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局限于新技术的实施和运作,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通常会对企业的战略、人才、商业模式以及组织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转型能力包含数字化战略能力、数字化管理与运营能力、数字化场景与服务能力、数字化组织与人才能力以及数字化技术、数据与安全能力。
一、数字化战略能力
能源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级转型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战略为指引,在高层次上面向未来,在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
1.数字化战略与愿景
数字化转型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有明确的愿景和目标,通盘考虑业务、运营、组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赋能业务变革,支撑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
2.数字化转型蓝图
数字化转型需结合企业业务现状、数字化现状及需求、数字化愿景和目标等因素,规划设计数字化转型蓝图,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框架。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蓝图设计需综合考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碳资产管理、能源大数据等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3.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数字化转型需制定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路线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明确优先项目,由点及面逐步推开;依据制定的路线图和设定的目标开展试点项目落地工作,实现数字化变革速赢并树立数字化转型信心;以敏捷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不断迭代,形成数字化组织的常态运营和演进能力,实现数字化全面转型和全面覆盖。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可优先关注智慧电厂、智慧矿山、智慧油田等行业高价值应用场景。
4.业务价值创造
数字化转型需构建数字赋能的业务创新体系,加快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四流融合进程,推动传统能源业务转型升级、业务模式重组、组织管理变革,快速响应、满足和引领能源市场需求,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5.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化转型需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重构能源业务和系统,重塑能源产业生态价值链,从轻资产、服务化、便捷支付、碳资产货币化等方面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数字化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服务、智慧车联网服务等新业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数字化管理与运营能力
能源数字化转型应以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将数字化技术渗透进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流程中,推动业务与管理变革,提升管理和运营效率,优化成本结构,促进能源产业价值链优化整合。
1.智慧能源生产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智能传感与执行、智能控制与优化、智能管理与决策等技术,形成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趋优、自恢复、自组织的智慧能源运行控制管理模式,实现更加安全、高效、清洁、灵活的能源生产方式。
2.智慧能源网络
利用数字化能源网络技术,支持集中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各种储能设施和各类用户友好互联,各类能源系统互通互济;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各类能源设施“即插即用”,实现源网荷储协调互动,适应能源分布式、互动式、综合化发展需求。
3.智慧能源服务
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移动应用等数字化技术打破行业边界,重构能源客户体验,敏捷响应客户需求,主动引领能源消费新趋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能源生态价值网络。
4.智慧能源市场
利用能源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消除能源价值链中各交易环节的痛点,为支付、销售、交易和价值分配提供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去中心化,实现点对点交易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去中介化,使得购售电交易、需求侧响应等自动完成;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有效聚合海量中小型负荷资源,参与能源市场交易及需求侧响应,执行负荷调度计划。
5.智慧能源调度
基于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多样化、分布式能源主体接入和管理能力,实现可再生能源智能经济调度,实现多能互补和多能转换,更大范围内优化能源平衡与配置,提高能源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支撑能源交易市场高效运行。
6.智慧企业运营
重塑核心业务系统,支撑能源企业各业务间的协同与融合,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高效运营,以数据驱动企业流程优化和精益化管理,优化企业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和管理提升。
7.智慧碳资产管理
建设数字化碳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碳排放实时监控,支持科学碳目标设定、碳减排多场景模拟分析、碳成本测算、碳核查、履约与交易,实现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可测、可视、可控。
8.智能分析决策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化分析决策模型,开展实时监测和趋势分析,支持多场景模拟,提高决策的实时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三、数字化场景与服务能力
能源数字化转型必须落到具体业务场景,实现数字化技术、能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推动能源转型和零碳转型,解决业务问题并创造业务价值。
1.零碳智慧城市
