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见证中国水电百年历程
2010-08-30 11:07:05 来源:《云南日报》
A-
A+
电力18讯:作者:张子卓
极富有戏剧性的是,云南因为有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所以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
1910年,当法国殖民者修建了滇越铁路,并以滇越铁路需要用电为由,提出要修建水电站。一批云南商界的爱国志士为抗击法国殖民者开发掠夺我国资源的野心,集资建设石龙坝水电站。
经历了21个月的凄风苦雨,耗资50多万银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1912年,3条闪闪发光的铜质高压线依偎着900多根木头电线杆,越过乡间小路和秀逸山峦,架设到了碧鸡关,再经过马街引入到小西门城内的水塘子变电站。这两台装机240千瓦的西门子水轮发电机,点亮了昆明城里的300盏电灯。
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座水电站。这一天,距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仅34年。
整整100年之后,2010年8月9日,当记者再次来到石龙坝水电站,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所用的两台240千瓦的西门子发电机,一座浸没百年风雨剥蚀的青石机房,加上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云南人都知道,这个辉煌的“历史文物”至今还在“服役”。中国水力发电的历史从这里发端。
石龙坝水电站的建成,推动了造币、水厂、灌溉、五金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云南第一批电力产业工人。后因昆明地区照明用户不断增多及工业上的启用,公司分别于1923年、1926年和1931年增设机组。抗战前,石龙坝水电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就在石龙坝建立了党支部。电站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力支撑了后方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供电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人们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厂护产斗争。解放后,石龙坝始终持续稳定运行。
然而,云南的电力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却极为缓慢。到1949年,云南发电装机容量为1.45万千瓦,仅是全国发电机组的0.8%。其中,我省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仅为5000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34.5%。
100年后,2010年8月25日,“全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标志性机组揭牌仪式”在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举行。置身于高大宽敞的地下厂房里,伴随着巨型发电机的轰鸣,从石龙坝到小湾,分明在讲述着中国水电人的一个百年梦想,而云南的水电建设者则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光辉主线。
几代人跋山涉水艰苦奋斗 摸实资源家底绘就建设蓝图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云南的水电建设者就来到云南的大江大河边,从金沙江到澜沧江,从支流到干流,几代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测山量水,开始了谋划云南水电开发的方案,摸实了云南的水电家底。
成工是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穿越了太多的崇山峻岭,走遍了云南无以数计的大小江河,历经了太多的生死考验,一些同事一去不回。以礼河、六郎洞、鲁布革、漫湾、小湾、溪洛渡、金安桥等电站上,都记录着成工30多年水电勘测生涯的生活烙印。
采访中得知,搞水电勘测,勘测人员必须沿着江水从头到尾走一遍,叫做普查,然后还要再走一遍,叫做初勘。在那些深山老林、悬崖绝壁,很多地方人迹罕至,只有野生动物出没。勘测队员们必须沿着江水完完整整地走一遍――即使无路可走。同时还要做好各种测山量水工作。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江水;累了,就地而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勘测队员如今已成了古稀老人,而云南的水电资源家底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曾经的蓝图正在被一个个变成现实。翻开厚厚的两大本《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志》,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红土地上,这些早已被水电建设的先行者们规划设计的大大小小电站,就像珍珠项链一样缀满了大江小河。且不说金沙江、南盘江、怒江,仅澜沧江的中下游就已经诞生或即将诞生8个梯级电站。漫湾、大朝山、小湾和糯扎渡等这些撒在澜沧江沿线曾经陌生的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变得越来越明亮。
李额鼎,年轻时就投身云南的水电建设,从以礼河电站到漫湾工程管理局,时任漫湾工程管理局机电总工。虽1993年从漫湾工程管理局退休,但一直劳碌在漫湾工地。直到1995年漫湾工程完工后,老人又受聘到三峡工程水电建设公司“机电安装项目部和机电监理厂”任顾问。至今,这位古稀老人依然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为各地水电工程出谋划策。
8月12日,李额鼎专程从家中赶到云南电网公司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云南的水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坎坷艰难的道路。老人至今记得,他是1957年7月7日到以礼河水电站建设工地报到的。他说,那时依靠前苏联,用来自前苏联和捷克的材料。我们都认为,老大哥的材料是最好的,没想到两个月烧了3台发动机。赶上大跃进,电站提出“不建厂房露天干”“晴天干,雨天干”“老婆孩子一起上”“一天要干一万方”。其实,“雨天在露天焊接根本无法保证质量,一天干一万方也是不可能的。”李老说。
“那时在云南干全国第一个高水头电站,国家技术不够,装备不够,但我们有一批有实践经验、又肯钻肯干的人。我们不断总结云南的经验,全国各地去考察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一直到漫湾电站。我现在常对人说,你们哪个电站能做到漫湾电站的质量就不错了。”
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水电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了云南在中国水电开发史上的无数个第一。
