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电荒威胁中国IT业 瓶颈与机会并存
2004-07-28 10:39:36 来源: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A-
A+
电力18讯: 电力短缺已经席卷了中国的大半壁江山。去年22个省份的上千万国人受到了拉闸限电的影响,而今年1-4 月份电力短缺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波及中国31个省份之中的24个。其中,尤以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南等10个省最为为严重。今年以来,除春节几天外,浙江电网每天都出现严重的拉电。广东省平均每周拉电两次。今年,华东地区预计缺电仍将超过700 万千瓦,南方电网缺电约为420 万千瓦。由于受电力短缺的影响,像浙江这样的省份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1 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预计,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电网主要有华东、南方和华北;电力供需形势偏紧主要有西北电网和华中电网。
不少学者不无担忧地表示,电力短缺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非典。
电荒源自何处
分析中国电荒的原因,专家的主流看法是中国电力需求增长快于装机容量的增长造成了造成近两年全国较大范围供电紧张。
在需求方面,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大国。近年来,汽车、机械、钢铁、石化、建材、冶金等吃电“巨无霸”行业发展迅速,工业用电急剧增长,带动了全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持续攀升。家电、汽车、电脑等消费品大幅增加,也对生活用电产生巨大需求。但伴随着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电能使用效率呈逐步下降趋势,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矛盾。
在电力供应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电源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电力设备建设不足,电力供应增长缓慢。截至2003年底我国燃煤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4%,然而电煤供应受到铁路运输能力,煤炭价格放开等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制约电力供应发展的瓶颈。
此外,9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电力相对充裕,国家低估了电力需求的发展形势,曾采取不鼓励建电厂等限制发展政策。然而1998年到2002 年短短四年间,电力消耗增长率由2.6%激增至10.5%.而电力供应能力增长则由98年的8.4%下降到2002年的4.4%. 这成为2003年与2004年的大面积电荒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应对尚有担忧
在采取诸如绿色城市,限制光亮工程等节能措施的同时,政府把解决电力短缺的重心放在了供给方面。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快计划批准了新的投资项目以推进能源供应。我国电力投资出现了爆发式的高增长。据专家估计,电力供需矛盾将在2005年有所缓解,电力缺口在1500万~2000万千瓦之间,到2006年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出现过剩。
然而新建电厂中仍以燃煤发电为主导。这为中国环境与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燃煤发电所产生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根据官方数据,2003年我国二氧化硫的释放量达到了每年两千一百六十万吨,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突破每年两千万吨。而近期的燃煤电厂建设热潮必将增加有害污染物的排放,而使国家多年来改善空气质量的成果付诸东流。另外,部分地方电源建设一哄而起,尽管能够暂时解决短期问题,但对电力工业的区域合理布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后患。
瓶颈与机会并存
在中国电力吃紧的大势之下,IT产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我国的四大IT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州厦门地区。它们是中国IT产业乃至世界IT产业的生产制造加工基地。
长江三角洲,以环杭州湾,苏州新区、沪宁铁路沿线为主,凭借其人才优势,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中心的重要的计算机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球有影响的出口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地区配套能力达90% 以上。2002年世界上60% 的鼠标器、25% 的主机板、18% 的显示器、15% 的扫描仪、10% 的键盘来自于长江三角洲企业。2003年浙江省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高达1540亿人民币。但与此同时,浙江省也是在全国拉限电范围最大、缺电最严重的省份。据统计,2003年累计拉电35.85 万条次,拉电电量34.09 亿千瓦时。从2003年夏季起,浙江省所有县市都实行了停二开五或停三开四的限电计划。同是信息产业大省的江苏省也将面临最大电力缺口到850 万千瓦,供应缺口达27% 的窘境。
珠江三角洲集中了众多以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是最重要的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功能板、电源及零配件生产能力。其核心城市深圳市集中了包括IBM 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知名厂商,这些企业与深圳的15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东莞其中了大量台资电脑制造业企业,与大量下游厂商共计2800余家。然而今年广东省全省预计电力缺口将达230 万-269万千瓦,其缺电已从区域性向全网性、从季节性向全年性转变,全年性的缺电已成定局。
