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旗舰篇】电建海投:马相迪河畔传颂的中国故事
奔流的时间长河里,四年白驹过隙。在美丽的尼泊尔上马相迪河畔,历时四年傲然屹立的水电明珠,熠熠生辉,照耀着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的可期未来。
2016年9月26日,在中国电建迎来成立五周年的日子,由中国电建以“一体化”模式投资建设的尼泊尔上马相迪A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从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世界版图上又多了一处闪亮的坐标。
作为中资企业在尼泊尔投资的首座电站,上马相迪A水电站不仅树立起以资本投资带动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价值典范,更以其成功实践诠释着中国电建以投资驱动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
“中国速度”缔造的履约传奇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国家,一个充满了宗教色彩的神秘国度,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却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水电资源丰富,主要依靠水力发电的尼泊尔全国装机容量只有80多万千瓦,严重的电力短缺使加德满都被划分为7个区域每天轮流停电。
多年来,印度公司和个人承担开发的尼泊尔水电项目累计达1000万千瓦,但交付日期一拖再拖。就在距离上马相迪项目下游20公里处,一座规模相当,由德国企业开发建设的中马相迪水电站耗费了近9年时间才发电。
实际上,拥有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等比较优势的中国电建,其所属企业在尼泊尔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已有20余年的历史,已完工的巴格曼迪灌溉项目、伊拉姆水电站、莫迪水电站、唐神公路项目、加德满都路灯项目等工程都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着活力。
为解决电力缺口问题,近年来,尼泊尔加大了水电开发力度,这与实施海外优先发展战略,以投资为先导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的中国电建,找到了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契合点。历史交汇的那一刻,成就了上马相迪A水电站这个当时尼泊尔最大的外资能源项目,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在尼泊尔投资的首个电站项目。
上马相迪A水电站坐落于尼泊尔西部的马相迪河,距离加德满都约180公里,是一座径流式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约占尼泊尔总装机容量的5.72%,投产后每年将提供约3.17亿千瓦时的合同电量。中国电建采用BOOT模式投资开发,总投资额约1.66亿美元,包括建设期在内的特许期共35年。
作为中国电建转型升级以及实施海外优先发展战略的先锋力量,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海投”)承担起该项目开发的重任。同时,该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监理、运营等均为中国电建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管理和建设优势。
回望征程,每一个工程节点的实现都在书写着历史:2013年1月8日,上马相迪A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12月16日,大坝成功截流;2014年5月,进场交通桥通车;2015年3月9日,引水隧洞全线贯通;2016年4月23日,厂房一号机转子吊装就位;2016年7月30日,大坝下闸蓄水;2016年8月,送出线路送电成功……即使大地震和海关关闭造成工期延误近10个月,上马相迪项目两台机组仍然在不到4年时间内先后投产发电,在尼泊尔水电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上马相迪项目为以后的外资进入尼泊尔树立了标杆!”尼泊尔能源部部长沙玛在投产仪式上说:“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对尼泊尔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尼泊尔将提供更多的机会,希望中国电建在尼泊尔参与更多的能源投资与建设。”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程霁称赞:“上马相迪项目仿佛一把量尺,标注了中尼能源合作的新高度。”
产业链一体化打响的“中国品牌”
上马相迪项目现场则上演着另一番精彩,来自中国电建的骨干企业组成的“一体化”专业团队,正为了建设精品工程、打响中国电建品牌的共同理想而奋力打拼。
在电建海投的引领下,设计单位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水电十一局”)、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水电六局”)集而成团,踏上了尼泊尔的征程。
“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契合建筑行业发展大趋势,延伸了电建集团水电建设核心主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是一种创新,在建设期,设计、监理、施工、制造各方以业主为龙头,发挥各自优势,快速反应,高效整合资源,实现交易成本降低和减少各方及整条产业链内耗的目的。同时,各方通过最大可能地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科学合理优化投资,实现提前发电目标,使各参建单位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过一系列重点工程的检验与实践,电建海投公司董事长盛玉明深有感触。
