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信息标准化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针对现状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的若干建议与策略。对于实施企业信息标准化的行业、集团和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标准化 软件工程
1 引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很多集团和企业采用了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各种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众多信息孤岛的存在,大量信息孤岛的存在造成大量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量系统的重复开发和不能重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信息化工作中的标准化问题,使各个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实现标准化,减少资源浪费,增强信息共享,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2 企业信息标准化现状
全球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使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得以实现,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工作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但是,我国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信息标准不统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国内信息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一的信息规范与标准,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不同信息系统(包括不同单位开发的同类型信息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了数据和信息重复采集和输入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额外的数据和信息登录工作量,而且容易产生数据不一致性,严重地制约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遵循国际信息标准,并以其为基础制定信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2)开发规范不统一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和规模越大,促使信息系统或软件开发由以前手工作坊的工作方式向集体协作开发方式转移。在集体协作的开发模式下,由于开发人员之间存在着工作的习惯、能力、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完整的规范来加以约束,开发出的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必定漏洞百出甚至无法集成。所以,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以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易维护性。
(3)大量重复开发
目前,国内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都具有一定规模,开发完成一定数量的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部分系统和软件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但水平较高、应用广泛的信息系统的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造成信息系统和软件重复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化,导致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移植和推广的困难。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建全和完善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以及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以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重复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 企业信息标准化的方法与策略
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信息标准化工作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和策略。
(1) 统一标准与自定标准相结合
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建设不是仅仅只与本单位相关的独立工程,而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系统工程,所以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在标准化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首先要调查全企业信息资源情况,搞清各类信息的分布与处理流程,若可以直接参照和引用已经颁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软件开发规范、国家行政区划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人事信息代码等则直接引用。对于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可循,则遵照信息系统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信息分类编码的编号规定等标准,编制企业信息标准体系,确定信息标准规范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时,可以在不影响上述标准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标扩充,代码位数扩充、细化和分层,确定各扩充码的意义与取值规则,以满足本单位管理上需要。扩充时应注意避免和控制同名异义与同义异名等冲突发生。
(2) 信息系统结构柔性化,提高环境适应性
信息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并且要求在制定后可以保持一个时期的相对稳定。然而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要求信息指标体系在指定后一呈不变是不现实的。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必定导致信息编码的变化。另外,在项目调研和需求分析时,要求用户完全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事实是始终有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柔性的、动态可扩充的,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业界形成的共识,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个标准化问题。
对于应用面比较广的全系统或全行业的通用信息系统来说,同一系统或行业内各单位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尽一致,除了共同需求外,各有各的特殊要求。所以,信息系统开发时即要满足管理上普遍的、共同的、宏观方面的需要,同时也必须考虑各单位在各自管理上的特要求。这也要求信息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和开放的,让用户在遵循统一规范和满足全局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单位在管理上的实际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扩充和再开发,这里包括操作对象和操作功能两个方面的扩充和再开发。即用户既可以扩充系统的某些功能,也可以增加信息集或信息集中的数据项以及进行信息代码的扩充和修改。
为提高信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在系统开发时既要注意系统性,整体性,安全性,又要考虑通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充性。在实现上,从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结构化入手,运用软件插件技术,采用动态的、组合式的系统结构。在程序设计中,以变量代替具体的操作数据,将程序与数据库结构分离和相互独立。这样无论指标体系与数据库结构如何变化,相关的程序模块都能自动适应,由此可以养活系统设计和维护的工作量,使繁琐复杂的程序设计工作转化为标准模块的拼接和组装。
(3) 开发通用的信息转换工具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目前已运行的系统来说,它们可能分别在多种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硬件平台和网络环境下开发、集成和运行。这些因素,主要是异种数据库给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奖赏与共享带来了困难。异种数据库主要存在DBMS和数据语义两方面的差异。为实现异种数据库的互联,数据库厂家为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开放性,一般都提供了各自的信关(Gateway),用以实现对异种数据库的透明访问。所以,一般可以采用ODBC和信关技术解决由于异种DBMS而引起的数据交流和共享的障碍。
数据语义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数据库对相同或相关数据在理解、解释以及使用的不一致性。例如,由于信息标准化滞后等历史上原因,可能存在下列数据语义上的差异:
1) 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有一个字段,它们的字段名相同,但它们的类型或长度可能不同,具体含义和取值范围也可能不同。
2) 同一属性的数据在两个数据库中,其字段名的定义不同。
3) 两个数据库中的相同字段,它们的字段名、类型、长度和具体含义都相同,但信息分类编码不一致。
要克服由异种数据库环境对信息交流和共享所形成的障碍,首先要进行信息标准化操作,对于历史数据的利用,开发通用的信息转换工具是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在进行上海市高校教职工信息系统开发时设计了信息转换工具,用于实现新旧信息系统和异种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包括对数项结构、数据语义和信息代码进行转换,解决了由数据语义差异而导致信息难以共享的难题,保护了用户信息化建设的前期成果和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自动化,没有信息标准化,就不能实现自动化,也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标准化与网络设备同为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基础性工作。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加快网络实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样加强信息标准化工作,不仅要为信息系统提供“硬件”基础,也要为信息系统提供“软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GMS2003流程范本(精)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