“小湾电站前,是中国人出去学习外国人怎样建大坝。小湾电站后,是外国人来学习中国人怎样建大坝。”谈到小湾电站,人们这样形容。
当年,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开建小湾水电站时,中国水电业界的泰斗、“两院院士”潘家铮曾经说过:小湾电站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比三峡电站要难,其“工程难度是世界之冠”。
现在,中国不但成为世界水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而且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和建设施工装备现代化水平也突飞猛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水电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各种坝工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逐步成为世界水电创新的中心。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已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水电开发的创新摇篮”。除了拥有中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电站――以礼河电站,以及中国第一座利用地下溶洞水发电的六郎洞水电站,云南在中国水电开发史上还有着著名的4个第一……
首次采用工程招投标制 云南开启中国工程建设新篇章
张玉生,时任漫湾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现退休在家。8月12日,记者见到他时,老人用“一路坎坷,最后业绩辉煌”来形容云南的水电事业。
张老说,改革开放后,从席卷全国的“鲁布革冲击波”,到“省部合资”的漫湾电站,再到企业参股投资的大朝山水电站以及“两头在外”的景洪电站。这4个电站在工程建设及管理、投资方式变革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中国水电开发史上的4个第一。云南当之无愧地摘取了中国水电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急先锋桂冠,夺得了中国水电建设在技术上的无数个第一。
张老说,以礼河电站,1956年开工建设,到1972年才形成42万千瓦装机容量,人称“胡子工程”。就是说,一家人从父亲到儿子,再到孙子,干了一个工程。缺材料,缺资金,缺设备,“三上三下”来回折腾。
当时,全国的水电站建设基本都是这个样子。一个葛洲坝电站建了将近20年。但是,云南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开启了中国水电体制机制创新的先河。
据当时省内跑水电新闻的一位资深记者回忆,鲁布革电站计划安排是由水电十四局承建。1984年,作为水电部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鲁布革电站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将引水隧洞工程实行国际招标。日本大成公司击败包括水电十四局在内的对手中标,为业主节省投资8000万元。
从1984年开始,水电十四局与日本大成公司一起施工,两家暗自展开了心照不宣的竞赛。
大成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收入跟效率挂钩。他们只派来36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从十四局雇了424名劳务工人,施工效率却相当于中国同类工程的2至2.5倍,完工时间比合同提前了5个月。
而在水电十四局的工地,组织了7000人的浩荡建设大军展开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大会战,总算按期实现大坝截流;厂房工程换了两任领导,进度还是延误了3个月。
这场近在咫尺的竞赛,给十四局上下很大的冲击。人们在问:同样的职工,为什么效率有天壤之别?当时鲁布革电站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张基尧曾经对媒体这样分析:“纯粹计划机制下的管理体制,资金、设备、材料、计划都由国家安排,建设单位就像孩子吃奶一样,喂一口吃一口,一点没有主动性。一个10万级的水电站都要干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几年,所以有句老话叫做‘投资是无底洞,工程是马拉松’。”
鲁布革电站开启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制度。1987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国施工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建设领域“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推行招标制、项目管理。同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鲁布革冲击》。构建新体制,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从此驰誉中国。
张玉生回忆说,“过去我国建一个水电站,职工都习惯带家属去工地。十几年下来,粮店、理发店、菜场、学校、医院都有了。电站建成了,一家人子子孙孙也都扎根下来了,一个城市因此而成。鲁布革水电站开创的招投标制,一个大的电站可能由几家公司同时建设,就不允许带家属了,建电站的时间也缩短到四五年。鲁布革电站因此成为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转折点。”
经过了鲁布革水电站建设的洗礼,得风气之先的水电十四局在竞赛中看到了差距,学会了管理,效率从此成为这些水电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也自此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在后来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施工中,因擅长地下工程施工而被誉为“水电劲旅”和“地下铁军”。
首开投融资体制改革先河 云南水电开发迎来历史性机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电荒”蔓延全中国。现年42岁的张小平至今记得,她上小学时,她家所在的县城常常停电,特别是农忙时节,晚上停电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不通知。所以她都是下午放学后就把家庭作业做完。那时候,居民家里都备下蜡烛、煤油灯,以应付事先没有预告的停电。