水电十一局负责项目永久营地工程、水电站土建、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在日常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坚持“质量为先,创建信誉”的理念,该公司从设计、人员、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着手,把质量管理活动贯穿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距离上马相迪项目投产发电的目标越来越近,但尼泊尔国家电力公司承担的送出工程迟迟不启动。为了机组早日并网发电,项目公司决定建设一条应急输电线路。水电六局最终中标了这条长20公里、共54基铁塔的132千伏线路。自然灾害、口岸关闭、物资短缺以及线路后期施工中征地协调、停电协调、原有线路改迁、线下廊道树木砍伐等多重困难,都没有挡住水电六局向着目标冲刺的脚步,历时16个月完成了施工任务,创造了尼泊尔输电线路的优异工期,不少在尼泊尔承建工程的中国企业闻讯后纷纷赶来取经。
大地震中挺立的坚毅精神
天有不测风云,而只有敢于直面挑战者,才能最终赢得喝彩。
尼泊尔当地时间2015年4月25日上午11点56分,大地深处传来一阵巨响,上马相迪项目营地内房屋、桌椅、吊灯、车辆都随着大地剧烈晃动……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震中是距离上马相迪项目仅34公里的博克拉。
震后第三天,项目公司联合工程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组成检查组,对整个施工区域的所有作业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加密监测和评估。经过一天的认真排查,最终得出大坝厂房、引水隧洞、闸坝等建筑物在强震中无一受损、质量完好的结论。
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到来。为确保安全度汛和发电目标,在余震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上马相迪项目着手复工的准备工作,“尽快恢复生产”是所用参建人员的共同心声,然而,事与愿违。中国与尼泊尔的聂拉木、樟木等口岸及道路受地震影响损毁严重,被迫关闭,尼泊尔部分主要交通要道破坏严重,大部分供应商停止经营,现场钢筋告急、水泥告急、施工配件告急、火工材料告急……
震前,上马相迪项目引水隧洞开始全断面衬砌施工,大坝三个弧形闸门挂装完成,其中两个闸门具备启闭条件,水电站厂房即将进入机电安装,大批设备已经运输至拉萨,准备通过樟木口岸运至工程现场。而大地震导致当地劳务因救灾流失,从中国陆路进口的货物因口岸关闭而停滞,重新复关遥遥无期。
机电设备安装在即,项目公司决定放弃陆运改海运转口印度进口至尼泊尔。一批批机电设备陆续启程,通过陆路从拉萨运送到上海港,又经过20多天的海上运输,到达印度加尔各答港口。
恰在此时,2015年9月下旬,印度以安全为由关闭了与尼泊尔的边境口岸,中断物资供应,尼泊尔全国面临燃油等物资短缺。上马相迪项目永久机电设备再一次滞留,无法离开印度加尔各达港口和印度尼泊尔边境的比尔甘吉口岸,与此同时,口岸封闭导致项目现场燃油等重要施工材料和生活物资供应紧张,施工机械无法正常运转,项目建设进度严重受阻。
生产生活物资短缺,安全形势严峻,在尼泊尔的一些中国企业、外国公司纷纷组织人员紧急撤离。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项目公司坚守现场、积极应对,在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组织参建各方积极有效开展应对工作,想方设法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蔬菜等食物断供,就到附近村民家购买,没有油炒菜做饭,就用柴火生火,努力搜集柴油优先保障施工机械工作,确保主体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与此同时,项目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协调被困在口岸的机电设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上马相迪项目工程进度断断续续、艰难推进,成功实现了当年厂区坝区的度汛目标。直到2016年2月,印度恢复开放尼泊尔口岸,剩余的机电设备才全部运抵项目现场。
“有一种精神叫永不放弃。在艰难困苦中团结拼搏、寻找希望、战胜困难是每一个电建人所具有的特质,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走到了最后。”张发斌说。
上马相迪闪耀的智慧之光
一项工程,凝聚了多少的付出与辛劳?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上马相迪项目,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工程建设的价值与美妙。
首次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尼泊尔,难免“水土不服”——在项目审批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当地政府也没有明晰的办事指南。如果某个环节缺少某份支撑文件,整个流程都要重来。作为一个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有的施工材料还需要进口国政府的审批许可。此外,尼泊尔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着实令人头痛。 “按照常规,一项手续可能几年都走不完,还有可能被束之高阁而最终丢失,只有安排专人跟踪,遇到问题随时解决。”项目公司与尼方打交道的员工深有感触,“申请爆破许可和森林土地许可时,我们每天去蹲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项文件最终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批下来了。”正是凭借这样的耐心,上马相迪项目各类批准均实现高效审批。
