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能应成广东能源战略核心
2006-12-15 15:45:29 来源:人民网-华南新闻
A-
A+
电力18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广东)高层论坛”,12月14日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广东现象”值得探究
“广东现象”是我国在探索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一个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例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总结发言中说,广东单位能耗低,首先得益于广东近年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优先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低耗能的行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高耗能工业比重不大。其次,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第三,广东实施了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
广东是耗能大省,能源供需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专家们建议,应把努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广东能源战略的核心,从法律与政策的层面强调节能和科学用能,建立全社会能源需求管理目标体系及能源和资源价格体系,采取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健全节能管理机构。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表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四大着力点。首先要在增量和存量同时着力,特别是在新增投资项目要严格把关。其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下来。第三,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目标。第四,要多采用经济手段,如税收调节办法加以解决。
要靠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合力
中科院院士牛文元总结了新时期我国发展中绕不开的六大挑战:人口的巨大挑战、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逆转、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优先、区域不平衡的加剧。牛文元说,达到自然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是发展的前途所在。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解释说,政府通过法规、政策推动经济系统的转变,企业本身要认识到有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在等着自己。从公众方面来说,应该认识到发展循环型经济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所在,应自觉地支持、参与、推动循环型经济的发展。叶文虎预言,循环型经济是文明演进的一个标志。
刘世锦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解决好三个关键性的问题:让价格起作用、让政府和社会性管制起作用、让创新机制起作用。
本报记者 韩建清 罗艾桦
“广东现象”值得探究
“广东现象”是我国在探索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一个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例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总结发言中说,广东单位能耗低,首先得益于广东近年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优先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低耗能的行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高耗能工业比重不大。其次,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第三,广东实施了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
广东是耗能大省,能源供需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专家们建议,应把努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广东能源战略的核心,从法律与政策的层面强调节能和科学用能,建立全社会能源需求管理目标体系及能源和资源价格体系,采取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健全节能管理机构。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表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四大着力点。首先要在增量和存量同时着力,特别是在新增投资项目要严格把关。其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下来。第三,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目标。第四,要多采用经济手段,如税收调节办法加以解决。
要靠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合力
中科院院士牛文元总结了新时期我国发展中绕不开的六大挑战:人口的巨大挑战、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逆转、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优先、区域不平衡的加剧。牛文元说,达到自然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是发展的前途所在。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解释说,政府通过法规、政策推动经济系统的转变,企业本身要认识到有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在等着自己。从公众方面来说,应该认识到发展循环型经济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所在,应自觉地支持、参与、推动循环型经济的发展。叶文虎预言,循环型经济是文明演进的一个标志。
刘世锦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解决好三个关键性的问题:让价格起作用、让政府和社会性管制起作用、让创新机制起作用。
本报记者 韩建清 罗艾桦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众多电力央企前领导任中央企业
2021-01-03
- 发改委持续加码,下一阶段重点形
2019-09-14
- 什么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9-02-24
- 两部委:取消电网、加油站、新能
2018-06-30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