守着巨大的水电资源,云南人民却常常连电灯都点不上。为何不能多建一些大型水电站,彻底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开发水电太难,不仅投资巨大、建设时间超长,而且我国在技术、装备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支撑。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出在电力建设体制上。当时,包括电厂在内的所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都是由国家包干。这就是说,只能由中央来办而没有地方的参与,发展速度自然受到限制。况且,国家每年投入电力建设的资金不过100亿元左右,各省区市都在争取国家在当地投资上电力项目,而且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短缺。
一边是严重缺电的现实,一边是身边白白流淌的巨大水能资源。云南人压抑了太久的发展愿望,终于在长久的孕育之后迸发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看来也许平常,但在当年却颇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创举。
1986年,当时的云南财政收入还十分薄弱,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拿出3亿元投资,与水电部合资建设漫湾电站,并且在电站开工前3年首先使用云南资金。工程所需木材全部由云南解决,云南省还负责解决40%的水泥和1万吨钢材,移民征地由云南省政府包干。在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包干的氛围里,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和紧俏物资来打破传统的投资模式,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远见卓识的。质朴的云南人敢为天下先,把计划经济的基本建设体制撕开了一个缺口。漫湾水电站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座省部合资建设的水电站,被后人称之为“漫湾模式”,也被施工人员亲切地称之为“万里沧江第一坝”。
漫湾电站借鉴了鲁布革电站建设的经验,实行的业主制、招标投标制,也在一定意义上第一次打破了国家重点建设中的“铁饭碗”、“大锅饭”。
此后,云南在创新投资体制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97年开始建设的大朝山水电站,国家首次允许企业入股。它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开发投资公司、云南省电力公司按5:3:1:1比例出资,构建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人们称之为“大朝山制度”。在这种全新的机制下建设,大朝山水电站创造了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多个“第一”,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第一座大电站。
由于资金这支“拦路虎”被解决掉,我省培育电力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全面提上了日程。
新一代云南人继承先辈的智慧,竟然“老虎还在山上,就把虎皮卖掉了。”2003年开始建设的华能景洪水电站,就是由潜在的用电方――泰国与云南合资建设的,是我国首个“两头在外”的电站。虽然后来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及输电通道建设出了问题,最终致使向泰国输电功败垂成。但其融资模式,已经在中国水电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吸纳了许多世界级的管理经验,创造了征地移民的“景洪速度”和“西双版纳模式”。景洪水电站从筹建到首台机组投产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景洪水电站升船机为水力式浮动式升船机,目前国内尚无先例,建成后将成为第一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升船机。
提供低价清洁可再生能源 云南大规模水电开发方兴未艾
2001年,中共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建设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的构想。同年,云南电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
整整9年过去了,今天,四通八达的电力线路不仅已将强大的电流送到省内的城市乡村、省外的广东、香港,甚至还将电力卖到了老挝和越南。仅2009年完成“西电东送”电量达256亿千瓦时。“十一五”以来,电力工业以年均45.5%的速度增长,平均每4.7个工作日投产1个项目,平均每6天投产一座变电站。云南的电力行业必将成为烟草、旅游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成为兴滇强国的强大动力。
云南开发丰富的水电资源,不仅能减少自身煤炭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而且还能将清洁的电能东送,大幅减少东、中部受电地区的碳排放。云南水电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
在移民安置中,云南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移民后续发展体系、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使移民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开发进程,承载移民就业创收。
2008年省政府还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尝试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电开发目标,积极探索在水电资源开发中按电价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从而使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自2005年以来,云南水电开发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景洪电站、金安桥两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特别是今年小湾水电站4号机组并网发电和2015年左右将建成的糯扎渡电站,云南的水电调节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汛、枯矛盾逐步缓解,供电质量大幅提高。
到201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3600万千瓦,220千伏主干网络将覆盖全省16个州(市)。为加快农村用电发展,云南电网公司将投资82亿元,服务新农村电网建设。
至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云南电力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开始了更加辉煌灿烂的腾飞。
极富有戏剧性的是,云南因为有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所以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
