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风舞大漠
近日,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泉公司)喜获酒泉市2018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工业发展先进企业”、“纳税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共获得政府财政奖励资金845.5万元。
这是一个什么企业,凭什么一次性获得如此巨额的政府奖励?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近期走访了酒泉公司。
风塔细语白云间,春风轻拂戈壁滩。酒泉公司位于酒泉市西郊工业园区内,坐落于雄伟的祁连山下。园区属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园区内的企业主要是定位于西北地区风电场的建设,有国内风电主机的主要生产商金风科技、明阳、东气集团;有叶片生产商中材科技、中航惠腾、中复连众;有塔筒生产制造企业酒钢集团,中国水电四局等,厂家众多,配套齐全,2018年产值达35亿元。
刚走进厂区,厂房上“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巨大标语映入眼帘,一排排白色的塔筒整齐堆放,准备装车发货,几台叉车在不停地将单节钢管转出转进,三条流水线上的龙门吊在起重工的指挥下不断往返反复,一派井然有序、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
酒泉公司成立于2008年,占地300亩,主要从事风电塔筒、光伏、钢结构设备制造安装,现有员工百余人,建厂十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理念,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扎根戈壁滩,奉献新能源,在茫茫大漠,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
十载春秋,他们乘风逐日、敢为人先,让千里戈壁的“白色森林”更加枝繁叶茂;
十载春秋,他们勇于创新、风雨兼程,为中华大地留下更多蓝天白云;
十载春秋,他们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让巍巍祁连见证绿色能源华章。
借风之翼 水电劲旅大转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风、光等可再生性新能源正在迅速地替代传统能源。世界的东方,中国甘肃酒泉,是国内继新疆、内蒙古等地之后最早谋划开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先遣队。
这里有闻名全球的“世界风库”—瓜州;这里有著名的“风口”—玉门。这里风能资源总储备达150000兆瓦,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1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均在250~310瓦每平方米以上,年有效风速达6300小时,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达2300小时。
2007年9月甘肃省委做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部署。2009年4月21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3800兆瓦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标志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即将启动建设。
时不我待,决策先行。2008年3月24日,时任水电四局总经理王维斌带领时任水工机械总厂钟艺谋等亲赴酒泉,现场实地考察。3月26日,王维斌代表水电四局与酒泉市政府签署“酒泉风电基地建设配套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并指示水电四局水工机械总厂迅速组织人力,形成基地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
8月31日,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厂区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吹响了四局人扎根戈壁、乘风而上的号角。
焊花飞溅 发展路上大跨越
2009年9月,酒泉公司中标甘肃瓜州干河口第五风电场华锐50套风电机塔筒制造项目,合同金额6265万元,这是酒泉公司风电第一标。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执行,水工机械总厂倾全厂之力,抽调了精兵强将,拉开了一场激烈鏖战的序幕。焊花飞溅,热火朝天,也是从那天起,酒泉公司开始了追风逐日谱能源新篇,载歌载舞展青春风采的十年。
“多年以后,我还会不时想起那时建厂伊始,大家披星戴月、艰苦奋斗的创业画面。记得为了拿下新疆苦水的风电项目,连续两天两夜完成了标书制作装订。当时该项目来的突然,任务之急、压力之大,让我们经营部门措手不及,领导亲力亲为,和我们一起迎接挑战,最终以较好的价格取得了该项目。从那时起,就觉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扛过去,并干的漂亮!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总会浮起莫名的感动。”酒泉公司党总支书记何鹏飞深情地说。想象让风景更丰满,那么一座山,一片沙漠,一排风机,就可以让你心里翻腾;现实让生活更多彩,那么一群人,一栋厂房,一个地名,就可以让你莫名泪目……
从2009年9月塔筒月生产量2套,到2010年5月开始生产量逐步上升至10套、15套、20套,最终到了2012年月产量突破40套。酒泉公司成立近10年来,共完成金属结构制造46.8万吨,完成产值37.5亿元,共制造塔筒4100余套,人均劳动生产率10714.29万元。生产的塔筒实现了陆上风电1.5兆瓦—3.0兆瓦的全覆盖,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宁夏、内蒙、河南、山东、天津、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区风电场,在新能源风电市场树立了“中国电建”品牌。
酒泉公司共从当地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学生600余名,带动相关产业人员就业数千余人,连续多年排名上缴利税大户,累计上缴利税1.02亿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来应有的贡献。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的背后,是酒泉公司历任领导班子的艰辛付出和全体员工的默默奉献。
