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将迎退役潮 “后半生”该如何全程跟踪整治
7月3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公告,正式推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
这意味着,从今年8月1日起,我国将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这份文件的出台并不意外。
与风电、光伏设备相比,部分动力电池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较早进入“后半生”。作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我国动力电池的产销量也逐年攀升。公开数据显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示范电动汽车开始,后期逐步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180万辆新能源汽车,装配动力电池86.9吉瓦时。
就动力电池的寿命而言,乘用车动力电池的有效寿命一般为4~6年;电动商用车由于日均行驶里程长、充电频次多等原因,其电池有效寿命约为3年。第一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已经进入退役期。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蓄电池将达到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年报废量或将达到35万吨。
因而,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将可能在今年开始爆发,回收处理需求也会随之大幅增加。
当下,注册一个公司,租一间小商铺,然后在偏僻的地方开工厂,简单地人工拆解或者用设备粗暴地把动力电池粉碎,在广东深圳、河南新乡、京津冀都有。这种“小作坊”“游击队”式的运营方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的三大问题:由谁回收、怎么回收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也是新规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由谁回收上,如果开始实施溯源管理,每块电池等于有了身份证和号码牌,既能对号落实回收的主体责任,也有利于具备资质的企业定点回收,同时还为严格监管杜绝违规回收提供了依据。
在怎么回收上,湿法回收仍是格林美、邦普等龙头企业使用的主流技术,同时干法中的物理分选法也有其独到优势。
物理法能够实现自动化精确拆解,分拆成外壳、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以及正极粉和负极粉。其中的金属可以再生,正负极粉通过材料修复,可以出售给电池厂商重新生产电池,使得大部分物质实现无害化、资源化。
这种物理法动力电池回收方式能够满足日益提升的环保要求,因而有条件在一二线等发达城市落地,对退役的动力电池做到就近回收、就近拆解、就近处理。
锂电池尽管属于固体废物而非危险废物,但在交通运输中属于九类危险品,要求二类包装。所以就近处理一来减少了运输里程,二来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盈利方面上,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形成解决电池回收问题的激励机制。完备的法律框架,自然要由政府提供。
目前,发达国家与地区也各具经验。例如欧盟,在利用基金与押金机制方面搭建了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美国和日本更多依靠企业共建协会或独立牵头建设回收体系。而公众则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动力电池的使用者有责任使其获得妥善回收,以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资源循环使用效率。
- 国网营销部2020年充电设施工作
2020-05-06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行业新标准将
2019-05-05
- 中国电动汽车真的正在引领世界
2019-03-03
- 一图读懂我国充电桩市场现状
2019-02-17
- 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