1910年,当法国殖民者修建了滇越铁路,并以滇越铁路需要用电为由,提出要修建水电站。一批云南商界的爱国志士为抗击法国殖民者开发掠夺我国资源的野心,集资建设石龙坝水电站。
经历了21个月的凄风苦雨,耗资50多万银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1912年,3条闪闪发光的铜质高压线依偎着900多根木头电线杆,越过乡间小路和秀逸山峦,架设到了碧鸡关,再经过马街引入到小西门城内的水塘子变电站。这两台装机240千瓦的西门子水轮发电机,点亮了昆明城里的300盏电灯。
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座水电站。这一天,距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仅34年。
整整100年之后,2010年8月9日,当记者再次来到石龙坝水电站,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所用的两台240千瓦的西门子发电机,一座浸没百年风雨剥蚀的青石机房,加上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云南人都知道,这个辉煌的“历史文物”至今还在“服役”。中国水力发电的历史从这里发端。
石龙坝水电站的建成,推动了造币、水厂、灌溉、五金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云南第一批电力产业工人。后因昆明地区照明用户不断增多及工业上的启用,公司分别于1923年、1926年和1931年增设机组。抗战前,石龙坝水电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就在石龙坝建立了党支部。电站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力支撑了后方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供电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人们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厂护产斗争。解放后,石龙坝始终持续稳定运行。
然而,云南的电力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却极为缓慢。到1949年,云南发电装机容量为1.45万千瓦,仅是全国发电机组的0.8%。其中,我省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仅为5000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34.5%。
100年后,2010年8月25日,“全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标志性机组揭牌仪式”在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举行。置身于高大宽敞的地下厂房里,伴随着巨型发电机的轰鸣,从石龙坝到小湾,分明在讲述着中国水电人的一个百年梦想,而云南的水电建设者则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光辉主线。
几代人跋山涉水艰苦奋斗 摸实资源家底绘就建设蓝图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云南的水电建设者就来到云南的大江大河边,从金沙江到澜沧江,从支流到干流,几代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测山量水,开始了谋划云南水电开发的方案,摸实了云南的水电家底。
成工是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穿越了太多的崇山峻岭,走遍了云南无以数计的大小江河,历经了太多的生死考验,一些同事一去不回。以礼河、六郎洞、鲁布革、漫湾、小湾、溪洛渡、金安桥等电站上,都记录着成工30多年水电勘测生涯的生活烙印。
采访中得知,搞水电勘测,勘测人员必须沿着江水从头到尾走一遍,叫做普查,然后还要再走一遍,叫做初勘。在那些深山老林、悬崖绝壁,很多地方人迹罕至,只有野生动物出没。勘测队员们必须沿着江水完完整整地走一遍――即使无路可走。同时还要做好各种测山量水工作。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江水;累了,就地而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勘测队员如今已成了古稀老人,而云南的水电资源家底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曾经的蓝图正在被一个个变成现实。翻开厚厚的两大本《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志》,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红土地上,这些早已被水电建设的先行者们规划设计的大大小小电站,就像珍珠项链一样缀满了大江小河。且不说金沙江、南盘江、怒江,仅澜沧江的中下游就已经诞生或即将诞生8个梯级电站。漫湾、大朝山、小湾和糯扎渡等这些撒在澜沧江沿线曾经陌生的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变得越来越明亮。
李额鼎,年轻时就投身云南的水电建设,从以礼河电站到漫湾工程管理局,时任漫湾工程管理局机电总工。虽1993年从漫湾工程管理局退休,但一直劳碌在漫湾工地。直到1995年漫湾工程完工后,老人又受聘到三峡工程水电建设公司“机电安装项目部和机电监理厂”任顾问。至今,这位古稀老人依然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为各地水电工程出谋划策。
8月12日,李额鼎专程从家中赶到云南电网公司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云南的水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坎坷艰难的道路。老人至今记得,他是1957年7月7日到以礼河水电站建设工地报到的。他说,那时依靠前苏联,用来自前苏联和捷克的材料。我们都认为,老大哥的材料是最好的,没想到两个月烧了3台发动机。赶上大跃进,电站提出“不建厂房露天干”“晴天干,雨天干”“老婆孩子一起上”“一天要干一万方”。其实,“雨天在露天焊接根本无法保证质量,一天干一万方也是不可能的。”李老说。
“那时在云南干全国第一个高水头电站,国家技术不够,装备不够,但我们有一批有实践经验、又肯钻肯干的人。我们不断总结云南的经验,全国各地去考察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一直到漫湾电站。我现在常对人说,你们哪个电站能做到漫湾电站的质量就不错了。”
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水电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了云南在中国水电开发史上的无数个第一。
“小湾电站前,是中国人出去学习外国人怎样建大坝。小湾电站后,是外国人来学习中国人怎样建大坝。”谈到小湾电站,人们这样形容。
