋一般――憋足了破土的力量,带动村里的哈尼族同胞正走向致富之路。
村里来了“新书记”
何志强是牛巩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听说村上要来两个“新书记”,他整个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没睡着。天刚亮,他就起床,坐在房檐下抽闷烟。
一团烟雾在何志强周围散开了花,他迷茫的眼中看到了:村里过去的老土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好像一条细长的蛇在爬行,但却始终只看得见蛇身而看不到蛇头。
虽然现在柏油路修好了,但进村的车子前只能望出去不到十米,因为视线被路边的陡壁遮挡住了,等转过弯去,刚觉豁然开朗,没走几步视线又被挡住了。再向山下望去:走过的盘山路,大圈套小圈地套了十几圈。从镇上到牛巩村虽然只有30公里,车子要开1小时。
目前牛巩村村民收入主要靠茶叶,但由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村上的625户农户几乎都是贫困户。
在何志强依稀的印象中:“十年前有浙江的茶商来村上考察,村里人听说是从富裕的地方来的,都高兴坏了,好酒好菜招待着,但后来也没有了音讯。近几年也有全国各地的茶商来过,一上午的时间都没待住,看看就走了。”何志强愁眉紧锁,作为村上的副村长,他空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茶树,轻叹。
眼看着村里来了两位身穿“中国南方电网”工作服的新书记,牛巩村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只是多了一群拥着出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对于这个沉默了太久的村子来讲,村民心里想的都一样:他们也是来这里“打蘸水”的,早晚还是要走的。
他们成了“村里人”
“阿你,叫啊服早毛?(兄弟,吃饭了吗?)”一听到“陌生人”会说哈尼话,何志强倍感亲切。目前在绿春县,98.7%的人都是哈尼族,在牛巩村,全是哈尼人。
何志强看到,这两个人从车上搬下了铺盖卷和生活日用品,搬进了村委会。被褥还没来得及铺好,村里就召开了大会。
原来“新书记”一位叫李鲁嘎,一位叫李文强,都是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派来的驻村干部。
清晨,熟睡的牛巩村在鸡笼里睁开了眼睛。随着“喔、喔、喔”一声报晓,天刚蒙蒙亮。有村民看到李鲁嘎和李文强已经在茶山上了,他们观察着家家户户的茶树,在本上不停地记录着。
接下来,两个驻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拜访,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和村民唠得亲切着呢。李鲁嘎听到村民的苦衷,动情之处双手握住了哈尼老大妈的手。“他们一点架子没有,村里的人都认识了。”何志强说。
从入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村民一起上山采茶,过程中还交流茶要怎么采好,什么时候采最佳,如果有哪家茶叶到了采的时候还没动手,他们就早早地去敲门。“他们老是急,比我们自己都急。”村民何折法说,因为茶叶的等级分一芯、一芯一叶、一芯两叶、一芯三叶,采茶的时期很大程度影响了茶叶的价格。
“村民一般是早上8点出门采茶,下午6点多回家,在家加工茶叶要到晚上11点,第二天再出去采茶。”采茶,完全是面朝茶树、背朝太阳,接连着帮村民下地干活,李鲁嘎和李文强变得更黑、更瘦了,经常是凌晨才回到住处。村口的大黄狗每当看到他们回来晚了,就吐着舌头,摇晃着尾巴,一路“护送”着。
“村里谁家办红白事,有席子就叫上他们。”何志强说,李鲁嘎和李文强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有感情了,家里办事少不了他们。
加工厂入驻牛巩村
在何志强的心里有几番苦水:牛巩村青山绿水,虽不是小康村,但也绝不是穷山恶水,种出来的茶怎么能卖个好价钱?这些问号也同样打在了牛巩村村民的心上。
牛巩村村民做梦也没想到,两个驻村书记给牛巩村村民带来了希望。他们不但驻扎在这里,还带来了一个村民看在眼里的“宝贝疙瘩”。
“我们很搞不好杀青的温度和时间,茶很受影响。”村民何折法说,镇上倒是有小型的茶叶加工厂,到那里加工百把斤茶叶,工艺虽然好了,但搭进去工钱,是一分钱不赚。所以村民都和他一样,看到茶叶加工厂是眼馋得很。
2016年年初,红河供电局给牛巩村建造了一个茶叶加工厂。看着电动滚筒炒青机、电动揉捻机等机械被搬进了加工厂,村民的心里踏实多了。
“村里每户差不多都有10多亩茶地,茶加工得不好,卖不上价,也就7、8元一公斤,一年收成4000斤左右,全家一年就有1万多块钱。”村民何折法觉得茶叶加工厂能帮村民很大忙,要是工艺上去了,一年小3万的收入还是有希望的。
以前,由于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村民靠茶叶致富的兴致也慢慢消退了,甚至形成不良循环。“你看茶叶都长这么高了,才去摘,那不是采茶,是一把把地薅。”李鲁嘎回忆起村民过去的茶叶,直摇头。
现在,牛巩村是个欢腾的地方,家家户户采茶积极性高得很,都说春雨贵如油,春茶更是一年最贵的茶。村民向李鲁嘎和李文强请教时,都是赶着午饭或晚饭休息时,端着饭碗来找他们。
“村民采摘茶叶的时机不合适,我们可以提醒他们,有了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得又快又好,更有竞争力。”李鲁嘎说,牛巩村村民致富还是有希望的。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