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走出CIO
从车间工人到副总工程师,从部门经理到CIO,赵书君,业务出身的他,对IT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一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总是不好意思地低下眼帘;一提到自己的工作,他马上扬起眉毛打开“话匣子”。
赵书君,神华集团国华三河发电厂信息中心主任。2006年,三河发电厂被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等单位评为“2006年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他个人获“全国电力信息化优秀主管”称号。
车间历练CIO
“服务公司,使公司和本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在赵书君的个人自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或许从他的经历当中,能够解读这句话的含义。生于1960年的赵书君,自1982年大学毕业以来,已经和发电厂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
1982年,大学学习“电厂热工测量与自动化”专业的赵书君,毕业分配来到唐山发电总厂之后,年轻的心充满着热情:“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是我们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从热工车间班组技术员到班长、再到车间技术员、厂部生产技术处热能动力工程兼节能专责工程师、最后到副总工程师,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道路。
1985年开始,赵书君开始负责厂里与华北中试所的合作改造工作。“当时我一心想着锻炼自己,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要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赵书君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保持着坚持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
靠着高考时伏在母亲的缝纫机一角认真复习的钻研精神,靠着大学期间坚持长跑炼就的好身板,他从系统设计到编程组态都反复试验。当时系统调试时碰到了阀门摆动问题,他连续十几次不分昼夜地修改程序,最后通过重新设计、计算终于解决了当时这个热工控制难题,使阀门寿命延长了一倍、汽包水位和过热汽温―这两个控制机组最重要的指标偏差减少了50%。
经过三年努力,最后实现唐山发电厂#5、#6、#7三台炉热控系统的改造。这在当时是华北电网首次采用计算机对锅炉汽包水位、主汽温度进行直接数字控制(DDC),获华北电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了“唐山市合理化建设技术革新能手”、“新长征突击手”、“唐山市节能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实现数字控制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得到加强、设备健康水平和机组热效率得以提升,“不好使”的情况得到减少,而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那当然改善多了”,说到这里,赵书君忍不住满意地笑了。
“这套机组应用了二十多年,去年才退役!”好像夸奖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又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自己的眼帘。
1994年,赵书君来到三河发电厂,在设备维修部做部门经理,主要工作是一期工程的机炉岛设备建设。这项工作包括参加仪控岛设备国际公开招标、合同谈判和历次设计联络会等方面的工作。
从技术工作转到管理工作,赵书君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进行商务谈判中“很好使”。因为关于设备的性能,无论对方怎么说,他“心里都有数”。在同日本和美国公司无数次的合作、较量中,赵书君曾两次到国外参加设计联络会,而他认为在这中间学习到的商务谈判技巧、项目协调能力、公关手段和投资项目分析、判断水平,才是对于自身能力“本质上的提高”。
实践更能说明问题:热控设备没有出现大的设计问题、设备状况在国内新投产同类型机组中较好,在168小时试运行及半年试生产期间,没有发生直接热工原因造成的停机。
“取得双赢、实现目标”是项目实施的要义,赵书君却用这个来形容自己和公司的关系:“二十多年,我始终相信服务公司,使公司和本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工作,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可能是很多人的职业信条。
从自动化到信息化
2000年对于赵书君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他在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动力工程研究生课程,在这一年获得了硕士学位。
2000年对于赵书君来说,也是一个转折之年。在由生产岗位转到管理岗位之后,他又来到了信息中心,从业务转到IT。
得知这一工作变动,赵书君却觉得:“还好,信息化和自动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具有热工自动化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自动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主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很快建立信息化的知识结构,这在工作能力上,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互补、综合和提升”,赵书君强调。
赵书君上任的时候正值三河公司在国华公司统一部署下全面启动MIS(电力工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plant level,简称MIS)建设的初期。对于电力行业信息化来说,主要是MIS建设问题。
MIS是实现电力生产管理信息化,SIS是实现电力生产过程信息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MIS和SIS是分开的两部分。这两者在实践中存在着“不搭界”的现象。
在赵书君看来:MIS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对于电厂来说要能够从SIS上面抓取数据,所以自从他来到信息中心之后,三河发电厂的信息化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我们没有走弯路”,赵书君憨厚地笑了笑,“我是做热控出身的,说实话,我对信息化的理解,和计算机专业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如果他是学计算机的,可能就会随大流,先做MIS,再将其和SIS连接起来。但是因为自己从生产一线来,做业务出身,就知道这个MIS一定要在规划开始就想着和SIS相连,重视和理解业务需求就可以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重复建设和推倒重来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MIS和生产系统通过SIS的核心系统―PI实时数据库相连”,赵书君介绍道。现在,整个国华系统都是在规划时期就考虑这个问题,在建设期就将SIS系统和MIS相连。
PI系统是公司PGMIS发电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的核心,其一期工程采集了两台机组2万点实时数据。生产实时信息系统消除了工厂信息流通的断层,把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信息连接起来,将分散的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了全厂实时系统信息集成。
现在,赵书君所在的信息中心只有4个人,最少时3个人,但是承担的工作却涵盖了差不多所有核心业务:设备资产管理、燃料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以及OA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
2005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还挤时间利用网络参加并通过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全国统一考试。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赵书君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实现远程桌面管理,这样即使IT人员人手少,也能解决客户端管理的需要;另一件事就是实现了网络软件管理,对关键设备可以实现在线监控。
提到这两件事,赵书君掩饰不住对自己的满意:“如果我是学计算机的,一定会在信息中心先做这两件事情,但是我是做电力出身的,所以这两项工作都是业务系统需要才上马。”做早了浪费人力物力,于信息安全无益,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对信息化建设尤其重要。
由于他的业务背景,在MIS建设中,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知识与发电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技术相结合,强调发电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规划、实施以及应用。在实践中,他在国华系统提出设备资产管理系统(BFS++系统)应用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国华总部的肯定,并在整个集团内推广。
而赵书君先做了什么呢?电厂核心业务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后,他先着手做了数据保护和存储工作,因为这关系到业务连续性,说实话,“这关系着大家的饭碗”。在做数据保护和集中存储的时候,赵书君还想着以后:“我们是和第一热电厂同时上马的存储系统,以后可以互做备份中心,那就万无一失了”。
八小时之外
◎在工作中赵书君觉得自己有点严厉、过于认真,而且十分注意环境卫生。这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也有表现。他坦白承认:“平时愿意做家务的部分原因是爱清洁,不全是爱老婆”。
◎在女儿的眼中,他们是父女但更是朋友。赵书君说他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宝贝女儿疼爱有加,却不溺爱孩子。沟通,让他成为女儿的朋友。
MIS是一个覆盖企业或主要业务部门的辅助管理的人-机(计算机)系统,主要为运营、生产和行政的管理工作服务,主要完成设备和维修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提供支持的系统。其建设重点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这是电力工业信息化的核心。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生产和管理系统是分开的两部分。1997年,电力信息化专家侯子良先生提出了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in plant level,简称SIS)的概念及其实现框架。
SIS系统主要处理实时数据,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计算、分析和经济负荷调度等。SIS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网络站监控计算机系统、画面显示(CRT)系统、数据采集(DAS)系统、分散控制(DCS)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系统等。SIS的基本功能是对火电厂全厂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监控,并提供综合优化服务。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