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钢城”的绿色“蝶变”
北枕青山,南临黄河。
曾经走西口的圆梦之地、旅蒙晋商的崛起之源、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新中国首批布局的工业城市,自第一盏灯亮起后,“草原钢城”就开始绘就转型发展的繁忙图景。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还在耳边回响,“双碳”变革下的鹿城频频吹动绿电的风。低缓丘陵间的洼地上,英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拔地而起;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应益220千伏变电站也已蓄势待发;包北追“风”、包南逐“日”,与“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城中交相辉映,如此大美风光之势,始于电而兴于电。
“网”上发力 追“新”逐“绿”
作为自治区第一大工业城市,工业家底殷实是包头最大的“底牌”,然而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描绘新能源版图,不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离不开电网支撑。
70年前,马车运输、人扛塔架,靠手拧上万螺丝建成的自治区首座变电站——白云110千伏变电站,及时满足了地区生产建设和包钢1号高炉投产用电需求。如今,包头地区已形成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站24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75条的坚强电网,保障着“东铝西钢、南高北装”的北方工业重镇高质量发展。
进入“十四五”,随着一大批新材料制造型企业和战略型新兴能源产业落户鹿城,电力供应再次为地区追“新”逐“绿”增添了“底气”。
英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能源局电网主网架规划工程,也是自治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配套电网工程,主要为通威、鑫元、大全等新材料企业提供用电保障。为促进企业投产,集团公司将工程原本20个月的建设周期压缩为7个月,力争10月底启动送电。
“制定专项保障方案、全程分解200多项节点、严格按照工艺和工序施工、跟进纠偏和激励督促机制……”包头供电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任志远向记者介绍了该工程可能创造蒙西500千伏电网建设速度新记录的重要举措。
连日来好消息频传。6月29日凌晨4时35分,从英华500千伏线路接入的通威多晶硅220千伏供电工程如期送电,有力保障了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90万千瓦用电负荷,促进了二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加快投产;6月30日23时20分,历经6个月艰苦施工,新特一期高纯晶硅10万吨供电工程全部完成,满足了该企业80万千瓦用电需求,确保了下半年一期项目达质达产。
“一把手主抓推动、多次现场沟通,并将一期项目供电工程列为年度重点工程,给予我们极大鼓舞和动力”“我们深深感受到供电服务的能力和速度,使我们对加快二期项目心里有了底”……新特公司总工程师范协诚和通威公司总经理袁中华说。
与此同时,新能源项目接网工程也在加快推进。目前,包头固阳县4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3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明阳智造200兆瓦光伏集中竞配项目、土右旗农光互补3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等5项保障性风电、光伏项目配套接网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完成,预计下半年陆续开工,年底全部实现并网。
“链”上赋能 新能源产业全面起势
近年来,自治区坚持一体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仅包头一地就要打造成为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6月27日,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各大企业“火”力全开,尤其是弘元、明阳、南高齿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它们在充沛的电能保障下,不仅满负荷生产,还加快了产业链上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和升级项目的发展。
“从晶硅原料、单晶拉棒、单晶硅片,到电池片、光伏组件和未来的光伏电站,从一期到四期,我们已经形成了光伏产业链,目前已建成投产三期,用电负荷90万千瓦。”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光伏电站负责人张文炳说。
针对弘元这样大规模、形成产业链的企业,与之配套的是全流程的供电服务。据该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专工宋励鑫介绍,2019年,供电公司通过重点项目全流程推送监控机制,从线上线下双渠道获取了该企业作为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信息,紧跟企业需求,在申请临时用电时同步规划正式用电,开展配套供电工程,满足了2021年20吉瓦切片项目当年开工、投产,以及后续项目用电需求。
作为风电产业链的一环,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主要制造风电齿轮箱,比弘元公司更早一年落户园区。该企业从热处理车间、恒温精加工车间至出厂试车车间、装配车间,24小时高可靠性供电成为整条生产加工线的重要支撑。设备部经理李文津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落户早,看重的就是地区营商环境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部署,连年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全力以赴满足自治区发展的用电需求。该公司作为属地供电单位,积极构建“链条传导+网格交互+精准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配套建设“需求响应、协同联动、风险管控、应急服务、考核评价”五个子体系,实现了便捷、高效、精准的管理目标,客户电力获得感和用电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碳”路未来 草原绿电惠民生
夏意正浓,行至后山高原草地一带,这里的“风”点亮了草原的灯,农牧民们用的每1度电都是“绿电”。
得益于风资源富集优势,大批风电企业集中在百灵地区。为寻求新能源消纳和送出解决方案,供电技术人员付出很大努力,该公司调度、科技专责张瑞强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底,他与同事经过数十天的严谨计算,论证了百灵地区新能源更高比例送出电网控制方案,使百灵地区新能源送出提升至50%,保障了风光绿电利用小时数提升。自此,电网串起了白灵地区农牧民清洁用电的方向和未来。
乘“风”起新绿,“碳”去无留意。
6月28日,走进九原区小巴拉盖村,崭新的电杆在路边挺立,条条银线延伸至家家户户。在刚刚过去的供暖季,“煤改电”使整个村子既温暖又绿色低碳。
“以前取暖都用煤,一个冬天要用3吨标煤,花掉3600块钱;现在用电取暖,既干净又恒温,60多平米的房子只花1500块钱。”村民李四媳妇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清洁取暖”的经济账。
推动“煤改电”配套供电工程,是集团公司服务自治区绿色发展,也是该公司打通终端用能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今年,该公司承建当地第二批清洁取暖供电配套工程,计划总投资4.43亿元,为公司系统之最。其中九原区占3.94亿元,计划7月开工建设,新建10千伏及0.4千伏架空线路326千米、电缆204千米,新增变台495台,新建环网柜7台。
在鹿城,清洁取暖是惠民,向“阳”而生是收益。盛夏的阳光照在昆区欢聚火吧KTV的屋顶光伏板上,老板包小亮高兴地向前来开展用电检查的昆区供电分公司员工郭建伟,介绍自己的阳光“银行”。“你看,我这个装机容量63.36千瓦的光伏项目,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发电92000度绿电全部用于KTV,每年可节省标煤30吨左右、减碳60吨左右”。包小亮的屋顶光伏项目自2018年并网以来,在供电服务下享受到了国家第一批光伏电价政策补贴,每年可收益9万块钱左右,如今已经全部回本。
阳光蕴力,未来可期。3个月后,青山区作为国家首批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也将建成并网,总装机容量94兆瓦,年发电量约2亿千瓦时,年节省标煤约6万吨。目前,该公司已开辟“绿色通道”,定制“多点合并可研初设一体化”专项服务方案,确保223个并网点尽早投产。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