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分派对决大战
2008-09-11 23:46:3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SOA分派对决大战将贯穿整个2007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23日
--------------------------------------------------------------------------------
正在加载广告...
所有的CEO对CIO与IT系统的终极要求是:IT成为老板大脑里的一部分,老板刚动念,IT系统就把整个公司业务流程贯彻到位保证顺畅运转。甚至,老板还没有想到,IT系统就已经提前为他铺设好,引导老板和业务进入新的轨道。业务与IT之间的沟壑看起来仿佛只是“一小步”,却让整个IT产业走了几十年。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就是要嫁接IT与业务,让IT变得灵动。所以这个概念得到了几乎所有的IT大厂商们的支持,尤其是中间件厂商。但是这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理念,经历了几年的高调传播之后,一部分厂商变得低调,另一部分进行着更为实实在在的推进,而谁能拥有更多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使得厂商之间的竞争分外激烈。
在7月10日举行的“IBM 2007 SOA与企业成长高峰论坛”上,一份来自Wintergreen调查数据显示:IBM在2006年的SOA市场占有率是53%,是这个市场当然的老大。接着BEA向记者提供的IDG数据却称,相关用户调查有51%的用户希望BEA来提供SOA的方案,究竟谁拥有着SOA绝对话语权?但是这个市场最为核心的焦点,除了我们关心的技术、标准、安全性、成功率以及厂商话语权之外,其实用户的接受度才是这个市场规模启动的关键,用户是否已经准备好为SOA买单?用户中SOA的先行者们给出了怎样的答卷?
大企业新系统是SOA的先行者
老板的脑子里经常有新的想法,CIO和IT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想法在IT系统里实现,传统的IT实现要花费长时间的人力和物力,而SOA强调模块化与可复用性,使得IT可以快速而灵活敏捷起来。
关于SOA,已经无需笔者多言。因为SOA把业务与IT更紧密的结合,创造了更灵活与更敏捷的业务模式,尽管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需要随时应变时代,关于SOA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用户是否准备好了为SOA买单?BEA中国区SOA解决方案经理刘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SOA并不是厂商们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进行的“新瓶装旧酒”,他完全来自于北美等地区企业用户需求所推动。言下之意,用户买单不是问题。而根据FOREST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用户对SOA的接受度已经由原来的47%上升到62%。今年5月,IBM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IBM SOA全球影响力大会”上对4200名参会者进行的调查,40%的反馈者表示今年10%--30%的IT预算将花在SOA项目上,另外53%反馈者表示他们今年的SOA项目的IT预算比2006年增加了10%--20%。种种数据都在显示,这个市场正在破冰融化。
不仅是在欧美市场,Wintergreen的亚洲SOA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SOA最大的潜在市场,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尝到了SOA的甜头。比如中国华电集团和山西移动。
尽管目前在全球已经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功用户案例,根据IBM提供的数据,他们在全球已经为4500家企业实施了基于SOA的整合,无可否认地在实施了SOA的用户类别中,还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尽管有调查说40%的中小型企业表示对SOA有兴趣,在中国IBM也实施了峨眉山旅游这样的项目。但是综合各种分析,中型企业还是SOA首选的用户群,而且集中在银行、电信、保险、零售、医疗保健和制造业等等行业,也正因为如此IBM才率先发布了针对这六个行业的实施SOA的线路图以及针对这些特定行业的可重用的软件模块(业务服务)。而IBM公司副总裁Sandy Carter对记者透露,因为对中国烟草行业的看好,针对中国定制的下一个模块将是烟草。
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目前用户对SOA的实施还是有选择的,一些新上马的项目和一些需要整合的项目是他们实施SOA的首选。一方面是需要建立信心,另一方面也将可以通过一些项目来培训并对相关人才技术进行全方位地摸索。
标准、安全性与成功率考验SOA
对于SOA,其实用户的接受度是与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相辅相成的。技术的发展坚定用户的信心,而且用户的支持也将进一步催熟这个市场,但是目前标准、安全性以及成功率依然是用户是否实施SOA的最大顾虑。
SOA的建立需要封装的服务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接口。和基于XML等技术的Web Services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如果没有标准接口,实现SOA的理想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现在很多的标准都还没有出台也没有完善,用户应该如何来选择?厂商又如何来保护用户的投资?Sandy Carter认为关于SOA的标准应该是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技术层面的标准,最近已经出台的SOA基础标准就是利好的消息,而且在技术层面的标准已经相对成熟。而在行业应用与行业服务层面的标准上,相对还没有太完善,IBM也是与各个行业在一起推动相关的工作。
用户对于标准不成熟下的厂商选择,赛迪顾问的分析师张曦认为,需要看看这个厂商是否在相关标准上有承诺,是否是相关标准积极的推动者,目前几个主要的SOA厂商,IBM、BEA、甲骨文与微软等等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用户最好选择大的厂商,大的厂商对技术与产品等方面具有持续的投入能力。
对于用户关心的安全性问题,许多用户认为由于需要事先灵活的策略,很多情况下需要把服务暴露在外,导致企业的安全需求就凸显出来,特别是那些以Web Services方式构建的SOA应用系统。BEA中国公司刘松认为,其实SOA并没有改变IT系统安全的本质,和原来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如果说在企业的内网上实施,基本上是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之间的增加一些透明度。如果涉及外网的安全性将取决于用户的安全策略。企业对安全性的要求并没有因为SOA而有改变。
成功率可能是每一个用户实施之时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如果说SOA是技术与业务的灵动结合体。这就意味着这种结合的成功率是有一定比例的,如同当初的ERP的实施,即便到了今天相关数据显示也只有30%的成功率。如何给予用户信心的承诺,而且厂商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避免实施ERP的失败?
