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道:数字三峡
2003-07-07 18:36:05 来源:计算机世界
A-
A+
电力18讯: 《计算机世界》记者 宋乐永
公元2003年6月10日,当三峡大坝水位升到135米时,三峡又一次改变了她的模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在经过百年的曲曲折折后,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
三峡工程不仅在水利工程方面拥有诸多的世界之最,在管理及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也
创造了不少世界之最,如三峡的TGPMS(三峡工程管理系统)以及发电控制系统。三峡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完全与世界接轨,并实行项目法人制的大型工程。为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三峡总公司在建设伊始就意识到,要管理好三峡工程,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这一段路走得异常艰辛,对于早已习惯了粗放管理的三峡建设者而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则意味着必须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精神阵痛及洗礼――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同时进入了工程管理选型阶段,直到三峡工程一期完成时,TGPMS系统才正式上线,其间经历了五六年的争论与坎坷。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得三峡信息化的建设者们感慨不已?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三峡工程建设一线,独家采访了三峡总公司多位信息化负责人,现场目击了三峡船闸通航、三峡左岸电站实验性发电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并发掘出众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化幕后故事。(注:《数字三峡》分别由《三峡信息化建设实录》、《现场目击数控船闸》、《体验遥控发电机组》三篇报道组成。)
三峡信息化经历了一场从粗放到精细的痛苦裂变……
三峡信息化建设实录
三峡,长江最险峻、最壮丽的一段。
1994年12月14日,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三峡工程终于正式开工了。弹指一挥10年间,建设者不仅筑起了一座全球最大的大坝,也给中国水电工程界留下了一套工程建设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经验。尽管管理在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中,有过无数的不理解、争论甚至拍桌子,但他们都“挺”过来了。最后,不仅实现了大型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还创造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003年6月16日9时20分,当载着200多位建设者的“神州号”从上游缓缓驶进三峡船闸时,掌声如雷,不少人感慨万千。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金和平博士连感慨的时间都没有,此时的他正在开会,讨论三峡三期工程的单元工程编码问题。早在1993年,金和平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时,正赶上筹建三峡工程,于是抱着满腔热情来到了三峡工地。10年来,金和平是三峡信息化的全程参与人,也是三峡信息化的见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亲历了三峡信息化的全过程,参加了所有高层谈判、项目设计,以及系统开发、实施和应用推广等。”
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峡工程因为其规模宏大、地位特殊,而倍受全国人民的瞩目,但也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工程本身的挑战。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多亿元,总工期17年,分布在不同国度、地域的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有数千家,还有复杂的技术条件和气候环境。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沟通提出了极高要求。更重要的是,工程管理的动态性极强,今天修路、明天架桥、后天筑坝,管理对象天天在变,如何从动态变化中,抽出共性因素进行系统建模,需要三峡建设者自己去摸索。
其次是管理的挑战。以往大型工程建设多数是指挥部模式,先组织一拨人建设,再来一拨人管理,工程建设重视进度管理,忽视成本管理,甚至忽视质量管理。而三峡工程实行的是项目法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三峡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不仅要组织工程建设,还要负责未来的运营、还贷等。
“钱是借来的,工程是自己的”,工程建设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三峡总公司一位负责人到国外考察回来后说:“人家几十亿美元的项目,买支铅笔的钱都能找到出处,而我们经常几百万元投出去后就不知去向了。建设三峡大坝必须借助工程管理系统,否则我们不仅管不了工程,也管不了自己!”
再次是体制和文化的挑战。多数建设者参加过葛洲坝等水利工程建设,习惯了“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粗放式管理,现在要搞精细化管理,要把IT技术用于管理,把计划、控制基准做得非常严密,许多人不理解。有些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计算机系统,大坝照样建起来。”曾经有一位工程部门的经理找金和平质问:“大坝我们都能建起来,计算机系统那玩意儿就弄不起来?”
