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跨越信息化建设的“黑洞”
2002-12-16 09:30:2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不知何时,信息化建设成了遭遇“黑洞”的代名词,人们对建设信息化,形成了投资巨大、收效甚微的印象。
“不搞信息化是等死,搞信息化是找死”,让信息化建设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其实,信息化建设之所以遭遇“黑洞”,花了很多冤枉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是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用户需求与技术方案的脱节所致。考较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不是技术的先
进性,而是能否有效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效率;信息化也不应是孤立的工程和带来的重复投资隐患,而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融合、集成的能力。而要能真正令信息化建设扭转“一盘散沙”的困境,在融合中发挥最大效益,最关键之处在于,对于信息化建设,要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决不能将信息化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而真正地为企业和国家寻找到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带来问题几许
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已不是安装几台PC,连上打印机,能做文件、出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一个网站,供人访问查询,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中国加入WTO后,用户最关心的是:通过信息化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效率是否提高了?成本是否降低了?效益是否增长了?一句话,即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带来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回报。
以电子政务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已有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建立了办事窗口,政府网站也已多达3000多个。但是,目前的政府网站上的WEB服务做的却并不是很好,信息量少、实用性差、缺乏交互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尤为突出的是政府机关的横向、纵向之间不能实现互通互联,缺乏合理的通道,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交换。吴敬琏对此曾经发表看法说,对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来说,整合并深化原有资源,打通信息屏障,是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
除了电子政务之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对于企业来说,IT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从最初的基于DOS系统、UNIX系统的简单应用到后来在TCP/IP协议、IBM/HP的小型机、Client/Server技术等较为复杂的应用,再到目前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等更为广泛、复杂的相关应用。企业为了搭建应用平台,为了应对业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得不建立与采用了多样化的、差异性的信息系统。
这样做给企业提供了更方便选择的同时,也造成了所构建的企业应用基础结构中含有许多互不兼容的技术层,因此导致了整个基础结构的“支离破碎”,这使得用户在开发、扩展或集成已有的套装和定制应用系统时,面临着复杂程度高、工期长、花费昂贵等许多问题。
同时,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化系统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对企业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原来的IT架构显得非常不灵活,缺少商业的敏捷性。企业很难在几天、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一个业务流程的重组,而现在的竞争环境却需要我们以快速的时间去对市场做出反应,这二者之间由此就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除此之外,由于系统和开发技术的不同,还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结果是企业虽然有许多系统和数据,但这些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共享,因而不能使IT技术真正有效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也没有使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该怎么办?我们的政府在进行信息化采购时应遵循怎样的准则?答案就是:构建一个既分布又集成的系统。
互联网+时代是一切的集成,电信、网络、平台、服务、软件、硬件等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部门是分布的,不同的分支机构也是分布的,企业外部,客户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并且企业内部的员工和外部的合作伙伴与客户都要求所需要的、分布的、个性化的服务。这种需求,对并行数据量大的企业级用户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各部门和人员的实时汇总并经过相应处理,才能传递给顾客正确及时的信息。
企业应用平台作为企业IT应用架构的基础,可以供企业在这个载体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需求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各种具体的应用,因此它不但要考虑企业现实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可能的应用需求,显然,可扩展性、可伸缩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
我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后发优势,选择最优秀与实用的硬件系统,既考虑一定的超前性又必须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进行精心规划。我们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了:不同的系统间互相独立,可扩展性差,不能互连互通,发现了后再进行所谓的“整合”,结果是系统升级一次就要重写一回,造成人才力的极大浪费。我们现在的系统起码应该作到向后兼容原来的系统,<
“不搞信息化是等死,搞信息化是找死”,让信息化建设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其实,信息化建设之所以遭遇“黑洞”,花了很多冤枉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是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用户需求与技术方案的脱节所致。考较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不是技术的先
进性,而是能否有效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效率;信息化也不应是孤立的工程和带来的重复投资隐患,而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融合、集成的能力。而要能真正令信息化建设扭转“一盘散沙”的困境,在融合中发挥最大效益,最关键之处在于,对于信息化建设,要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决不能将信息化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而真正地为企业和国家寻找到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带来问题几许
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已不是安装几台PC,连上打印机,能做文件、出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一个网站,供人访问查询,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中国加入WTO后,用户最关心的是:通过信息化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效率是否提高了?成本是否降低了?效益是否增长了?一句话,即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带来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回报。
以电子政务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已有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建立了办事窗口,政府网站也已多达3000多个。但是,目前的政府网站上的WEB服务做的却并不是很好,信息量少、实用性差、缺乏交互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尤为突出的是政府机关的横向、纵向之间不能实现互通互联,缺乏合理的通道,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交换。吴敬琏对此曾经发表看法说,对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来说,整合并深化原有资源,打通信息屏障,是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
除了电子政务之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对于企业来说,IT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从最初的基于DOS系统、UNIX系统的简单应用到后来在TCP/IP协议、IBM/HP的小型机、Client/Server技术等较为复杂的应用,再到目前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等更为广泛、复杂的相关应用。企业为了搭建应用平台,为了应对业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得不建立与采用了多样化的、差异性的信息系统。
这样做给企业提供了更方便选择的同时,也造成了所构建的企业应用基础结构中含有许多互不兼容的技术层,因此导致了整个基础结构的“支离破碎”,这使得用户在开发、扩展或集成已有的套装和定制应用系统时,面临着复杂程度高、工期长、花费昂贵等许多问题。
同时,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化系统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对企业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原来的IT架构显得非常不灵活,缺少商业的敏捷性。企业很难在几天、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一个业务流程的重组,而现在的竞争环境却需要我们以快速的时间去对市场做出反应,这二者之间由此就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除此之外,由于系统和开发技术的不同,还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结果是企业虽然有许多系统和数据,但这些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共享,因而不能使IT技术真正有效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也没有使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该怎么办?我们的政府在进行信息化采购时应遵循怎样的准则?答案就是:构建一个既分布又集成的系统。
互联网+时代是一切的集成,电信、网络、平台、服务、软件、硬件等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部门是分布的,不同的分支机构也是分布的,企业外部,客户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并且企业内部的员工和外部的合作伙伴与客户都要求所需要的、分布的、个性化的服务。这种需求,对并行数据量大的企业级用户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各部门和人员的实时汇总并经过相应处理,才能传递给顾客正确及时的信息。
企业应用平台作为企业IT应用架构的基础,可以供企业在这个载体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需求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各种具体的应用,因此它不但要考虑企业现实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可能的应用需求,显然,可扩展性、可伸缩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
我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后发优势,选择最优秀与实用的硬件系统,既考虑一定的超前性又必须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进行精心规划。我们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了:不同的系统间互相独立,可扩展性差,不能互连互通,发现了后再进行所谓的“整合”,结果是系统升级一次就要重写一回,造成人才力的极大浪费。我们现在的系统起码应该作到向后兼容原来的系统,<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247亿!国家电网最先发力,能源新
2020-06-16
- 201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在江苏
2019-09-13
- 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建
2019-06-13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
2019-02-24
- 谋求整体上市?国网信通拟以“云
2019-01-28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