Sandy Carter的建议是从小的项目开始,另外可以建立SOA的管制模型,她称IBM不断加大人员SOA技能方面的投资,推出更加简化SOA部署的新软件以及SOA模拟器,其实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缩小IT与业务之间的差距,更好更成功地部署SOA。
而BEA对用户实施SOA的建议是分三个阶段走,第一步寻找与业务相关的切入点;第二步是强调整合建立集成的平台,更快更好地解决业务集成的问题;第三步是比较理想的阶段,进入业务管控阶段。
“业务派”与“软件派”谁占先?
应该说SOA是一个体系架构,在这个理念下,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相关的技术、产品与工具。而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SOA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自觉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IBM为代表以顾问服务公司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业务派”,另一派是以BEA等软件公司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软件派”。各派均有自己的说法。
因为SOA处于技术与业务交汇处,对于业务的价值,资产的复用性,IBM有天然的的优势,庞大的顾问咨询团队,加上IBM的IT技术,应该说这些优势是其他对手短期内很追上的,IBM每年在SOA领域的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这样的投入实力只有微软有可能与之抗衡,但是目前似乎微软对这个市场的关注度没有预期中积极,所以IBM的优势就显得遥遥领先。
可以说这次“IBM 2007 SOA与企业成长高峰论坛”是IBM在SOA实力的全面的检阅。IBM公布了全新的SOA专业服务、新工具和SOA人才培养计划、更为简化的SOA部署等等方案。 如果说其他公司对SOA的参与也许有些雷声大雨点小,表现出一些对SOA市场未熟前的犹豫与彷徨,那么可以说IBM已经别无选择,IBM为自己这辆开往SOA的战车已经备足了粮草,载着部分用户驶向了下一个旅程。
但是除了IBM,BEA、甲骨文还有微软等等SOA的积极推动者,他们目前还都没有顾问咨询服务团队,他们也表现出另外一派做法,一方面他们与各种顾
问公司合作,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从下而上”同样可以触摸到业务与IT的交汇点。以BEA为代表,刘松认为,SOA一半与业务的定义与分拆有关,一半与软件和工程有关,SOA的项目不一定非要做顾问咨询,用户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业务,而BEA等更多的软件企业是从底层逐级迭代,循序渐进靠近业务,中间相遇是他们的方法。他认为IBM的顶层设计方法也不一定就能成功。
应该说目前众厂商都在推进SOA的道路上各自有自己的方法论与技术,不可否认IBM是其中最全面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厂商之一。接下来的排序应该是微软、BEA、甲骨文等。相对而言,国内厂商在推动SOA方面还没有真正进入资产价值重用层面,但是从标准与开发等等层面也在积极的部署。
究竟谁能拥有最大的优势还是等用户和时间来验证吧。
用户声音
华电集团的CIO唐义良:
因为SOA的实施,IT更快更灵活去支持企业目标的变化和模式的管控。第二是使我们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责任更加明确、更加协调发展。第三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架构,创新了华电的开发、建设和运维的模式。我们摆脱了那种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厂商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华电给所有的厂商、所有的产品商、集成商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面向服务的,是面向我们所有的厂商,面向集成商提供服务的。
山西移动的CIO陈刚:
企业所有的变化解构之后其实就是流程的变化。我想SOA里面最关键的是业务的流程,我认为流程就是5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决策,第二个是输出,第三个是输入,第四个是动作,第五个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流程,如果能把这5样东西描述清楚了就是一个流程。老板的脑子里面会经常有新的想法,你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想法在IT系统里面实现出来,流程的视角是连接业务视角的关键,我们有一个系统,业务流程梳理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而真正的IT部署只花费了3个星期。所以在陈钢看来,SOA的关键是流程,也正因为SOA的部署,让他的IT系统和CEO想法之间的时间差越来越小。”
--------------------------------------------------------------------------------
正在加载广告...
