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七大差异
2007-08-15 11:23:3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上讲,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不断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两者也有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一、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工业化主要解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手的延长”,工作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和能源的转换,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脑的延伸”,在许多方面能代替人脑的记忆、计算、推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信息化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信息和知识,通过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既能在更高的层次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综合和提高。
二、在发展速度及影响面上的差异
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二战以后开始发端的信息革命更是使信息化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50多年来,信息化所赖以发展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段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知识总和。
三、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在发展模式上,工业化主要是需求导向,信息化则是解决“脑的延伸”问题,一方面它解决“脑”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综合和智能化,以技术革命创造出新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供应导向”。新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这个在工业化时代遭到否定的定律,在信息化时代成为了规律。因此,“需求导向”和“供应导向”并举,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四、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发展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技术和劳动力是次要的因素。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技术为主要动因,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而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成为次要因素,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五、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在手段上,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而信息化除了竞争外,合作也上升为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工业化的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人人都是参与者。
六、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工业时代的经济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的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型的;二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垂直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过程是垂直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是受到传递手段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则为信息的多点同步传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传输可以形成网络方式,那么建立在信息传输之上的管理模式也就相应地由垂直方式转移到更具活力、中间过程更少、成本更低的的网络管理方式。
七、在时空发展上的差异
时空差别是工业经济模式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里的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电子商务的出现,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同时取得第一手信息;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季节性、临时性的经济活动成为永久性、常规性的活动,如“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等等。空间问题上同样存在这样的改进,信息化的出现,使等距离经济成为可能。
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上讲,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不断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两者也有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一、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工业化主要解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手的延长”,工作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和能源的转换,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脑的延伸”,在许多方面能代替人脑的记忆、计算、推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信息化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信息和知识,通过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既能在更高的层次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综合和提高。
二、在发展速度及影响面上的差异
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二战以后开始发端的信息革命更是使信息化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50多年来,信息化所赖以发展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段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知识总和。
三、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在发展模式上,工业化主要是需求导向,信息化则是解决“脑的延伸”问题,一方面它解决“脑”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综合和智能化,以技术革命创造出新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供应导向”。新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这个在工业化时代遭到否定的定律,在信息化时代成为了规律。因此,“需求导向”和“供应导向”并举,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四、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发展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技术和劳动力是次要的因素。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技术为主要动因,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而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成为次要因素,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五、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在手段上,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而信息化除了竞争外,合作也上升为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工业化的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人人都是参与者。
六、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工业时代的经济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的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型的;二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垂直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过程是垂直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是受到传递手段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则为信息的多点同步传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传输可以形成网络方式,那么建立在信息传输之上的管理模式也就相应地由垂直方式转移到更具活力、中间过程更少、成本更低的的网络管理方式。
七、在时空发展上的差异
时空差别是工业经济模式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里的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电子商务的出现,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同时取得第一手信息;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季节性、临时性的经济活动成为永久性、常规性的活动,如“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等等。空间问题上同样存在这样的改进,信息化的出现,使等距离经济成为可能。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