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能源发展焕新颜
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可复制的巨大成就——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升至15%,从一个积贫积弱的欠发达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40年来,石油、煤炭、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领域各细分行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强力支撑中国经济飞跃式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能源报》开设了“改革开放40周年·能源发展特别报道”栏目,梳理、展示、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取得的宏伟成就,为新时代能源产业升级发展鼓劲打气。
水电要当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
水电是全国最早推进改革开放的行业之一,不仅在电力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在能源领域甚至是整个基础建设领域,其改革开放步伐也是最快的。
40年来,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由小到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0万千瓦,快速增至2017年的3.4亿千瓦,增幅达到16倍;行业由弱到强,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技术装备的多方位落后,发展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全球领先,取得了“世界水电看中国”的巨大成就。期间,水电在带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行业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全新挑战。
水电:能源领域改革开放“先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水电在全国建筑业领域率先探索和推动了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期间,水电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与矛盾。
建国以来,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总体上经历了计划经济模式、计划向市场过渡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三部曲。、
煤炭:能源改革发展主力军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煤炭年产量由343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40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做出巨大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约740亿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支撑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到2017的82.7万亿元的快速增长。同时,煤炭工业自身生产力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大幅提升,奠定了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瓦斯“零超限”,矿工有笑脸
瓦斯与煤相伴相生。但瓦斯灾害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做好瓦斯防治工作也始终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治理形势仍然严峻。日前,就40年来的煤矿瓦斯治理经验、当前工作难点及下一步的发力方向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期工作在煤炭生产、科研一线并一直致力于瓦斯治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中国电网:迈向能源互联新征程
我国的电力事业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80年,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大国。
在国内,电网从独立、分散、弱小逐步建成全国互联、互通、互供的统一大电网,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海外,我国持续推动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多个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同时,推动资金、产能、技术成功“走出去”,在欧洲、南美洲、澳洲,我国电网企业投资运行的项目,实现了与当地社会的共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在绿色发展理念的驱动下,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进化成为新的发展目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电网人有条件也有义务主动把握机遇,做大、做精、做强综合能源服务,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临南镇,是广袤鲁西北平原上的一颗美丽生态农业明珠。周维平、杨新军、魏传东三位供电所所长见证了小镇电网的升级和小镇的发展壮大。同时,这也是我国农村电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
40多年来,中国风电从零起步,从科研试验、示范项目到商业化、产业化应用,中国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风电连续多年新增装机居全球首位,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风电超越核电,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主力电源。
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从产业的布局优化到行业技术创新,中国风电正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向着新高度攀登。
解码中国风电高速发展“基因”
今年66岁的杨校生曾任原能源部新能源发电处副处长,继而在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任总工程师多年,现为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理事长。他是我国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他眼中,中国风电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有哪些得失?站在新的起点上,又该如何走好未来之路?
火电是我国能源变革的中坚力量
"产能过剩”“行业亏损面大”“夕阳产业”……近两年,火电的形象变得不如此前伟岸了。但纵观改革开放40年,火电一直是我国电源结构的绝对主力,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动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火电在全部装机容量中的比重长期维持在70%—76%之间;发电量占比更是长时间高于80%。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力架构发生深刻调整,清洁能源发电实现了较快增长,火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呈现大幅下滑态势,但截至2017年底,火电装机占比仍然在60%以上,发电量占比更是高达70%以上。火电仍是我国第一大电源。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回顾火电行业发展、创新历程,审视当前行业转型、改革难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价值定位等重大问题,无论对电力行业还是整个能源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
中国火电正值青壮年
能源禀赋以煤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电力以火电为主、火电中以煤电为主的特点。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电力电量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其中,煤电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电力系统中发挥了主体电源作用。期间,以电价改革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系统工程、以市场和政府手段相结合为特征的产业政策系统工程和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的标准化系统工程,共同推动了行业向前发展。展望未来,这三大政策领域的系统工程对于能源电力低碳转型,仍将发挥核心作用。
石油工业:为经济社会添底气、增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石油工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转变,建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石油工业的规模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像:石油工业40年
世界注气压力最高、目前国内最深的储气库,国内加工能力最大的催化裂化装置,中国石油首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能源企业,推进石油工业再续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 。
中国光伏:世界工业之林中的参天大树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40年发展历程,在过去40年中,“光伏”产业得改革开放之先机,接承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又乘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势,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正在逐渐变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已低于化石能源。光伏产业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工业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已经连续多年雄居世界第一,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之一。
中国光伏掠影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配套环境从无到有、由劣变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对完整的光伏发展大环境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一个中国的、可以引领全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
我国核工业是在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955年至改革开放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央对核工业实行战略调整,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推动核工业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40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军民融合发展,谱写了核工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开辟了核能和平利用的新局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核电:40年锻造国之重器
拥有自主核电技术并能实现出口,是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前提。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核电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砥砺奋进之路,打造出了自主先进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面对世界核电新一轮复兴的机遇,“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更登上了国际舞台。
40年,成就天然气消费大国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年消费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国。其中城市燃气消费量达到1226.27亿立方米,较1978年的6.9亿立方米增长了近200倍。那么城市燃气工业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油气行业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当下,作为市政公用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城市燃气的下一步改革又该往何处走?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网旗下平高许继并入西电后,下
2020-12-25
- 章建华: 今后新能源发展基本不
2020-12-24
- 习近平: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
2020-12-15
- 习近平的“中国承诺”,未来10年
2020-12-15
- 大唐换帅!东方电气邹磊任董事长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