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的青春之歌——记海南昌江核电站里的年轻人
昌江核电1号机组主控室
“快点送去,这些年轻人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让他们快吃上这喜面!”11月7日晚,海南昌江核电65万千瓦1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在核电站运行总控室大楼楼下,58岁的后勤处处长许振大声嚷着。
昌江核电1号机组投产后,将使海南清洁能源占比由29%提高到36%,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份额,为海南“生态立省”、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支撑。“是年轻知识分子挑起了海南昌江核电的大梁,这支生力军平均年龄不到30岁,技术人员有近800名。”昌江核电站总经理孙云根道出了核电事业的希望。
核电行业的“黄金人”
2009年,22岁的田雷雷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层层考试,他被海南昌江核电有限公司录取。
来核电站报到那天,田雷雷怎么也找不到厂房,找来找去只看到一个大土坑,旁边一间临建房挂着“海南昌江核电站”的牌子。脚跟还没站稳,他就被领导告知,要立即赴外地参加高级操作员培训,时间3年。
到了培训班,田雷雷傻眼了:3年封闭学习,白天8小时实践课,晚上4小时基础理论课,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一考就是一本书的内容。这样紧迫的学习任务,田雷雷还是第一次遇到。有几次,他真有点扛不住了,但耳边又响起领导的嘱托:“你们是核电站首批高级操作员,就指着你们挑大梁了!你们是咱核电行业的‘黄金人’,花在你们每个人身上的培训费就有百万元以上!”
“没有退路,玩命学吧!”整整3年,田雷雷闷头学习,几乎没有走出过培训基地。26岁那年终于拿到高级操作员资格证书,他热泪盈眶。
2013年,首批15名高级操作员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这个岗位责任重大,一刻也不能懈怠。如今,这些“黄金人”个个是技术骨干,不仅挑起了核电站的大梁,他们从学习到实践的成功转型更给核电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长辈佩服的小青年
孔秋顺今年28岁,是2009年来到昌江核电站的。讲起自己的经历,这个毕业于厦门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的小伙子无比自豪:“当时报名的有140多人,最后只录取我一个。我特别想当核电工,事先学了许多核电知识,面试时让考官们很惊讶。”
孔秋顺的女朋友是放弃了大城市金融白领的工作,和他一起来海南的。进了核电站,孔秋顺就忙起来了,工作没日没夜,有点空闲能在宿舍倒头睡两个小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见不着面,电话也打不通(核电站工作时间没有信号),女朋友起了疑心:难道小孔变心了?她要探个究竟。
一天晚上,女友打车直奔昌江。站到小孔面前,女友差点认不出他来了——消瘦、疲倦,两眼通红。孔秋顺却高兴极了,不顾女友的迟疑,搂着她又蹦又跳。从同宿舍的小伙子嘴里,女友知道了小孔的辛苦。这个通情达理的姑娘马上让心上人抓紧时间睡觉,自己找了个女生宿舍对付一宿,天亮就打车回海口了。
31岁的王伟和32岁的徐丹是核电站公认的模范夫妻。王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核电站的采购总管,每年过手的资金有近百亿元;徐丹是核电站宣传干事。采购任务80%在全国各地,20%在欧洲和美国——王伟出差的时间多于在家的时间,小两口聚少离多。
在昌江核电站,像孔秋顺、王伟这样的小伙子是让人羡慕的。由于工作环境特殊,加上男女比例失调(8:2),核电站有200多个小伙子单身。“像他们这样的小青年,正是谈恋爱的时候,可他们能忍受寂寞、放下自我,让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心里都佩服。”许振告诉记者。
个个是“大姐哥”的女生
今年28岁的湛滨纷是2010年从南华大学毕业来到昌江核电站的,主攻方向是维护修理发动机设备。报到不久,她就被派往北京郊区参加业务培训。
这天,湛滨纷身着工作服,头戴工作帽去地铁站接新学员。一个小伙子跑过来说:“大哥,你是来接海南昌江核电站的人吧……噢,对不起,是大姐哥!”湛滨纷笑了,“大姐哥”这个称呼从此在海南昌江核电站叫响了。
“大姐哥”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湛滨纷现在是核电站维修处的业务骨干,整天背着一个15公斤重的工具箱围着机器设备转,有时在机器设备底下一钻就是半天,一身汗、一手油是常态。
核电站还有一位“大姐哥”,那就是给“黄金人”当教师的范秀丽。范秀丽和其他两位教师每天五班三倒,全天24小时连轴转,同时需要大量时间备课。挤来挤去,范秀丽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了。不过令她自豪的是,核电站参加培训的100多人目前有一半以上取得了资格证书。加上首批取得资格证书的十几个人,正好和目前核电站一号、二号机组发电所需的高级操作员人数相吻合。为了下一步三号、四号机组的运营,范秀丽和她的两名同事眼下正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对新一轮人员的培训中。
走进核电站的女生虽然比例小,但个个是“大姐哥”,令男同胞心服口服。
奉献海岛的志愿者
今年2月,昌江核电站维修处的张利跑到领导办公室要求请事假。“究竟有什么事请假?现在正是发电前的较劲期,没有特殊情况推迟一下好吗?”领导和他商量。“不行,错过这几天就不行了!”张利态度坚决。
过了两天,张利上班了,可周围的人发现,他脸色不好,背着工具箱走不到10米就得停下来歇歇。原来,张利是瞒着大家去献骨髓了。在南华大学上学期间,他就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这次接到省人民医院通知,张利又捐献了176毫升的骨髓。本来献骨髓后应该休息,可张利又上班了。
在昌江核电站,像张利这样的志愿者很多。2013年,志愿者们自发成立了有130多人参加的核电站志愿者协会。2014年,海南血库告急,协会立即拨通血站电话,叫来一辆献血车,小青年们捋胳膊、挽袖子,一袋袋鲜红的血浆装满了储血箱。
为社会做好事的同时,志愿者们更是在单位里主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今年25岁的孙智良专业是机械,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核电站经常来外国专家,孙智良就担任义务翻译。为了增添单位的文化氛围,孙智良还主动创办了《海核青年》杂志,既当编辑又当记者。
像涓涓溪流入大海,志愿者们用行动传递着正能量,形成了昌江核电站特有的企业文化,那就是“立志核电,奉献海岛”。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