酒泉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夏日酷暑干燥,冬日大风严寒。员工们发扬高原水电人“五个特别精神”,战风沙,抗严寒,夏日挥汗如雨,冬日挡风御寒,坚守在戈壁大漠,陪伴着酒泉公司逐步成长。
走在生产厂区,火焰切割的“唰唰”声,卷制筒节的“轰轰”声,自动焊接的“呲呲”声和行车滑过轨道时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充满车间。一帧帧创业者的画卷也就映入眼帘,晨曦朝露、披星戴月,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下料班长蔡成军用“倒排法”计算塔段需要的数量,为焊接车间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单段管节,焊接班长石小平带领着主力军全盘接收,采用“三班倒、人停焊机不停”的方法连轴转,“微笑哥”满生霆带着少年铁军抬着工字钢背着面板,保证发运前的每个螺丝钉坚实、牢靠。安全、质量人员在一线监管着、服务着、参与着;案头上,物资办人员和供应商激烈地谈判着,技术人员在蓝图上埋头苦干着;道路上,运输车队安全飞驰着;食堂里,可口的饭菜烹制着……
夕阳拉着晚霞作别祁连的云彩,月亮和星星迎接黎明的曙光。那一季、那一年,那些忙碌着的、奋斗着的岁月,将深深的定格在每个人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伴随着付出的汗水愈久弥香。那些热火朝天大生产的场面持续到2015年,酒泉公司如坚强的胡杨挺立在西北地区,当年产值达到7.3亿元,累计塔筒制造2000余套,助力以“水电四局”为品牌的风电塔筒越居全国第一。
2016年,风云激荡。正值十三五开局之年,经历2015年风电“6.30”抢装潮之后,由于弃风限电严重,甘肃、新疆继续被国家能源局限制审批新的风电场开发。风电市场的寒冬也接踵而至,酒泉地区十余家塔筒制造厂相继关门歇业,园区内从事风电产业的企业也都勉强维持,园区内再也见不到以往热火朝天的景象。
面对严峻形势,酒泉公司及时调整战略,把主要目标定在了青海市场,采取“走出去”战略,先后在青海、宁夏、天津、河南等省区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生产制造基地。2016年,全年完成风电塔筒315台套,占西北地区份额的50%,并完成了巴基斯坦两个国外风电项目。2017年,全年完成风电塔筒316台套,并制作钢结构桥梁81个单元箱体,完成2个风电吊装项目,风机运营稳步推进,承接了国内首个歌美飒5兆瓦海上风电项目。2018年完成塔筒制造503套,实现产量8.77万吨,完成产值6.36亿元,多元化布局初具规模,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员工收入不断增加,为酒泉公司顺利渡过这两年的风电寒冬期打下了基础。在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四局风电人逆风飞翔,展现了“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良好精神风貌。
2019年3月,荒凉的戈壁滩还是一片,但是伴着全国两会的春风,酒泉公司市场营销捷报频传,中标已超过3亿元,实现了开门红,并收获了酒泉市政府的大礼包,公司正走在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许多记录必将被打破,我们期待着更大的精彩。
转变思想 管理理念大提升
酒泉公司从成立之初,公司领导就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全国从事塔架制造的100余家中脱颖而出,没有科技的强力支撑,是很难做到的。时任酒泉公司总经理钟艺谋就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水电施工企业向产品制造企业转变,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由自主创新向联合创新转变。
“我们这样的加工企业,一没有高端的设备,二没有定型的产品,三没有雄厚的资金,靠什么去竞争和发展,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工艺方案,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这是时任酒泉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贵林经常说的一句话。
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向科技要效益,这无疑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酒泉公司于2010年年底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经过这些年跨越式的发展,研制出了一批适于风电塔架生产制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成果,技术中心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
同时,酒泉公司与政府部门、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等积极沟通,了解掌握各项政策,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考察学习国内知名的塔筒生产线,集众家之所长,学习管理经验,安排设计生产流水线;强化同兰州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实现自主开发与“借力”开发相结合。
创新驱动 科技引领大发展
企业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谁能跟上科技创新这根指挥棒的节奏,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西北风电市场规模萎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成本升高,盈利压力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工作在上述的困难中,步步为营,扎实推进,紧密联合生产实际,增强创新创效力度,为公司持续发展、降本增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电塔筒与水工产品制造都属于传统金属结构作业范围,制作工艺技术基本一致。要创新,首先是跳出以往的思维。一个50兆瓦风电项目,钢结构总量在4000吨左右,业主要求的制作工期大约2个月,酒泉公司一般同时要承担3-4个项目,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效率,否则无法按期交货。
