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供电员工真情服务解决语言交流问题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弦 覃晓君 报道 华夏儿女分为56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壮族居多,汉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分散在广西各个城市各个乡村,而在贵港市这个不算很大的城市里,也有不下4个少数民族,所用到的语言除国语之外还包括贵港话、壮话、客家话、白话、土话、土家话等6种以上的语种。新员工小覃来到贵港供电局城郊分局桥圩供电所桥圩营业点已快两个月,依然只能运用普通话与客户交流。当地的客户百分之九十九是讲土家话,即使是土生土长的贵港人――小覃,除了普通话、壮话和英语,尚未能说出几句清晰的第四种语言。你有遇到过语言方面的硬伤吗?小覃就深深为此感到烦恼和无奈,直言有力无处使。
“小覃,有空吗?帮我上装!”
“小覃,帮我打印异常出来。”
……
每个月月初,中午至下班的时间段是最忙的,每个抄表员都拿着抄表机来营业点上下装。本来是一件常态化的事情,可是到了小覃这里却困难重重,原因有二。其一是语种差异,抄表员大多是桥圩本地人,且上了一定的年纪,都讲着小覃听不太懂的桥圩土家话,其二是语言习惯差异,同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不管是要上装还是打异常,都是需要按照下装――打印异常――初始化――上装这个步骤,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些抄表员是隔天抄表,那就有所区别,只有熟悉他们各个人的抄表区段才清楚这些,小覃就需要逐一询问,再三确定,这时候沟通的短板又显现了,只能一半靠听,一半靠理解。
对于年轻的客户,新员工小覃已经能够应对自如,可是面对中老年客户,小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弄懂他们的需求和想要办理的业务,这第一步就遇到了沟通难的问题。
语言不通是诸多营业点的年轻员工遇到的一大问题,而老员工又将陆续退休,与客户的沟通将成为一道难题。小覃意识到这一点,虽然错过了最佳学习语言的年龄段,但是为了拉近与客户交流的距离,毅然决然下定决心用心去掌握好当地的方言,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
假设你也遇到了方言硬伤,又必须与说此方言的人打交道,你会怎么办?
一直到11月下旬,小覃都过得很“忙碌”,忙于向老员工学习土家话,每一次老员工向客户做出解释或受理业务之后,就缠着老员工用普通话翻译一遍刚刚的话。可喜的是,小覃已经能够听懂部分土家话。“得空的时候,嘴巴都没停过,一天要喝上三瓶水才能解渴。”11月25日,小覃下班闲聊时说道。
其实不止小覃,还有许多电网人,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都遇到此类问题。但是就像每一个贵供的新员工一样,和每一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电网人一样,在不断的学习与改进过程中,克服各种硬伤,每天都在一点点进步,为逐步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电网人而努力,去不断提高服务本领和服务水平,为万家灯火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