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尼泊尔工程项目开发和建设面对的共同难题,该项目自2013年1月开工,就频繁遇到阻工事件,枯水期3个多月的施工黄金期,都因阻工而耽搁。项目公司先后6次召集附近的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并召开项目推介会,宣传该项目对于推动尼泊尔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公司的支持下,一个由50余人组成的协调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成员都是由村民推荐的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人。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协调理顺社会关系、出面解决罢工阻工、协助项目征地、帮助项目公司细化分解社会责任工程。协调委员会成立之后,作用立竿见影,阻工事件越来越少,村民们对于工程建设也由最初的反对变为理解和支持。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也称赞上马相迪项目是大使馆唯一没有收到负面信息的项目。
根据当地法律,尼泊尔政府的外资投资批准文件所用资金均以卢比计算,并以此作为注入项目公司资金的上限。在上马相迪项目建设的4年中,卢比兑美元贬值约30%,如果按照该项目最初批准的卢比金额,项目建设可能会因资金不足而停工。唯一的办法就是获得尼泊尔工业部对项目卢比总投资额增加的批准,这在尼泊尔也未有过先例。
面对挑战,项目公司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商,提供充分的支撑文件,最终获得卢比总投资额增加的批准函。上马相迪项目由此成为尼泊尔第一个因货币贬值导致项目卢比总投资额增加,而最终获得总投资额增加批准的外资投资项目。
这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开山凿壁,但在不同领域的开拓与突破同样创造着价值与影响,弥足珍贵。
互利共赢之中的责任担当
“建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传一世友谊。”这是中国电建开展国际业务的初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通往上马相迪项目现场的路上,一条近400米长的交通隧洞不仅方便了施工车辆、附近村民的出行,还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前来参观的尼泊尔人,成为当地一处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原来,这条为便于施工、解决出行难题的交通隧洞,无意中创造了一项“尼泊尔之最”,成为尼泊尔国内的第一条交通隧洞。
“从工程启动到现在,项目部为我们建设了学校、医院,对我们当地的基础设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前医院的床位非常紧张,现在床位富足了,去医院看病也方便了。项目部还帮助我们修路,现在出行方便了很多。”村民Bishnu说。
秉持“绿色发展、科学开发、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电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造福当地百姓。自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公司共实施社会责任100多项,涉及项目主要有技能培训、医院、学校、生活引水、道路、桥梁等,多次为当地社团、党派、学校等组织了捐款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土化”战略也是中国电建积极带动本地就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平时,在上马相迪项目各个岗位工作的尼泊尔员工有260人左右,施工高峰期时能达到1300人,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项目公司人员本土化率达到70%。
苏思密达是项目公司综合部的文书,一个漂亮的尼泊尔美女,她说:“自从来到电站工作,我的收入增加了,穿着漂亮的电站工装,人也变的白净了,现在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提高了。”她不好意思的告诉记者,“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中国员工做男朋友就好了。”
行政事务部的公共关系专员卡纳是当地的尼泊尔人,毕业于印度班加罗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他协助中方人员开展外联、社会责任履行、环境事务处理等工作,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优秀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项目公司评为“海投之星”。
“中国电建海投公司在尼泊尔的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及学习的典范,我们号召其它电站项目向上马相迪学习、向中国电建学习。”2016年8月27日,尼泊尔国会议员嘉明德拉为项目公司颁发了社会责任项目完工与感谢证书时由衷地说。
当发电仪式上,寓意着祈福的传统帕纳斯灯点燃的那一刻,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被输送到千家万户,而电建人在异国他乡凭借非凡的勇气与过人的智慧演绎的中国故事,也将随着日夜流淌的马相迪河水传播与颂扬。
电站鸟瞰
下闸蓄水后的电站闸坝
为电站落成牌揭幕
尼泊尔传统的点灯仪式
美丽的电站营地
苏思密达:“自从来到电站工作,我的收入增加了,人也变白净了,现在找男朋友的标准也提高了”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