当年,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开建小湾水电站时,中国水电业界的泰斗、“两院院士”潘家铮曾经说过:小湾电站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比三峡电站要难,其“工程难度是世界之冠”。
现在,中国不但成为世界水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而且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和建设施工装备现代化水平也突飞猛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水电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各种坝工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逐步成为世界水电创新的中心。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已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水电开发的创新摇篮”。除了拥有中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电站――以礼河电站,以及中国第一座利用地下溶洞水发电的六郎洞水电站,云南在中国水电开发史上还有着著名的4个第一……
首次采用工程招投标制 云南开启中国工程建设新篇章
张玉生,时任漫湾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现退休在家。8月12日,记者见到他时,老人用“一路坎坷,最后业绩辉煌”来形容云南的水电事业。
张老说,改革开放后,从席卷全国的“鲁布革冲击波”,到“省部合资”的漫湾电站,再到企业参股投资的大朝山水电站以及“两头在外”的景洪电站。这4个电站在工程建设及管理、投资方式变革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中国水电开发史上的4个第一。云南当之无愧地摘取了中国水电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急先锋桂冠,夺得了中国水电建设在技术上的无数个第一。
张老说,以礼河电站,1956年开工建设,到1972年才形成42万千瓦装机容量,人称“胡子工程”。就是说,一家人从父亲到儿子,再到孙子,干了一个工程。缺材料,缺资金,缺设备,“三上三下”来回折腾。
当时,全国的水电站建设基本都是这个样子。一个葛洲坝电站建了将近20年。但是,云南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开启了中国水电体制机制创新的先河。
据当时省内跑水电新闻的一位资深记者回忆,鲁布革电站计划安排是由水电十四局承建。1984年,作为水电部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鲁布革电站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将引水隧洞工程实行国际招标。日本大成公司击败包括水电十四局在内的对手中标,为业主节省投资8000万元。
从1984年开始,水电十四局与日本大成公司一起施工,两家暗自展开了心照不宣的竞赛。
大成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收入跟效率挂钩。他们只派来36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从十四局雇了424名劳务工人,施工效率却相当于中国同类工程的2至2.5倍,完工时间比合同提前了5个月。
而在水电十四局的工地,组织了7000人的浩荡建设大军展开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大会战,总算按期实现大坝截流;厂房工程换了两任领导,进度还是延误了3个月。
这场近在咫尺的竞赛,给十四局上下很大的冲击。人们在问:同样的职工,为什么效率有天壤之别?当时鲁布革电站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张基尧曾经对媒体这样分析:“纯粹计划机制下的管理体制,资金、设备、材料、计划都由国家安排,建设单位就像孩子吃奶一样,喂一口吃一口,一点没有主动性。一个10万级的水电站都要干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几年,所以有句老话叫做‘投资是无底洞,工程是马拉松’。”
鲁布革电站开启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制度。1987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国施工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建设领域“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推行招标制、项目管理。同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鲁布革冲击》。构建新体制,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从此驰誉中国。
张玉生回忆说,“过去我国建一个水电站,职工都习惯带家属去工地。十几年下来,粮店、理发店、菜场、学校、医院都有了。电站建成了,一家人子子孙孙也都扎根下来了,一个城市因此而成。鲁布革水电站开创的招投标制,一个大的电站可能由几家公司同时建设,就不允许带家属了,建电站的时间也缩短到四五年。鲁布革电站因此成为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转折点。”
经过了鲁布革水电站建设的洗礼,得风气之先的水电十四局在竞赛中看到了差距,学会了管理,效率从此成为这些水电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也自此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在后来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施工中,因擅长地下工程施工而被誉为“水电劲旅”和“地下铁军”。
首开投融资体制改革先河 云南水电开发迎来历史性机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电荒”蔓延全中国。现年42岁的张小平至今记得,她上小学时,她家所在的县城常常停电,特别是农忙时节,晚上停电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不通知。所以她都是下午放学后就把家庭作业做完。那时候,居民家里都备下蜡烛、煤油灯,以应付事先没有预告的停电。
守着巨大的水电资源,云南人民却常常连电灯都点不上。为何不能多建一些大型水电站,彻底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开发水电太难,不仅投资巨大、建设时间超长,而且我国在技术、装备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支撑。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出在电力建设体制上。当时,包括电厂在内的所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都是由国家包干。这就是说,只能由中央来办而没有地方的参与,发展速度自然受到限制。况且,国家每年投入电力建设的资金不过100亿元左右,各省区市都在争取国家在当地投资上电力项目,而且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短缺。
