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生:电力信息化决定竞争力
2008-09-04 16:27:3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 王聪生
2006年,电力信息化所取得的最突出的进展是电力企业的决策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众多电力企业未雨绸缪展望未来,加快发展的一年,电力工业的发展仍然保持了快速强劲的势头。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2006年电力信息化也成为各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并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开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规划。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SG186信息化工程,将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二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八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SG186工程将使国内最大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从原来分散、自由、随意的建设方式,转变为整体、统一、规范的推进方式,从而使信息化走向一个有序的、科学的、有领导、有计划、规范的发展道路。
2.数据共享、横向协同,建立覆盖集团的信息集成平台
电力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去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着“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 的问题,使不同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与横向协同。因此,随着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由此发展起来的纵向业务系统又出现了“信息烟囱”,使集团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和信息分头由基层上报,同一数据往往会因为缺少横向沟通使信息不能共享,甚至产生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因此,许多电力企业在现有应用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覆盖集团的信息集成平台。由于集团企业地域分布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在建设信息集成平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地域分布和管理较为集中的电力集团大多采用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集中部署的模式;二是地域分布和管理较为分散的电力集团在无法集中的情况下,转而采用了分散建设、集中上报、分级管理的方式。无论何种实现方法,电力企业对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增强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服务和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应用、跨系统、跨地域、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平台已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主题。
3.加强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开展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电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力信息安全涉及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负荷管理、电力市场交易、电力营销、客户服务、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一直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普及,病毒、黑客等网络负面因素带来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2006年3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印发了由国家信息中心主持编写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标准规范,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三年内在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行业信息系统中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006年电力行业的相关部门和协会开始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并在部分电网和发电企业进行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评估的经验。
4.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系统成为打开电力EPC的钥匙
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参与各方的普及应用,为建立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工程总承包(简称EPC)是集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工程建设模式,工程各阶段工作全部由专业工程公司或设计院承担,由于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工程中的厂区、车间、设备、管道、电缆桥架等物理对象均以三维模型和数据的形式存放在数据库中,这就为后续工程建设中三维模型的再利用(如:模拟工程施工、安装等应用)及工程信息的完整积累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面向工程全过程的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整个工程的完整信息记录下来,并辅之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模型上直接查询到相关参数和信息),在整个工程竣工后,移交给业主的不仅是一个钢铁的电厂,还有一个数字的电厂,从而为业主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2006年,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及所属设计院承担的十几项EPC工程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电力信息编码工作受到普遍重视,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已初露端倪
2006年1月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组织起草的企业标准《电厂标识系统编码规定》发布后,国内共28家发电集团和规划设计单位已在100多个电厂推广应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为确保集团公司统一编码,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实施”原则,在公司内制定了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指挥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技术监督体系,共同负责组织监督协调,处理重大事项,审定系统方案,监督实施等工作,保证了公司内全部电厂编码的一致性,取得良好效果。随着电力企业集团化管理的不断深化,统一内部信息平台、统一信息编码已经成为今后电力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系统内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解决整体推进信息化最大的“拦路虎”,即:信息代码不统一的问题。由此可见,统一的信息代码,是构筑集团企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也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作者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本报观点
回顾2006年电力信息化所取得的进展,最突出的一点是电力企业的决策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规划可以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走向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明年将是我国电力工业从快速建设转向平稳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电力市场的竞争将更为严峻。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摆在诸多电力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展望今后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应倍感任重而道远。
2006年,电力信息化所取得的最突出的进展是电力企业的决策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众多电力企业未雨绸缪展望未来,加快发展的一年,电力工业的发展仍然保持了快速强劲的势头。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2006年电力信息化也成为各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并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开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规划。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SG186信息化工程,将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二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八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SG186工程将使国内最大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从原来分散、自由、随意的建设方式,转变为整体、统一、规范的推进方式,从而使信息化走向一个有序的、科学的、有领导、有计划、规范的发展道路。
2.数据共享、横向协同,建立覆盖集团的信息集成平台
电力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去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着“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 的问题,使不同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与横向协同。因此,随着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由此发展起来的纵向业务系统又出现了“信息烟囱”,使集团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和信息分头由基层上报,同一数据往往会因为缺少横向沟通使信息不能共享,甚至产生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因此,许多电力企业在现有应用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覆盖集团的信息集成平台。由于集团企业地域分布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在建设信息集成平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地域分布和管理较为集中的电力集团大多采用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集中部署的模式;二是地域分布和管理较为分散的电力集团在无法集中的情况下,转而采用了分散建设、集中上报、分级管理的方式。无论何种实现方法,电力企业对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增强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服务和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应用、跨系统、跨地域、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平台已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主题。
3.加强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开展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电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力信息安全涉及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负荷管理、电力市场交易、电力营销、客户服务、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一直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普及,病毒、黑客等网络负面因素带来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2006年3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印发了由国家信息中心主持编写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标准规范,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三年内在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行业信息系统中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006年电力行业的相关部门和协会开始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并在部分电网和发电企业进行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评估的经验。
4.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系统成为打开电力EPC的钥匙
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参与各方的普及应用,为建立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工程总承包(简称EPC)是集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工程建设模式,工程各阶段工作全部由专业工程公司或设计院承担,由于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工程中的厂区、车间、设备、管道、电缆桥架等物理对象均以三维模型和数据的形式存放在数据库中,这就为后续工程建设中三维模型的再利用(如:模拟工程施工、安装等应用)及工程信息的完整积累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面向工程全过程的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整个工程的完整信息记录下来,并辅之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模型上直接查询到相关参数和信息),在整个工程竣工后,移交给业主的不仅是一个钢铁的电厂,还有一个数字的电厂,从而为业主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2006年,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及所属设计院承担的十几项EPC工程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电力信息编码工作受到普遍重视,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已初露端倪
2006年1月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组织起草的企业标准《电厂标识系统编码规定》发布后,国内共28家发电集团和规划设计单位已在100多个电厂推广应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为确保集团公司统一编码,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实施”原则,在公司内制定了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指挥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技术监督体系,共同负责组织监督协调,处理重大事项,审定系统方案,监督实施等工作,保证了公司内全部电厂编码的一致性,取得良好效果。随着电力企业集团化管理的不断深化,统一内部信息平台、统一信息编码已经成为今后电力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系统内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解决整体推进信息化最大的“拦路虎”,即:信息代码不统一的问题。由此可见,统一的信息代码,是构筑集团企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也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作者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本报观点
回顾2006年电力信息化所取得的进展,最突出的一点是电力企业的决策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规划可以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走向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明年将是我国电力工业从快速建设转向平稳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电力市场的竞争将更为严峻。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摆在诸多电力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展望今后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应倍感任重而道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