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纳比里:在中国电建我找到了归属感
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穿越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新丝绸之路”再次闪耀世界,推动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沿线相关国家带去了中国智慧、中国制造和中国电建。伊拉克巴士拉省鲁迈拉电厂项目正是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电建核电在伊拉克承建的首个发电项目,为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完成项目,公司不仅在国内抽调精兵强将,更在公司国际人才库中调动众多优秀外籍员工参与项目建设。来自巴基斯坦的32岁青年纳比里·胡塞恩就是优秀外籍员工的代表。
缘结电建遂心愿
纳比里,有着方正的脸型,深邃的眼神,为人和善,很有幽默感。
说起跟中国电建的缘分,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和结下了。他的家乡在巴罗塔水电站附近,做为当地最大的基建项目,从少年到青年,他曾多次听到家人和朋友说道,“这么高的大坝,这么多的机械车辆,这么壮观的工程,中国公司真是太厉害了。”家人和朋友的感慨与议论,给年轻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心中尚有一丝遗憾,他一直不知道是哪家中国公司建设了水电站。直到上了高中,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中,他才真正了解,巴罗塔水电站是中国电建集团所属水电公司建设的。
也就在那时,中国电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形象就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
2015年,27岁的纳比里正在沙特打工,工作之余,他在在网页上看到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公司在招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招聘点。一方面多年海外打工的经验让他还有那么一丝遗憾,就是没能在中国公司打过工
;另一方面,他也想看看中国公司的管理水平,尤其是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电建公司的管理水平。
在经过严格面试和个人情况了解后,他成功应聘到正在建设的沙巴哈电厂项目,从事土建工程工作。在工作中,他被电建核电公司的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所打动,本想着干一段时间就走的他,就这样在电建核电扎下了根。
他凭借踏实的工作作风,优秀的技术能力,熟练的语言优势,使得他在众多外籍员工中脱颖而出,项目上很多中国职工对他的印象颇为深刻。
当2018年鲁迈拉项目部筹备之时,参建管理人员就在国际人才库中找到了工作能力出众的纳比里,加之许多熟识的中国员工大力推荐,项目部向纳比里伸出了橄榄枝。
尽管当时伊拉克境内的局势还不容乐观,但他出于对公司的信任和留恋,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到了鲁迈拉项目大家庭,成为了项目部第一批聘用的外籍员工。
心系岗位做奉献
在项目上,纳比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愿望很强烈,他说他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他的老师就告诉他:工程建设是一项很复杂很需要技术的一项工作,你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你才能更快的适应这个工作,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有本领有知识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经过这许多年的不断学习及磨砺,他早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土建工程师。在项目上,他负责检查验收土建施工的质量,身肩重任的他时常扎根现场,除了看图纸和整理一些技术资料,很少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
鲁迈拉电厂项目的土建工程全部由伊拉克当地公司进行施工,施工队伍和人员较多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项目的质量控制带来很大的挑战。
由于大部分现场的施工人员不会讲英语,致使中国管理人员和他们的交流非常困难,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这个时候纳比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会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也非常熟练,加之专业水平过硬,总能顺利的为我们解决问题。
由于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现场的质量管控更是容不得半点松懈,他知道现场的工作暂时还离不开他,他毅然推迟了休假的计划,用实际的行动展现了他对工作的态度。
2020年3月是他妹妹的婚期,他原定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又打乱了他的计划。虽然当时尚未停飞航班,但是他考虑随着新冠肺炎的持续蔓延,回巴基斯坦休假后回来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施工现场还有很多他放不下的工作,回不来必然会对现场的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深思熟虑后,他与家人进行安抚沟通后,又一次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他说“疫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
长期在海外干工程,时间久了难免会感到有点枯燥无味,在闲暇的时间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工作之余,纳比里学会了烹煮巴基斯坦茶,每天晚饭过后总要煮一壶茶,他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喝上一杯香甜的家乡茶能够忘却一切劳累和烦恼。”
他煮茶的水平很高,喝过的朋友都对他煮的茶赞叹不已。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前,他还经常邀请中国朋友、伊拉克朋友到他那里喝上一杯,一同聊聊天,说说各自家乡的故事,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这样的时光对大家来说是一段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工作在中国电建的纳比里,渐渐把自己融入到了公司。在这里,他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得到丰厚的报酬,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他经常说“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乐观的心态,愉快的生活、愉快的工作,在项目上就要和在自己的家一样”。
这不正应了中国的那老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