一边是严重缺电的现实,一边是身边白白流淌的巨大水能资源。云南人压抑了太久的发展愿望,终于在长久的孕育之后迸发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看来也许平常,但在当年却颇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创举。
1986年,当时的云南财政收入还十分薄弱,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拿出3亿元投资,与水电部合资建设漫湾电站,并且在电站开工前3年首先使用云南资金。工程所需木材全部由云南解决,云南省还负责解决40%的水泥和1万吨钢材,移民征地由云南省政府包干。在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包干的氛围里,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和紧俏物资来打破传统的投资模式,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远见卓识的。质朴的云南人敢为天下先,把计划经济的基本建设体制撕开了一个缺口。漫湾水电站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座省部合资建设的水电站,被后人称之为“漫湾模式”,也被施工人员亲切地称之为“万里沧江第一坝”。
漫湾电站借鉴了鲁布革电站建设的经验,实行的业主制、招标投标制,也在一定意义上第一次打破了国家重点建设中的“铁饭碗”、“大锅饭”。
此后,云南在创新投资体制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97年开始建设的大朝山水电站,国家首次允许企业入股。它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开发投资公司、云南省电力公司按5:3:1:1比例出资,构建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人们称之为“大朝山制度”。在这种全新的机制下建设,大朝山水电站创造了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多个“第一”,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第一座大电站。
由于资金这支“拦路虎”被解决掉,我省培育电力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全面提上了日程。
新一代云南人继承先辈的智慧,竟然“老虎还在山上,就把虎皮卖掉了。”2003年开始建设的华能景洪水电站,就是由潜在的用电方――泰国与云南合资建设的,是我国首个“两头在外”的电站。虽然后来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及输电通道建设出了问题,最终致使向泰国输电功败垂成。但其融资模式,已经在中国水电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吸纳了许多世界级的管理经验,创造了征地移民的“景洪速度”和“西双版纳模式”。景洪水电站从筹建到首台机组投产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景洪水电站升船机为水力式浮动式升船机,目前国内尚无先例,建成后将成为第一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升船机。
提供低价清洁可再生能源 云南大规模水电开发方兴未艾
2001年,中共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建设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的构想。同年,云南电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
整整9年过去了,今天,四通八达的电力线路不仅已将强大的电流送到省内的城市乡村、省外的广东、香港,甚至还将电力卖到了老挝和越南。仅2009年完成“西电东送”电量达256亿千瓦时。“十一五”以来,电力工业以年均45.5%的速度增长,平均每4.7个工作日投产1个项目,平均每6天投产一座变电站。云南的电力行业必将成为烟草、旅游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成为兴滇强国的强大动力。
云南开发丰富的水电资源,不仅能减少自身煤炭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而且还能将清洁的电能东送,大幅减少东、中部受电地区的碳排放。云南水电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
在移民安置中,云南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移民后续发展体系、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使移民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开发进程,承载移民就业创收。
2008年省政府还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尝试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电开发目标,积极探索在水电资源开发中按电价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从而使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自2005年以来,云南水电开发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景洪电站、金安桥两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特别是今年小湾水电站4号机组并网发电和2015年左右将建成的糯扎渡电站,云南的水电调节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汛、枯矛盾逐步缓解,供电质量大幅提高。
到201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将达到3600万千瓦,220千伏主干网络将覆盖全省16个州(市)。为加快农村用电发展,云南电网公司将投资82亿元,服务新农村电网建设。
至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云南电力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开始了更加辉煌灿烂的腾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众多电力央企前领导任中央企业
2021-01-03
- 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飞虎去向落
2021-01-03
- 能建总经济师:电力投资建设的“
2020-12-31
- 国网旗下平高许继并入西电后,下
2020-12-25
- 章建华: 今后新能源发展基本不
2020-12-24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