所有的CEO对CIO与IT系统的终极要求是:IT成为老板大脑里的一部分,老板刚动念,IT系统就把整个公司业务流程贯彻到位保证顺畅运转。甚至,老板还没有想到,IT系统就已经提前为他铺设好,引导老板和业务进入新的轨道。业务与IT之间的沟壑看起来仿佛只是“一小步”,却让整个IT产业走了几十年。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就是要嫁接IT与业务,让IT变得灵动。所以这个概念得到了几乎所有的IT大厂商们的支持,尤其是中间件厂商。但是这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理念,经历了几年的高调传播之后,一部分厂商变得低调,另一部分进行着更为实实在在的推进,而谁能拥有更多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使得厂商之间的竞争分外激烈。
在7月10日举行的“IBM 2007 SOA与企业成长高峰论坛”上,一份来自Wintergreen调查数据显示:IBM在2006年的SOA市场占有率是53%,是这个市场当然的老大。接着BEA向记者提供的IDG数据却称,相关用户调查有51%的用户希望BEA来提供SOA的方案,究竟谁拥有着SOA绝对话语权?但是这个市场最为核心的焦点,除了我们关心的技术、标准、安全性、成功率以及厂商话语权之外,其实用户的接受度才是这个市场规模启动的关键,用户是否已经准备好为SOA买单?用户中SOA的先行者们给出了怎样的答卷?
大企业新系统是SOA的先行者
老板的脑子里经常有新的想法,CIO和IT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想法在IT系统里实现,传统的IT实现要花费长时间的人力和物力,而SOA强调模块化与可复用性,使得IT可以快速而灵活敏捷起来。
关于SOA,已经无需笔者多言。因为SOA把业务与IT更紧密的结合,创造了更灵活与更敏捷的业务模式,尽管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需要随时应变时代,关于SOA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用户是否准备好了为SOA买单?BEA中国区SOA解决方案经理刘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SOA并不是厂商们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进行的“新瓶装旧酒”,他完全来自于北美等地区企业用户需求所推动。言下之意,用户买单不是问题。而根据FOREST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用户对SOA的接受度已经由原来的47%上升到62%。今年5月,IBM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IBM SOA全球影响力大会”上对4200名参会者进行的调查,40%的反馈者表示今年10%--30%的IT预算将花在SOA项目上,另外53%反馈者表示他们今年的SOA项目的IT预算比2006年增加了10%--20%。种种数据都在显示,这个市场正在破冰融化。
不仅是在欧美市场,Wintergreen的亚洲SOA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SOA最大的潜在市场,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尝到了SOA的甜头。比如中国华电集团和山西移动。
尽管目前在全球已经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功用户案例,根据IBM提供的数据,他们在全球已经为4500家企业实施了基于SOA的整合,无可否认地在实施了SOA的用户类别中,还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尽管有调查说40%的中小型企业表示对SOA有兴趣,在中国IBM也实施了峨眉山旅游这样的项目。但是综合各种分析,中型企业还是SOA首选的用户群,而且集中在银行、电信、保险、零售、医疗保健和制造业等等行业,也正因为如此IBM才率先发布了针对这六个行业的实施SOA的线路图以及针对这些特定行业的可重用的软件模块(业务服务)。而IBM公司副总裁Sandy Carter对记者透露,因为对中国烟草行业的看好,针对中国定制的下一个模块将是烟草。
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目前用户对SOA的实施还是有选择的,一些新上马的项目和一些需要整合的项目是他们实施SOA的首选。一方面是需要建立信心,另一方面也将可以通过一些项目来培训并对相关人才技术进行全方位地摸索。
标准、安全性与成功率考验SOA
对于SOA,其实用户的接受度是与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相辅相成的。技术的发展坚定用户的信心,而且用户的支持也将进一步催熟这个市场,但是目前标准、安全性以及成功率依然是用户是否实施SOA的最大顾虑。
SOA的建立需要封装的服务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接口。和基于XML等技术的Web Services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如果没有标准接口,实现SOA的理想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现在很多的标准都还没有出台也没有完善,用户应该如何来选择?厂商又如何来保护用户的投资?Sandy Carter认为关于SOA的标准应该是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技术层面的标准,最近已经出台的SOA基础标准就是利好的消息,而且在技术层面的标准已经相对成熟。而在行业应用与行业服务层面的标准上,相对还没有太完善,IBM也是与各个行业在一起推动相关的工作。
用户对于标准不成熟下的厂商选择,赛迪顾问的分析师张曦认为,需要看看这个厂商是否在相关标准上有承诺,是否是相关标准积极的推动者,目前几个主要的SOA厂商,IBM、BEA、甲骨文与微软等等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用户最好选择大的厂商,大的厂商对技术与产品等方面具有持续的投入能力。
对于用户关心的安全性问题,许多用户认为由于需要事先灵活的策略,很多情况下需要把服务暴露在外,导致企业的安全需求就凸显出来,特别是那些以Web Services方式构建的SOA应用系统。BEA中国公司刘松认为,其实SOA并没有改变IT系统安全的本质,和原来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如果说在企业的内网上实施,基本上是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之间的增加一些透明度。如果涉及外网的安全性将取决于用户的安全策略。企业对安全性的要求并没有因为SOA而有改变。
成功率可能是每一个用户实施之时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如果说SOA是技术与业务的灵动结合体。这就意味着这种结合的成功率是有一定比例的,如同当初的ERP的实施,即便到了今天相关数据显示也只有30%的成功率。如何给予用户信心的承诺,而且厂商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避免实施ERP的失败?
