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反思走出去得与失:先搞懂游戏规则,要和当地百姓交朋友
自2013年9月,中国提出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的 “一带一路”倡议后,已有数万家中国企业和上百万中国人走出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国内“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数量进入井喷期,数量虽繁荣,但大多是研究宽泛的“空壳子”。这类机构到国外去宣讲“一带一路”,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即使大谈合作,可又往往说不出具体要合作些什么。
如今,关于“一带一路”的议题研究,已逐步落实到具体项目层面。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所说,毕竟一带一路’的推进,更多还是以项目的方式来开展。”
“媒体上看到的大多还是正面故事,但实际上,负面、失败的走出去案例太多太多。”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说。
6月17日至19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在海南博鳌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官员、学者和企业家们高谈阔论“宏观战略博弈”的声音少了,聚焦“走出去 ”的具体案例和风险教训的多了。凤凰国际智库承办的“一带一路投资风险及防范”为主题的论坛上,各方纷纷将案例摆上台面,分析得失教训。
避免盲目“走出去”
“走出去”的典型失败案例——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
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软实力不足、不善于和当地打交道的“人为风险”同样成为了绊脚石。
“当地的舆论影响太重要了。”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产品总监、新华丝路事业部总经理陈小彬说,“中国项目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舆论的引导能力不足。”
她举例说,中企投资印尼雅万(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在印尼投资企业需要办理相关许可证,办证的过程极为复杂。在办理证件的过程中,印尼当地和国外媒体就屡屡报道中国在印尼的雅万高铁项目被搁置,但事实上,中企在当时只搞了奠基仪式,没有正式施工,并且在同步办理许可证。不过,在这一事件的舆论传播当中,中国就显得很弱势,有口难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走出去”的典型失败案例——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中,舆论影响也是导致项目被搁置的原因之一。
“对这一项目持反对态度的观点都来自于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当地民众代表,缅甸当地的非政府组织有几百家,鱼龙混杂。”陈小彬说,“我们分析一些发出反对声音的媒体,有很多是民间媒体,还有一些是国外的基金会所支持的媒体等等。可见,形成这一舆论背后的人为原因很复杂。”
董希淼表示,关于缅甸密松水电站的问题,中企和当地政府进行了很多合作,但跟当地老百姓沟通很少,对这些当地老百姓利益关切关注不够。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心中有
2019-09-30
- 仅靠煤改气拉动 三年后中国天
2018-11-24
- 能源辣评| 因为制氢,煤炭和风电
2018-08-29
- 胡评:能源局光伏发电补贴继续不
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