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碳中和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1电企工作会议 碳中和 国网剥离装备制造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能源互联网 > 最新报道 > 正文

发挥能源和数字要素耦合驱动作用,助力畅通经济循环

  2021-06-03 08:56:06    来源:国家电网报 王晓晨 闫晓卿 赵志强 李海峰
A- A+
电力18讯:

  推动能源与垂直产业深度融合,广泛赋能经济社会活动

  能源行业具有覆盖领域广、影响程度深、带动作用大、与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等特点。传统能源行业发展通常注重供给侧转型升级,然而,经济社会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消费活动。随着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能源行业有潜力和契机发挥能源要素与数字要素特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活动。

  一是建立能源与生产生活场景的能源流、数据流关联,依托用能技术与装备升级推动垂直产业变革,利用智慧用能新模式实现垂直产业模式与业态创新,打通能源与垂直产业堵点。

  当前,氢燃料电池、电能替代等用能技术的推广推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然而能源行业对终端用能环节的投入依然不足。一方面,应依托用能技术变革与装备升级,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垂直产业优化生产工艺与流程,尤其注重能源消费环节中电力、氢能等二次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驱动垂直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应推动构建“能源+数字+产业”的智慧用能新模式,升级垂直产业用能行为,通过与智慧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协调融合,统筹推进垂直产业模式与业态创新。

  二是依托客户画像实现对经济社会行为的刻画与分析,面向政府及各行业挖掘能源大数据价值,推动能源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实现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

  能源数据具有覆盖行业广、价值密度大、精准度好等方面优势,能精准刻画、分析甚至预测终端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当前,能源行业对能源数据的价值挖掘不足,能源大数据覆盖场景有限。一方面,需加强推广基于能源大数据的中小企业征信、区域经济活动监测等相对成熟的应用,现阶段重点加强能源大数据对于政府社会治理的支撑,同时加快开发能源大数据在服务各产业相关场景方面的模型算法,推动能源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应推动能源数据与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政府数据等其他各类数据的多源数据融合,加强能源数据脱敏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可公开能源数据的开放程度,实现社会的广泛参与,从平台整合、数据汇集等方面增强智慧能源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

  发挥数字要素驱动作用,助力能源高质量供给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要素在能源领域逐渐转变为与能源要素作用相当的新要素形式,并深度赋能传统能源行业,有望推动能源系统转型的阶跃性发展,对于实现能源高质量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最大程度释放数字要素对能源行业的驱动潜力。

  发挥能源行业应用多、市场大、人才密集的产业、市场与创新资源优势,夯实数字能源基础,带动芯片、算法、模型等基础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实现数字要素的自主可控供给。未来应发挥能源行业人才密集的创新资源优势,加强复合型人才及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部分基础核心技术的高强度集中攻关,夯实数字能源基础。同时发挥能源行业的产业与市场优势,与互联网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联合攻关,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技术与产业释放市场空间,增强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培育数字能源领域“独角兽”,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驱动力。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加强数字能源通用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着力推动集成式创新应用,实现数字要素的有序供给。目前,能源行业数字化建设呈现场景化、碎片化特征,各地区建设也存在重复研发及数字壁垒等问题,迭代创新不足,数字化效能释放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应加强能源数字通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统一地区间、部门间的技术与数据标准,依托数字化平台等推动通用技术的共享与模块化应用,实现先进数字化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明确能源行业集成式应用为主的创新定位及员工为主要使用者的应用定位,变注重功能实现为注重使用体验,注重数字化技术与系统迭代升级,提高技术的实用性与效率。

  适应数字化技术迭代快、不确定性高的特点,推动组织管理柔性化发展,加快能源企业组织管理与作业模式的变革,推动数字要素高效供给。当前,部分能源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与岗位设置滞后于数字技术发展,导致员工对快速迭代的新技术掌握不足,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与能力有待提升,制约着数字化技术创造更大价值。能源行业应在推动对流程性、程式化作业机器替代的同时,开展适应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组织管理变革,优化作业模式与流程,释放能源数字化的价值产出;加强员工的技能与专业培训,加快相关岗位职责与定员设置更新。

  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绿色发展新动力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自身的高质量供给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能够从源头为经济社会注入绿色发展新动力。因此,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

  ● 以电力为枢纽平台、电网为核心抓手,多措并举提升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支撑能力

  一是着力发挥电力在跨能源品类的枢纽平台作用,扩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须发挥电力在能源网络中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灵活转换、相互支撑和传输的枢纽平台作用,加快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及源网荷储一体化,扩大新能源的发展规模。

  二是以电网为核心抓手,依托电网转型升级提升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支撑能力。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以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为特征的“双高”电力系统,需以理论的突破推动复杂电网调控技术发展,研发全系统在线决策和系统控制技术,实现复杂电网运行的统一决策和分散控制,打造具有超强故障防御与自愈能力的弹性电网,构建“双高”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

  ● 形成全社会合力,全方位挖潜灵活性资源

  应充分挖掘源、荷、储侧调节潜力,提升全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深入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适度推动核电参与电力系统调峰;依托虚拟电厂等技术,优先推进大工业、商场、办公楼等多类型负荷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针对电力系统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科学开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多类型储能技术的应用推广,重点加强风光储互补发电。

  应推动电力与其他能源系统互联互动,推动多能源系统间协同消纳。优先在园区级能源系统推广相变蓄热等“电-热”耦合装置的应用,推动热(冷)、电系统间互动调峰;推动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加强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应用,推广加氢站内分布式制氢模式,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同时,从氢源环节实现深度脱碳。

  建议结合新能源发展趋势推动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变革,为新能源消纳释放空间。完善各地区峰谷电价机制及调峰补偿机制,推动电解水制氢等新型负荷纳入电力需求侧响应可选方案;加快建立完善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力市场,加强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的成本疏导;增强对新能源的系统利用成本的研究与关注,合理确定各区域新能源利用率目标。

  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引领,以能源流和信息流为核心途径,顺应能源消费与经济活动交叉融合新趋势,加快能源供给与消费方式的变革,持续驱动能源电力系统及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院、新疆电力经研院)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网发展策划部主任冯凯:正确把

2021-02-24

国网辛保安:未来5年投3500亿美

2021-01-29

辛保安: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 推

2021-01-29

南方电网公司与华为公司开展战

2019-09-22

南方电网2019年下半年重点工作

2019-09-14

热点排行
  • · 张北柔直工程竣工投产
  • · 河南电力2020年投资13亿元发力“数字新基建”建设
  • · 世界首台160千伏超导直流限流器安装到位 超级工程将添“黄金搭档”
  • · 南方电网积极融入服务“新基建” 3年拟投入1200亿元实施62个重点项目
  • · 南方电网公司与华为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加快数字化转型
  • · 从江苏“同里”综合能源小镇,看未来能源变革与电网发展
  • · 国网天津电力创新应用基于新型智能电表的智能量测系统
  • · 国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 · 南方电网制定服务自贸港建设行动计划5个行动计划18项重点举措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
  • · 云南基本解决水电弃水问题 将投100亿元建设智能电网
推荐阅读
  • · 虚拟电力调度员来了!全国首个虚拟人工智能配网调度员已经上岗
  • · 国家能源局启动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验收工作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