Sandy Carter的建议是从小的项目开始,另外可以建立SOA的管制模型,她称IBM不断加大人员SOA技能方面的投资,推出更加简化SOA部署的新软件以及SOA模拟器,其实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缩小IT与业务之间的差距,更好更成功地部署SOA。
而BEA对用户实施SOA的建议是分三个阶段走,第一步寻找与业务相关的切入点;第二步是强调整合建立集成的平台,更快更好地解决业务集成的问题;第三步是比较理想的阶段,进入业务管控阶段。
“业务派”与“软件派”谁占先?
应该说SOA是一个体系架构,在这个理念下,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相关的技术、产品与工具。而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SOA解决方案提供商不自觉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IBM为代表以顾问服务公司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业务派”,另一派是以BEA等软件公司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软件派”。各派均有自己的说法。
因为SOA处于技术与业务交汇处,对于业务的价值,资产的复用性,IBM有天然的的优势,庞大的顾问咨询团队,加上IBM的IT技术,应该说这些优势是其他对手短期内很追上的,IBM每年在SOA领域的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这样的投入实力只有微软有可能与之抗衡,但是目前似乎微软对这个市场的关注度没有预期中积极,所以IBM的优势就显得遥遥领先。
可以说这次“IBM 2007 SOA与企业成长高峰论坛”是IBM在SOA实力的全面的检阅。IBM公布了全新的SOA专业服务、新工具和SOA人才培养计划、更为简化的SOA部署等等方案。 如果说其他公司对SOA的参与也许有些雷声大雨点小,表现出一些对SOA市场未熟前的犹豫与彷徨,那么可以说IBM已经别无选择,IBM为自己这辆开往SOA的战车已经备足了粮草,载着部分用户驶向了下一个旅程。
但是除了IBM,BEA、甲骨文还有微软等等SOA的积极推动者,他们目前还都没有顾问咨询服务团队,他们也表现出另外一派做法,一方面他们与各种顾
问公司合作,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从下而上”同样可以触摸到业务与IT的交汇点。以BEA为代表,刘松认为,SOA一半与业务的定义与分拆有关,一半与软件和工程有关,SOA的项目不一定非要做顾问咨询,用户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业务,而BEA等更多的软件企业是从底层逐级迭代,循序渐进靠近业务,中间相遇是他们的方法。他认为IBM的顶层设计方法也不一定就能成功。
应该说目前众厂商都在推进SOA的道路上各自有自己的方法论与技术,不可否认IBM是其中最全面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厂商之一。接下来的排序应该是微软、BEA、甲骨文等。相对而言,国内厂商在推动SOA方面还没有真正进入资产价值重用层面,但是从标准与开发等等层面也在积极的部署。
究竟谁能拥有最大的优势还是等用户和时间来验证吧。
用户声音
华电集团的CIO唐义良:
因为SOA的实施,IT更快更灵活去支持企业目标的变化和模式的管控。第二是使我们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责任更加明确、更加协调发展。第三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架构,创新了华电的开发、建设和运维的模式。我们摆脱了那种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厂商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华电给所有的厂商、所有的产品商、集成商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面向服务的,是面向我们所有的厂商,面向集成商提供服务的。
山西移动的CIO陈刚:
企业所有的变化解构之后其实就是流程的变化。我想SOA里面最关键的是业务的流程,我认为流程就是5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决策,第二个是输出,第三个是输入,第四个是动作,第五个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流程,如果能把这5样东西描述清楚了就是一个流程。老板的脑子里面会经常有新的想法,你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想法在IT系统里面实现出来,流程的视角是连接业务视角的关键,我们有一个系统,业务流程梳理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而真正的IT部署只花费了3个星期。所以在陈钢看来,SOA的关键是流程,也正因为SOA的部署,让他的IT系统和CEO想法之间的时间差越来越小。”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