构建城市生命体感知能力,以云计算为基础,结合AI和大数据技术,城市大脑对整个城市进行全环节实时分析;连接跨领域、深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实现城市全要素跨域融合、各系统智能化协同,实现资源智能找人,持续优化以人为本的体验;利用数字化技术支撑城市各功能系统的智能化、节能化和零碳化,推动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绿色能源的发展;打造“全场景感知交互、全环节智能决策、全要素协同推进、全触点体验运营、全环境绿色零碳”的零碳智慧城市。
2.零碳智慧园区
利用新能源技术、碳管理技术、碳能交易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实现多能互补和节能增效,打造“绿色高效、全域融合、智慧敏捷”的零碳智慧园区。
3.零碳智慧电厂
利用数字化、自动控制、CCUS等技术,构建智慧感知、智慧运行、智慧控制、智慧检修、智慧减排、智慧安全、智慧经营等电厂核心能力,打造“近零/零碳排放,无人/少人值守、最优绩效运营”的零碳智慧电厂。
4.零碳智慧电网
通过数字化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与新型负荷的大规模友好接入,打造“绿色零碳、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零碳智慧电网。
5.绿色智慧油田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数字孪生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工具模拟场景、监控操作、跟踪排放与能源使用情况,实现设备预测性维修,优化生产和油藏管理;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产能利用率,扩大生产用能清洁替代,通过全生态积极合作加速脱碳进程,打造“智能、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绿色智慧油田。
6.绿色智慧矿山
实现煤矿全时空多源信息实时感知,风险闭环管控本质安全,全流程人—机—环—管数字互联、高效协同运行,生产现场全自动化作业,发展煤炭开采碳排放控制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打造“智能化生产决策控制+机器人作业”的绿色智慧矿山。
四、数字化组织与人才能力
能源数字化转型面临缺少数字化技能与人才资源、企业文化转型等方面的重大挑战,调整培育相应数字化组织,培养员工数字素养,打造数字文化和变革文化,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条件。
1.数字化组织
通过建立敏捷、全能型数字化转型管理办公室,增强跨职能综合业务需求分析能力、跨系统高效协同与资源整合能力;统一管理顶层设计和需求,通过持续迭代方法,形成以数字化组织为核心、以数字化运营为目标的敏捷交付模式;全面实现规划管控,保证数字化顶层设计有效落地。
2.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转型需要提高员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度,掌握数字化转型的理念、知识、方法和工具;招聘、培养和保留数字化人才,构建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培养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能源业务管理与能源大数据分析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支撑和落实数字化转型。
3.数字化文化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转变原有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决策模式,培养员工的数字素养。通过巩固并沉淀转型成果,持续迭代创新,充分认识到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与核心生产要素,培育数据驱动的新型企业文化。
4.数字化变革管理
培养企业自上而下的全员“数字化”意识,构建变革计划、执行和反馈机制,自上而下全力推动。数字化变革需要公司高层深度参与、带头示范并持之以恒,引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稳步前进。传统能源企业需引入互联网思维,主动拥抱变革,通过“互联网+能源”推动业务及商业模式创新。
五、数字化技术、数据与安全能力
能源数字化转型需要利用和融合多种技术以适应新业务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同时解决好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课题。
1.数字化架构
数字技术驱使企业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引入云架构及平台化思想,建立数字生态体系,开展生态整合创新,驱动并引领业务绿色创新发展;运用企业架构的方法,采用业务技术一体化模式,积极开展敏捷开发模式,培养敏捷交付能力。
2.数字化应用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各类数字化应用能力,支持业务按需调用数字化应用;打造支持数据洞察、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大数据分析和AI能力,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加速推进业务创新和变革,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电网企业可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挖掘海量智能表计数据的商业价值。
3.数字平台
以云平台、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等为基础构建能源企业数字底座,实现覆盖能源生态系统的监督、数据分析、互联等功能,通过云、网络、应用、边缘和设备之间的统一协调,帮助企业实现对应用和数据的组织、连接和管理。如油气企业可通过开放地下数据空间平台(OSDU)等实现地震、储油层、油井等数据可视化,推动数据管理产业化并缩短新解决方案开发周期。
4.数据治理
建设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开展数据治理,持续提升数据质量;打造与数字化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相匹配的数据治理体系。如发电企业通过建立火电、光伏、风电设备的统一数据模型,实现数据资源标准化管理和数据共享。
5.数据资产管理
以共享开放理念整合能源生态链数据资源,引入社会感知数据和环境数据,持续优化并积累数据资产;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全面支撑不断丰富的能源业务创新和场景化新需求。
6.数据安全管理
利用和融合多种技术以适应新业务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解决好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深入应用多种防护措施,强化数据识别、分类和保护措施,优化网络与终端数据防泄漏系统,加强数据容灾备份设施应用,实现数据安全管理全过程“可见、可管、可控”。
以上内容节选自《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
(扫码进入研习社下载白皮书)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2021-10-24
- 南网综合能源增资扩股,智光电气
2019-09-14
- 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综合能源服
2019-09-14
-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
2019-09-13
- 能源电力企业联合互联网、通信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