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张景会:农网改造升级完成 机井通电清泉涌 稻花香里说丰年
6月的三江平原,一片绿意,生机勃勃。6月19日5时许,天蒙蒙亮,张景会就来到稻田忙活起来。种水稻25年的他保持着日出而作的习惯。检查确认田间的智能虫情测报灯、温室小气候观测站运行正常后,他发现稻田有点缺水,就来到电机井启动箱旁,按下按钮——电机井转动起来,汩汩清水喷涌而出。
张景会今年58岁,是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种植大户,现在承包着352亩土地。1994年,建三江垦区国营农场进一步扩大农牧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家在绥化市庆安县农村的张景会听亲戚说去垦区种水稻收益不错,便动了心思——在农村,一家六口人30亩地,仅能维持温饱,去垦区承包稻田,或许能改变全家的生活。
第二年农历正月十五,张景会揣着借来的两万元加上一万元积蓄,来到七星农场,承包了300多亩地,开始专业种植水稻。当年,他的稻田就产粮15万公斤,年底卖出原粮后,纯收入有3万多元。“头一年我就把借来的钱还上了。第二年我承包了668亩地。”张景会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敢闯敢试,是周围人对张景会的印象。承包的土地面积增加后,需投入的人力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从哪里能省出人力?张景会发现,用柴油机抽水浇地得有人盯着,时不时给柴油机加油。而当时用电灌溉虽然花的钱和用柴油机差不多,但是省时省力,算下来相当于省了成本。于是,他在农场第一个把柴油灌溉改成电灌。“按一下电钮就出水,省人工、放水快,基本不出啥故障。”他说。
张景会的举动在农场起到了带动作用,许多种植户看到了电机井的好处,也纷纷改用电灌溉。2001年年底,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对建三江电业局实现代管,并在次年10月启动建三江垦区农网改造升级。2004年,农网改造升级完成,建三江垦区有电机井586眼。随后几年,农网持续升级、垦区电价实现同网同价,用电灌溉更加便捷了,费用也比柴油灌溉省了一半。2010年,建三江1万多户种植户用上了电机井。
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景会带头的不只用电灌溉这一件事。农场有啥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他都第一个在自己的田里做试验。“试完了给周边种植户看,看着效果好,他们也就都用了。”张景会说,他种植的水稻品质高、田里田外没有杂草。他还成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张景会所在的七星农场这两年依托物联网平台,推进农业智能化转型。水位传感器、气候观测站、智能浸种催芽设备……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推动着传统农业作业方式变革,也改变着张景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田里的电机井装上了智能模块,张景会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电机井;有了监测设备,他可以在家庭农场用电脑查看稻田的情况。
种水稻到现在,张景会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水稻了”。“伺候着水稻从第一叶长到十二叶出穗,真像是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张景会动情地说。
开春后泡田和水稻秧苗移植返青期最不能缺水,去年一年,张景会的稻田电机井用电量超过1.4万千瓦时。说起电对“伺候水稻”有多重要,他深有体会:“现在没有电啥都干不了。这几年用电很稳定。”张景会能记起的最近一次停电还是3年前:附近一条线路因外力破坏断线,供电员工接到他的电话后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现场,很快修复了线路。
从1995年到2019年,张景会种的稻田累计产水稻1万多吨,为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出了力。3年前,他还注册了品牌,把一半的原粮深加工后再售卖。近些年,他的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一家人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电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电饭煲……这些家用电器,他城里的住房和家庭农场都配齐了。
2019年,考虑到年龄和体力,张景会把承包的田地减到352亩。还有两年,他就到了农场规定的退休年龄了。说起这个,已经把种水稻当成毕生事业的张景会有些不服老:“我不想退休,还打算再多干几年。我还想种出更多更好的水稻,为端好中国饭碗多做点贡献。”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能源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2019-06-30
- 1个多月后,电价又要降了!看看降
2019-05-18
- “陕西水电”新三板隆重挂牌
2019-04-26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全资收
2018-12-05
- 全国首届“地电杯”电力工匠技
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