尽管困难重重,三峡总公司还是一开始就坚定了上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念。从理论上说,类似信息化项目应视为与工程准备阶段“三通一平”项目同等重要项目,在项目开工前,就应构建完成。
但是当时国内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成熟系统,而施工队已经开进了三峡工地,各种原材料和设备
公元2003年6月10日,当三峡大坝水位升到135米时,三峡又一次改变了她的模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在经过百年的曲曲折折后,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
三峡工程不仅在水利工程方面拥有诸多的世界之最,在管理及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也
创造了不少世界之最,如三峡的TGPMS(三峡工程管理系统)以及发电控制系统。三峡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完全与世界接轨,并实行项目法人制的大型工程。为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三峡总公司在建设伊始就意识到,要管理好三峡工程,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这一段路走得异常艰辛,对于早已习惯了粗放管理的三峡建设者而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则意味着必须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精神阵痛及洗礼――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同时进入了工程管理选型阶段,直到三峡工程一期完成时,TGPMS系统才正式上线,其间经历了五六年的争论与坎坷。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得三峡信息化的建设者们感慨不已?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三峡工程建设一线,独家采访了三峡总公司多位信息化负责人,现场目击了三峡船闸通航、三峡左岸电站实验性发电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并发掘出众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化幕后故事。(注:《数字三峡》分别由《三峡信息化建设实录》、《现场目击数控船闸》、《体验遥控发电机组》三篇报道组成。)
三峡信息化经历了一场从粗放到精细的痛苦裂变……
三峡信息化建设实录
三峡,长江最险峻、最壮丽的一段。
1994年12月14日,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三峡工程终于正式开工了。弹指一挥10年间,建设者不仅筑起了一座全球最大的大坝,也给中国水电工程界留下了一套工程建设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经验。尽管管理在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中,有过无数的不理解、争论甚至拍桌子,但他们都“挺”过来了。最后,不仅实现了大型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还创造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003年6月16日9时20分,当载着200多位建设者的“神州号”从上游缓缓驶进三峡船闸时,掌声如雷,不少人感慨万千。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金和平博士连感慨的时间都没有,此时的他正在开会,讨论三峡三期工程的单元工程编码问题。早在1993年,金和平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时,正赶上筹建三峡工程,于是抱着满腔热情来到了三峡工地。10年来,金和平是三峡信息化的全程参与人,也是三峡信息化的见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亲历了三峡信息化的全过程,参加了所有高层谈判、项目设计,以及系统开发、实施和应用推广等。”
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峡工程因为其规模宏大、地位特殊,而倍受全国人民的瞩目,但也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工程本身的挑战。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多亿元,总工期17年,分布在不同国度、地域的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有数千家,还有复杂的技术条件和气候环境。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沟通提出了极高要求。更重要的是,工程管理的动态性极强,今天修路、明天架桥、后天筑坝,管理对象天天在变,如何从动态变化中,抽出共性因素进行系统建模,需要三峡建设者自己去摸索。
其次是管理的挑战。以往大型工程建设多数是指挥部模式,先组织一拨人建设,再来一拨人管理,工程建设重视进度管理,忽视成本管理,甚至忽视质量管理。而三峡工程实行的是项目法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三峡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不仅要组织工程建设,还要负责未来的运营、还贷等。
“钱是借来的,工程是自己的”,工程建设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三峡总公司一位负责人到国外考察回来后说:“人家几十亿美元的项目,买支铅笔的钱都能找到出处,而我们经常几百万元投出去后就不知去向了。建设三峡大坝必须借助工程管理系统,否则我们不仅管不了工程,也管不了自己!”
再次是体制和文化的挑战。多数建设者参加过葛洲坝等水利工程建设,习惯了“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粗放式管理,现在要搞精细化管理,要把IT技术用于管理,把计划、控制基准做得非常严密,许多人不理解。有些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计算机系统,大坝照样建起来。”曾经有一位工程部门的经理找金和平质问:“大坝我们都能建起来,计算机系统那玩意儿就弄不起来?”
尽管困难重重,三峡总公司还是一开始就坚定了上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念。从理论上说,类似信息化项目应视为与工程准备阶段“三通一平”项目同等重要项目,在项目开工前,就应构建完成。
但是当时国内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成熟系统,而施工队已经开进了三峡工地,各种原材料和设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247亿!国家电网最先发力,能源新
2020-06-16
- 201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在江苏
2019-09-13
- 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建
2019-06-13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
2019-02-24
- 谋求整体上市?国网信通拟以“云
2019-01-28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