从2009年酒泉公司开始第一个项目制作,每天的产量基本上在50吨左右,这样一来,除去冬季的两个月,每年酒泉公司就只能完成3个项目,总量10000吨,那就离设计产能差得太大。怎么办,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是在科技创新上想办法,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效率。以总工朱锴年为首的年轻技术团队以塔筒工序制造工装为突破口,开始了大胆的技术创新。
由于直径大,风电塔筒外侧环缝焊接都是焊接人员坐在临时搭建的外壁高空平台上完成,稳定性很差,时刻充满着安全风险,而且焊缝外观质量很难控制,经常是一遍一遍进行打磨处理,每一位焊工提起外壁环缝焊接,都是直摇头,提心吊胆,谨小慎微。
既要安全可靠,还要经济适用。针对这些情况,朱锴年带领他的团队,深入实际,白天在工序现场查看测量,晚上则在计算机上反复计算推敲,工程办每天都是灯火通明。材料计划,力学分析,强度计算,焊接参数等等,每个人各负其责,分工明确。数据出来了,图纸出来了,请操作工一起来再讨论修改,完善每一个细节,保证工装的安全性。那一段时间,朱锴年就是车间、办公室两条线,每一位年轻人都是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重达5吨的风力发电塔筒筒体外侧焊缝焊接多功能焊接机架研制成功。机架充分考虑了塔筒的高度,设计了可自动升降、自动平移的系统控制,焊工在操作台上工作,平稳舒适,安全可靠。经实际操作使用,塔筒环缝外观成型美观,合格率达100%,提高劳动效率70%以上。
环缝焊接机架研制的成功,锻炼了刚入厂的年轻人,也给年轻的技术团队带来极大的信心和鼓励。“每天在技改,月月在创新,年年有进步,这是我们给自己定的一个思路”。这是朱锴年给他自己和他的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在朱锴年总工的指挥下,年轻的技术团队用汗水和智慧,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从建设期到稳步发展期,创新成效显著,并形成“产学研”多边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技术、人才、经济的良性循环。
功夫不负有心人。酒泉公司自2010年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以来,可谓硕果累累。酒泉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酒泉市知识产权先进集体,先后取得百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酒泉市风机塔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泉市企业技术研发示范中心”、“甘肃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项成果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获得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其中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五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说起我们公司的创新氛围,谁不说好啊!”酒泉公司科研团队中的缪飞燕说。她介绍到,酒泉公司一直秉承“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攻坚理念,以科技之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产能和产品的质量。
走进创新工作室,酒泉公司魏霏霏介绍了科研团队自选课题研发的多个科研项目,《超低温2.5MW以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关键工艺技术及成套辅助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攻克了厚板风电塔筒焊接技术、厚板焊缝的消应力技术、法兰组对及焊接变形控制技术以及门框高效焊接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人工和辅材成本消耗,提高生产效率,还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生产工期,为公司创造效益上百万,该项目也被列为酒泉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项目;与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大吨位、超长风力发电机组塔架整段起吊、安装工法》适用于零下-40℃、海拔3000m以上、最大风速27m/s等恶劣工况地区风电塔筒安装,为风电安装领域同类型工程的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性作用。
说到科技创新如何促进成果转化,魏霏霏更是如数家珍。她介绍到,酒泉公司始终坚持向科技要效益,用科技创造效益,注重内部技术创新,鼓励内外结合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激发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8年12月,酒泉公司申报的《超低温3.0MW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产业化制造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顺利入选酒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奖励资金20万元。
技术中心近年来将《一种便携式风电塔架登高装置》、《一种大吨位可调式风力发电塔架焊件旋转装置》、《一种风力发电塔架门框成型下法兰校正装置》等多项专利技术应用到承接的风电塔筒生产制造过程中,将先进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技术中心获得2014年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2014年中国施工管理协会二等奖、2016年酒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甘肃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甘肃省技术市场工作先进经营单位、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荣誉称号。
温馨之家 阳光曲里大融合
每年秋天,酒泉公司职工公寓楼前爬山虎就红成了一片,分外悦目,周围的四叶草绿油油的生机勃勃,沿着厂区随风摆动的垂柳轻轻如盈。为了在戈壁滩上种下这片绿荫,酒泉公司可没少下功夫。常年干旱的大漠戈壁,所有树木青草都需挖沙换土种植而来,即使这样,绿色植物很难存活,大家伙儿积极想办法,为避开高温、在夜间浇水,员工们自发组织利用班前会前半小时清除杂草,才有了现在的美丽温馨家园。