环渤海湾地区凭借其地缘与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并集中了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中国 IT 品牌。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预计,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电网主要有华东、南方和华北;电力供需形势偏紧主要有西北电网和华中电网。
不少学者不无担忧地表示,电力短缺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非典。
电荒源自何处
分析中国电荒的原因,专家的主流看法是中国电力需求增长快于装机容量的增长造成了造成近两年全国较大范围供电紧张。
在需求方面,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大国。近年来,汽车、机械、钢铁、石化、建材、冶金等吃电“巨无霸”行业发展迅速,工业用电急剧增长,带动了全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持续攀升。家电、汽车、电脑等消费品大幅增加,也对生活用电产生巨大需求。但伴随着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电能使用效率呈逐步下降趋势,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矛盾。
在电力供应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电源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电力设备建设不足,电力供应增长缓慢。截至2003年底我国燃煤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4%,然而电煤供应受到铁路运输能力,煤炭价格放开等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制约电力供应发展的瓶颈。
此外,9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电力相对充裕,国家低估了电力需求的发展形势,曾采取不鼓励建电厂等限制发展政策。然而1998年到2002 年短短四年间,电力消耗增长率由2.6%激增至10.5%.而电力供应能力增长则由98年的8.4%下降到2002年的4.4%. 这成为2003年与2004年的大面积电荒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应对尚有担忧
在采取诸如绿色城市,限制光亮工程等节能措施的同时,政府把解决电力短缺的重心放在了供给方面。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快计划批准了新的投资项目以推进能源供应。我国电力投资出现了爆发式的高增长。据专家估计,电力供需矛盾将在2005年有所缓解,电力缺口在1500万~2000万千瓦之间,到2006年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出现过剩。
然而新建电厂中仍以燃煤发电为主导。这为中国环境与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燃煤发电所产生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根据官方数据,2003年我国二氧化硫的释放量达到了每年两千一百六十万吨,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突破每年两千万吨。而近期的燃煤电厂建设热潮必将增加有害污染物的排放,而使国家多年来改善空气质量的成果付诸东流。另外,部分地方电源建设一哄而起,尽管能够暂时解决短期问题,但对电力工业的区域合理布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后患。
瓶颈与机会并存
在中国电力吃紧的大势之下,IT产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我国的四大IT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州厦门地区。它们是中国IT产业乃至世界IT产业的生产制造加工基地。
长江三角洲,以环杭州湾,苏州新区、沪宁铁路沿线为主,凭借其人才优势,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中心的重要的计算机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球有影响的出口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地区配套能力达90% 以上。2002年世界上60% 的鼠标器、25% 的主机板、18% 的显示器、15% 的扫描仪、10% 的键盘来自于长江三角洲企业。2003年浙江省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高达1540亿人民币。但与此同时,浙江省也是在全国拉限电范围最大、缺电最严重的省份。据统计,2003年累计拉电35.85 万条次,拉电电量34.09 亿千瓦时。从2003年夏季起,浙江省所有县市都实行了停二开五或停三开四的限电计划。同是信息产业大省的江苏省也将面临最大电力缺口到850 万千瓦,供应缺口达27% 的窘境。
珠江三角洲集中了众多以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是最重要的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功能板、电源及零配件生产能力。其核心城市深圳市集中了包括IBM 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知名厂商,这些企业与深圳的15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东莞其中了大量台资电脑制造业企业,与大量下游厂商共计2800余家。然而今年广东省全省预计电力缺口将达230 万-269万千瓦,其缺电已从区域性向全网性、从季节性向全年性转变,全年性的缺电已成定局。
环渤海湾地区凭借其地缘与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并集中了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中国 IT 品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247亿!国家电网最先发力,能源新
2020-06-16
- 201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在江苏
2019-09-13
- 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建
2019-06-13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
2019-02-24
- 谋求整体上市?国网信通拟以“云
2019-01-28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