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塑造三峡公益品牌的有益尝试
“负责任央企”、“世界公民”、“软实力”、“公信力”……是近年来常见诸媒体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是附着于企业的一个个标签,彰显的都是公益“品牌”的管理理念。
品牌不仅仅是商标、广告而已,对利益相关方而言,它体现的是与产品、服务和企业本身相关的一种持久、可信的价值承诺,并标志着承诺的来源。
正如卢纯董事长在2015年中工作会上所讲,“树立软实力思维,高度重视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高度重视品牌和形象的无形价值,才能让企业的硬实力更硬,综合实力更强”。
“十三五”期间,三峡集团进一步明确了“由建设伟大工程向建设伟大企业转变”的发展方向。从伟大工程向伟大企业迈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硬实力更硬、软实力更优,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打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过程。这其中,企业整体公益形象的塑造、公益品牌的树立,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成立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主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正是三峡集团塑造公益品牌的明志之举,是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伟大企业征程的重要一步。以基金会为载体实施公益项目管理,有利于增强公益事业开放性和透明性,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提高三峡集团社会公信力;有利于做好公益事业的长远系统规划,努力打造三峡集团公益品牌;有利于促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三峡集团公益形象。
正如商标的功能在于能够被消费者发现并识别出来一样,品牌的价值承诺也必须明确地体现在企业的各类行为中,并最终体现在它们的产品与服务里。品牌可以围绕各种不同的价值承诺来建立,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品牌战略。要提出成功的价值承诺首先就要深入了解对象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他们需求偏好方面的差异进行细分,从而提出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价值承诺。
成立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通过规范、持续、透明的公益项目运作,精心设计、着力打造一批针对性好、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公益项目,形成长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正面积极的社会评价,就能不断强化基金会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进而得到社会更深切的认同、更持久的呼应,进而回应社会期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企业软实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尤其是品牌文化内涵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树立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不同于工厂流水线制造商品,一个品牌的公众形象往往都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公众心中。正如“三峡工程”这一品牌,历经百年梦想、数十载勘测设计、二十余年施工建设,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支持、众多专家的智慧、参建单位的汗水、广大移民的奉献,是在无数关注三峡、守望三峡的社会公众精心呵护之下培育而成的。
基于此,三峡公益品牌的探索、确立、深化、完善,同样不能奢望一朝建成。行走在公益品牌建设之路上,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拥有长期坚持不懈奋斗的勇气和思想准备。好在,三峡公益品牌建设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上,形成于建设过程中、凝结在伟大工程里的三峡精神、三峡文化、三峡气质,为三峡公益品牌奠定了深厚底蕴、提供着丰厚滋养。基金会将牢记王琳总经理寄语,“拓展传播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高公众美誉度、影响力!”。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已经扬帆,必将远航!
- 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心中有
2019-09-30
- 仅靠煤改气拉动 三年后中国天
2018-11-24
- 能源辣评| 因为制氢,煤炭和风电
2018-08-29
- 胡评:能源局光伏发电补贴继续不
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