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破题
从去年开始,因为体改的原因,很多已经规划好的信息化项目必须暂停或重新修订,这在某种程度上给相关集成商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另一方面,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信息化在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信息化实施的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强了。新一轮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高峰已经到来。
可以这么认为,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就是电监会主导的电力交易市场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电监会日前《关于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试行)》以及《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等文件的出台。在第一阶段,国家电力公司全面拆分,给电厂侧和电网侧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打下基础。
不管是第一阶段的厂网分离、电源的宏观分配,还是第二阶段的竞价上网、六大区域电力市场的组建,都给电力信息化建设带来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已经规划好的信息化项目必须暂停或重新修订,同时,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信息化在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信息化实施的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强了。
中电投投资部信息中心宋主任表示,由于是新组建的电力集团,中电投的信息化规划应该说才刚刚开始。这种规划不是某一块,而是统一的、集团层面的考虑,有老系统改造,也有新项目的相关计划。
事实上,中电投的这种信息化大规划并不鲜见。从记者电话访问的结果来看,发电侧的其他企业集团,以及电网侧的区域电网公司、省级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有很多都处在这种状态。因此可以预计,新一轮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高峰已经到来。
体改凸显信息化方向我们知道,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电力企业的市场化,也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种方向决定了电力企业必须要在信息化方面下功夫。
实际上在体改之前,国家电力公司代表的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在基础通信网络方面,形成了微波、卫星、光纤、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功能齐全的通信手段,通信范围覆盖全国,为很多行业所艳羡。计算机网络也覆盖全系统,各种应用系统如OA、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电力市场和营销系统、电力调度以、呼叫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也非常成熟。
中国电力建设工程资讯公司计算机处处长王聪生对改革的影响颇有体会,“体改后,各发电企业首先抓的是信息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讲,比以前更加强了。同时,在电网侧,体改后面临的问题增加了,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和变化,必须更注重电网自身。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加强。其中,电力市场交易平台是重中之重。”中国电力建设工程资讯公司隶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其前身是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基于这种经历,王聪生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王聪生向记者强调,“目前很多电力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规划,”抛开体改等原因,王聪生建议,“应该把信息化战略处于企业战略的第三层。第一层是企业战略,第二层是管理经营战略。第三层是信息化战略。第四层关键指标体系。第五层是报表和数据。”持有类似看法的还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张华钦,张致力于电力MIS系统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很有建树。
张华钦认为,“体改后,基于集团公司层面的大MIS建设将会是一个热点。”但是张华钦提出,“数据是基础和核心,因此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渐见的过程。既不要轻易否定以前的东西,也不要把目前的五花八门的概念提得过高。”显然,张华钦的想法是基于信息系统开发的角度。从电力信息化实施的角度,东软集团电力事业部副总经理谢宾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电力改革,发电侧和电网侧都要最终引入竞争机制,这将促使企业的管理转型,一个是纵向的深入,一个是横向的集中管理,这就给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机会。另外,电厂侧与设备管理、生产管理有关的信息系统,电网侧与电力营销、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客户服务有关的信息系统,都将获得大的发展。”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伯明则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需要扩展,“因为每个实体都需要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有的会是改造,有的是新建。比较明显的是电力交易市场的建立。各个方面的电厂都需要建立一套报价系统,电网公司则需要建立一套交易系统。这些系统需要整合。”无论是当事企业,还是IT服务商,或者是学院派,可以看出,对体改后的电力信息化都有一种非常积极的认识。体改凸显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向,这对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也是一个有益的促进。集成商抢滩体改对电力信息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服务于电力行业的各级系统集成商身上。
对于这一点,迪斯数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伟明很坦然,他说,“由于体改,加上今年北京春天的SARS,对迪斯的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去年既定的目标没有达到。”迪斯科技2002年的营业目标是3亿元,丁伟明没有透露2002年的具体业绩,记者也没有查到其年报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迪斯科技的情况在很多其他系统集成商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既定项目的延期、更改和新项目的规划,在给集成商的业绩带来一定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这一点显而易见。
由于电力的行业特性,电力信息化建设对合作伙伴的行业积累具有很高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行业背景的系统集成商很难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
事实上也是如此。比较而言,电力自动化层面的南京南锐集团公司、电科院科东公司、东方电子等;信息化层面的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锐集团公司、迪斯数码科技集团以及朗新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均与我国电力系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府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些集成商在行业的积累非常深厚,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它们都非常看好电力体制改革及信息化建设给自己带来的新的机遇。
以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针对电力行业改革所带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机会,今年初,清华同方在同方电子原来业务的基础上,把清华同方旗下的电力信息化业务部门全部整合到同方电子这个平台上,并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并购了清华仿真公司,这样,同方电子把清华大学所有电力信息化企业资源都纳入麾下。
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伟国表示,“同方电子进行业务整合的目的,就是把企业做强、做大,把张开的巴掌变成一个拳头,这样,企业内部的能力和外部的资源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同方电子专注于中国电力,目标是成为电力行业信息化的领先者。”东软集团电力事业部副总经理谢宾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谢宾认为,“东软非常看好电力体制改革给服务于电力行业的IT厂商带来的新机会,并将把主要力量集中在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以及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东软电力事业部成立于1993年,在东软9个事业部中排第5位左右,年销售额过亿元。
在另外一个层面,依托于电力企业的IT服务公司如华能软件等,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华能信息产业软件公司总经理郭森曾表示,华能软件的未来方向肯定是立足于全行业,而不仅仅在系统内部。因为电力行业信息化足以支撑起存在的空间。
迪斯数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伟明说,“迪斯科技的业务目前正处于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期,相信今年会有一个良好的表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体改对信息化的滞后影响毕竟会过去,热点频仍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在提升本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广大IT服务商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