引领这个美丽的大家庭前进的是酒泉公司党总支。党总支共有党员40名,分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一线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党员分别占30%左右。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亮身份,比贡献;与员工一起,吃在员工食堂大锅饭,住在职工公寓宿舍,每周开展党员义务劳动,“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随处可见,在交货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机关全体党员深入一线与员工们一起安装附件,清理场地。在这里,党建工作深入到了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形成了讲奉献,比贡献的工作氛围。
来自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刚入厂时很是感慨:这个公司的人从上到下都很有干劲,车间的工人师傅们也没有人管他们,都在自觉加班,主动工作,机关人员也是没黑天白天,都像打了鸡血,真是不可思议。
是啊,学生们是无法理解的。我们水电工人就是这样一支能吃苦耐劳,善打硬仗的队伍。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水电四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激流,战险滩,逐步站稳了脚跟,开创了今天的局面……也许,他们不可思议的还会更多。
近年来,酒泉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之家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和完善。从员工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关心员工,先后自筹资金建设了员工食堂,职工公寓,篮球场,活动中心等设施;购置了通勤车,每天往返于市区和厂区,接送职工上下班;申请了36套廉租房,并统一配置了电视机、沙发等家具,解决了已婚职工的住房问题;利用节假日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最美一线员工”、“最美青工”评选活动,大量弘扬企业正能量。
“酒泉公司一直致力于培育良好向上的企业文化,为青年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酒泉公司总经理高治学说。秉承着这样理念的酒泉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一批批青年职工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在岗位上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并取得了好成绩。
焊接班长石小平,从“制造平凡”迈向“制造不凡”,他带领的年轻焊接班组是2017年“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的获得者,也是2018年“甘肃省创新班组”的获得者。班组历经三年不断摸索研制的“第三代焊接接地装置”获得四局公司五小发明一等奖,摸索研制出得适用于各种风电塔筒机型的门框弯曲成形及基础环下法兰整体校正工装,大大的提高了风电塔筒生产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其本人从“先进个人”到青海省技能大赛“焊王”再到四局公司“首席技师”,都是他奋勇拼搏、不断超越的回报。还有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程技术员魏霏霏荣获四局公司“金牌员工”;吃苦耐劳的卷板手张建民被四局公司团委评为“优秀团员”;滔滔不绝、聪明好学的梁刚获得建局60周年暨青年论坛二等奖、中国电建西北青年团第六届青年论坛三等奖……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酒泉公司一批青年才俊迎风而上,努力奔跑。他们青春的血液,融入公司不断发展的经脉,用还不宽阔的肩膀扛起公司委以的重任和希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放开手脚,大力作为,不断创新。他们始终认为,有了强大的企业,才有温暖的小家。在追梦的路上,他们有时为了一个技术改进方案吵得面红耳赤;一个创新成果的顺利实现和应用,又让他们忘记争吵鼓掌拥抱;一个项目的投标,让他们加班熬夜又神经紧崩,然而中标后的喜悦,又让他们像孩子似的欢愉,然后在相互的鼓励声中又向下一个目标高歌猛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经过近十年的卓绝努力,林立的白色风电“森林”在千里戈壁、无垠海面、崇山峻岭拔地而起,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工厂”在飞天故里熠熠生辉……放眼大漠春色,碧空万里如洗,流云浮动,巍巍祁连雪山拱手相连,正如历尽匠心制造塔筒的他们,心手相连,精诚团结。极目天外,你看,那一段段塔筒矗立山岗、挺拔海上,一样的白衣白甲,一样的红蓝胸花“中国电建”,形成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宁东发电: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03-03
- 淮北市电视台聚焦大唐淮北发电
2016-04-14
- · 电建核电公司沙特吉赞项目:红海东岸展波澜
- · 江西水电中电投分宜电厂扩建工程项目:追求卓越 铸就经典
- · 两河口水电站一二·五联合体:同心协力争先创优 志镶雪域高原璀璨明珠
- · 国家电投人才学院:一流班组,向新而生
- · 水电十一局郑州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绿化工程中牟项目经理部劳动竞赛拔得头筹背后的“三件宝贝”
- · 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
- · 全国最大的沙漠光伏电站投产发电――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项目建设纪实
- · 电建铁军山东电建一公司:建功“一带一路”献礼祖国华诞
- ·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霍煤鸿骏铝电公司电解二分厂副厂长刘玉轩:电解槽里装着的“创新梦”
- · 水电五局:奋斗2018,追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