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2006电力信息化回顾与展望 (1)
2007-08-02 13:22:5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电力企业尤其是电网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给予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其所属网省公司,各发电集团公司相继自上而下的制定“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为电力企业未来5年的信息化工作设定了目标、制定了战略、理清了思路。
一、2006年回顾:以规划带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1、“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主旋律”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信息化经历了调整到加速的阶段,2006年正是由调整到加速的时期。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为了适应电力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普遍开展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十一五”规划,依据电力体制改革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际情况,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改变,抓住当前电力信息化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新的环境和新的高度上规划电力企业信息化。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将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建设。国家电网迫切的发展需求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信息化规划,规划以实现电力集团企业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目标,强调建立企业的信息基础平台和架构,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和应用,加强企业操作层的应用系统的系统性、管理层的集约性、决策的可控性。2006年,开始开展信息化建设的“SG186”工程,“SG186”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核心提炼与实施细化,是全面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工作的战略定位及工作方向。“SG186”工程将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8大业务应用系统和建立健全6个保障体系。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将围绕“SG186”工程展开。
发电集团为适应发电侧市场化的推进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也普遍以信息化规划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2、应用系统建设形成规模,协同化水平有待提高
2006年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一年。改革后的电力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竞争,对各电力企业来说在其资产与组织范围内加强集团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打造企业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是新的经营发展环境下的重点任务。
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生产方面,电力企业均衡推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对生产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对于电网企业,重点加强了营销管理系统的建设,部分地区级电网企业已经实现了营销数据的集中核算,能够支持与银行系统的实时联网缴费。在客户服务方面,大力推进电力呼叫中心的建设和应用,支持大客户关系管理。除主营业务系统的建设外,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其他层面的应用也有所突破,如南方电网公司在06年重点推广资产管理和电费管理核心业务模块的实施,开展预算管理和工程管理模块的试点,全面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各专业系统之间仍旧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化运作水平较低,“信息孤岛”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3、树立信息化标杆企业,促进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标杆管理能够分析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模式,找出自身差距和改善点,通过标杆学习和自身改进能够很快赶上同行先进企业,并达到超越标杆的目标。电力企业信息化标杆管理就是依据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在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以他们为标杆进行学习和改进,从而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6年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活动在2006年6月成功举行,经过企业申报材料收集、初评审核、现场调研、专家咨询、专家评审等环节的工作,历时4个月,最终评选出2006年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活动促进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交流与经验分享,通过树立标杆,促进行业信息化的理性发展。
一、2006年回顾:以规划带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1、“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主旋律”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信息化经历了调整到加速的阶段,2006年正是由调整到加速的时期。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为了适应电力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普遍开展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十一五”规划,依据电力体制改革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际情况,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改变,抓住当前电力信息化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新的环境和新的高度上规划电力企业信息化。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将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建设。国家电网迫切的发展需求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信息化规划,规划以实现电力集团企业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目标,强调建立企业的信息基础平台和架构,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和应用,加强企业操作层的应用系统的系统性、管理层的集约性、决策的可控性。2006年,开始开展信息化建设的“SG186”工程,“SG186”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核心提炼与实施细化,是全面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工作的战略定位及工作方向。“SG186”工程将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8大业务应用系统和建立健全6个保障体系。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将围绕“SG186”工程展开。
发电集团为适应发电侧市场化的推进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也普遍以信息化规划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2、应用系统建设形成规模,协同化水平有待提高
2006年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一年。改革后的电力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竞争,对各电力企业来说在其资产与组织范围内加强集团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打造企业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是新的经营发展环境下的重点任务。
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生产方面,电力企业均衡推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对生产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对于电网企业,重点加强了营销管理系统的建设,部分地区级电网企业已经实现了营销数据的集中核算,能够支持与银行系统的实时联网缴费。在客户服务方面,大力推进电力呼叫中心的建设和应用,支持大客户关系管理。除主营业务系统的建设外,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其他层面的应用也有所突破,如南方电网公司在06年重点推广资产管理和电费管理核心业务模块的实施,开展预算管理和工程管理模块的试点,全面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各专业系统之间仍旧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化运作水平较低,“信息孤岛”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3、树立信息化标杆企业,促进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标杆管理能够分析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模式,找出自身差距和改善点,通过标杆学习和自身改进能够很快赶上同行先进企业,并达到超越标杆的目标。电力企业信息化标杆管理就是依据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在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以他们为标杆进行学习和改进,从而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6年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活动在2006年6月成功举行,经过企业申报材料收集、初评审核、现场调研、专家咨询、专家评审等环节的工作,历时4个月,最终评选出2006年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活动促进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交流与经验分享,通过树立标杆,促进行业信息化的理性发展。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