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力量——清城供电局安全工作扫描
清城供电局不定期组织运行维护班班员开展安全工器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训,全面提升员工安全技能。李学智 摄
打开广东电网清远清城供电局基层单位安全管理月度考评表,共20项考核内容130余项考核标准,小到“每周有无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大到“人身事故伤亡率”。每月,该局安监部都会对照考核标准,对下属8个供电所和5个专业班组进行检查,评分、排名并在全局公布考核结果,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切实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事不拘小,来去有声。细致的月度考评只是清远清城供电局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个缩影,该局安监部主任覃伟标认为,安全工作没有大小之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细微的工作漏洞和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于现场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反映的问题,无论大小,要做到“来有声去有声”。在安全管理方面,清城供电局始终相信这种“有声”的力量,也在不断努力,将工作做得更精细,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给基层减负的安全管理方式与方法。
问题导向 向精准要安全
孔力的工作证和手机上都贴着一个黄色的条形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他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孔力是清远清城供电局凤城供电所运维班班员,每次外出干活,他都需要这个二维码才能从仓库借到工器具。
这个二维码是该所自主研发的仓库智能管理系统的一部分。2015年4月至12月,为了确保工器具安全有序使用,凤城供电所自主研发仓库智能管理系统,以“自主研发简易软件+条形码+扫描枪”的方式,建成实用性、安全性更强的仓库管理软硬件系统。该系统通过二维码高效识别每位员工和每件工器具,大幅缩短运维人员物资登记时间,同时也便于管理者清楚了解仓库物品使用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工器具使用寿命和试验有效期到期提醒,避免不合格工器具出仓,有效防范安全工器具管理不到位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这个系统已升级为网络版,并获国家专利认证,已在该局各个基层单位投入使用,进一步从源头上保障了员工的安全。
“以前采用纸质表单登记,既费时费力,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它。”作为该系统主要研发人,凤城供电所副所长林创华说,研发该系统的初衷就是想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减少安全隐患,也为基层减负。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是清城供电局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而“以问题为导向”首先要摸清问题所在,今年4月,清城供电局在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一次“全覆盖”的“不记名”《安规》摸底考试,并对每个所的考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记名’考试能更真实地反映大家对《安规》的掌握情况。”覃伟标告诉笔者,想法和目的很简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和真实地了解基层短板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所的考试结果,有针对性地送培训进基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
当然,《安规》考试只是一部分,该局还积极落实每周的未遂事件和不安全行为上报机制,采取“三不一鼓励”(不记名、不处罚、不责备,一鼓励)机制,充分激发基层员工主观发现问题、上报问题的积极性,并对基层上报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和销号管理,通过精准解决问题,进一步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细节思维 将小事做到极致
每天下班前,清城供电局安监部综合安全及风险管理业务员黄驰都要做一件事,在该局各个微信群里发送当天的“安全微学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安规》及上级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等,供全局员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持续了3年。“以前微信不普及的时候,我们每天发到公告板,现在我们就在微信群里面发,方便大家随学随用。”值得一提的是,“安全微学园”的分享不分节假日,一年365天每天都发送,至今已发送千余期。“除了关注员工八小时以内的安全,我们同时关注员工八小时以外的安全习惯,有了好的安全习惯,安全才会更有保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覃伟标看来,安全生产没有捷径可走,要有细节思维,不怕麻烦,要坚持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到极致。
凤城供电所所长潘焕基对此也感触深刻。为了更好地把控现场施工安全,该所严抓现场两票执行,每次正式开工前,都要求现场督察人员将所有安全措施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大家一起审核把关。“这看似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事,但只有将这些细节都做到位了,现场安全才有保障。”对待安全问题,潘焕基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所里的同事。
当然,细节不仅体现在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在管理思路上。采访中,覃伟标说起这样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坚唯快不破”,放在安全生产中,他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所有的工作都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风险得不到有效防控。而‘快’就是将安全管控的关口前移,更注重事前的管控,对苗头性的异常和问题快速反应、有效化解,并快速将上级最新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措施落地。”
这段时间,清城供电局安监部正在联合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修编完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重新明确和细化各层级安全生产职责、到位标准、权利及义务。“目前基层分工不够清晰,人员职责交叉,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覃伟标说,只有从管理上将这些细节梳理清楚,责任到人,任务到位,才能为安全生产打下更好的基础。
文化育人 从灌输到自觉
今年2月17日,大年初十,春节后上班第一周,清远供电局安全生产大轮训正式开班,开班仪式上,该局副局长邝振星专门安排大家观看了一个由清城供电局制作的真实事故“震撼式”安全教育警示视频。时隔几个月,覃伟标仍然清楚记得当时会场的安静与沉默,6分半钟的视频,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个人都清楚感受安全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
在覃伟标看来,安全生产管理关键在人,难点也在人,尤其是人的安全习惯。人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两个方面,而安全意识是所有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更好地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这一个多月来,覃伟标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除了常态化制作事故警示视频和事故案例动画教材,通过警醒和震撼感染员工外,我们还需要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从‘安全灌输’向‘安全互助与习惯’转变。”据他介绍,从今年6月开始,该局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学习《安规》与事故案例,学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精神,做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制度的合格员工”的安全生产“两学一做”活动。“这个方案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要增加基层负担,而是将过往的好做法有机串起来进行完善和系统化,促使在‘学’和‘做’中进一步沉淀更高层级的安全文化,培养员工的良好安全习惯。”
除了努力营造氛围外,该局也在平台搭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早在2014年,该局就在EIP上搭建了一个“安全文化论坛”,论坛面向全局员工开放,主要包括“安全文化论坛中心”“安全文化动态建设”“安全标兵展示”“优秀安全经验分享”“事故案例”等11个模块。“论坛的更新和维护主要是安监部负责,但内容多来自基层单位的投稿,每篇稿件都会在月度考评中加分。”覃伟标说,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营造互助分享的安全文化氛围。 (张李芳 庞瑜)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