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农电 > 要闻纵览 > 正文

云南电网:驻村书记的扶贫故事

  2020-05-14 14:03:2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孙 华  祁彦君  贺璇  杨海洁  陈铸亮

  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迪庆藏区、怒江州为代表的“三区三州”被列为深度贫困地区。驻村干部吃住在一线,工作在一线,可以说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先锋队员”,他们身处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一环。

  云南电网向全省各地选派了驻村干部,这些驻村干部如同星星之火洒向云南的高山峡谷、村野乡寨,成就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燎原之势。他们俯下身、沉下心,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德宏:驻村700天,不断创新致富路

  夏发涛,南方电网云南德宏供电局驻陇川县曼冒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性格平和,但工作绝不马虎,长时间的驻村工作,使他对曼冒村的情况了如指掌,每个小组、每家每户的的情况不仅在笔记上也在他的记忆里。

  在驻村的700多个日子里,他将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琐碎繁重的工作中,使平凡的工作也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夏发涛在曼冒村党员党员活动室讲授“双语”党课。李国云/摄

  “双语党课”是夏发涛的驻村工作亮点之一。到达曼冒村之初,夏发涛对整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大多数群众是少数民族,沟通交流存在问题,政策宣传理解不到位。同时,曼冒村党总支由于工作开展不力,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够、组织力和领导力不强,被上级党组织屡屡提及。针对这些问题,夏发涛决定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做实“三会一课”制度,以一流的党建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引领。

  由于语言不通,党课无法开展,夏发涛想到了村里的少数民族干部熊腊卷书记。通过多次交流,熊腊卷与夏发涛一起开始了这场“双语”党课的教学,即夏发涛用汉语,熊腊卷用景颇语进行翻译,将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党员群众,强化贫困户党员的思想建设。党课的成功开展,让大家耳目一新,广大党员对过去一知半解的国家政策有了全新的认识。

  入村一段时间,夏发涛发现曼冒村劳动能力比较缺乏,于是就想到了蚕桑产业,他说,蚕桑产业有几种优点,需要的劳动能力小,投资又少,见效比较快,市场的空间价值比较大。于是带领扶贫工作队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村民到临近村寨学习小蚕共育、桑树管理、蚕子生长过程中的消毒和病害防范。

  在夏发涛的号召和带领下,村民们积极发展蚕桑养殖。2018年,德宏供电局捐赠资金40万元为曼冒村四个村民小组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桑蚕棚。今年,曼冒村将扩大桑树栽种面积,依托蚕桑特色产业,早日走上致富奔康的道路。

农忙时节,夏发涛帮助村民收割甘蔗。杨曦萌/摄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4月10日,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刻,夏发涛一大早就赶到了曼冒村委会对返乡及外来人员实施全覆盖登记排查。逐户发放防控倡议书、利用村上大喇叭循环播放防控知识、微信群和朋友圈推送权威消息、每天入户走访、为村民测量记录体温。防疫工作初期,针对防疫物资严重缺乏的情况,夏发涛多方协调经费购置口罩、消毒液、酒精,有效缓解了防控物资紧缺问题。

  “你孩子在外面读书,回来了吗?我们做个登记,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都要做好防疫。”这是夏发涛到村民家中摸排时说的最多的话。

  “凡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我们责无旁贷地去做,凡是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去想……”这是夏发涛发出的肺腑之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红河:山沟里长出“金叶子”

  4月的绿春牛巩村,顺着蜿蜒的盘山路而上,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嫩芽绿得发亮,上百名茶农点缀其间,随着双手在茶树上下翻拣,一片片鲜嫩的芽尖落入茶袋。

  万绿丛中有一抹“蓝”在流动。南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驻牛巩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欧格和队员李鹏、李文强指导、帮助农户采摘茶叶。

绿春牛巩驻村书记李欧格指导村民采摘茶叶。李鹏/摄

  “标准是一芽两叶,茶叶品质才有保障,大家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李欧格边采茶边叮嘱农户。

  “书记放心,这可是咱们山沟沟里的‘金叶子’,得好好采。”茶农高成中笑着答到。

  牛巩村是南网精准扶贫示范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牛孔镇,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海拔高、纬度低、多云雾、寡日照,加上有机土壤,使得这里拥有了种植茶树先天的自然环境。但苦于没技术,村民们守着“宝贝”,却换不来“真金”。

  过去粗放“制茶”,村民们像割草一样采摘茶叶,长长短短一并收了,随便地上晒干。采茶没有标准,制茶工艺粗放,茶叶品质差,在市场上难销售。

  近年来红河供电局探索“贫困户+合作社+乡村党政+供电局+茶企”的牛巩模式,建立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和村民走上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致富路。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稳定控制后,红河供电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李欧格带领驻村队员和制茶技术骨干对茶农开展技术培训和采茶动员,及时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复工复产。

  李欧格介绍,春茶采摘前,我们共签订了春茶合同30多份,合作社员也增加到了188户。今年的清明春茶采摘,合作社一共收到了村民上交的上交鲜叶2.2万余斤,支付茶叶鲜叶款7.5万余元。

  李欧格称,今年收到的鲜叶质量不错,通过帮扶以来的反复培训,村民都掌握了成熟的茶叶种植和采摘技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质增效。

  在茶叶合作社的茶厂,能看到村民陆续上交采摘好的茶叶。为保障农民的利益,今年春茶鲜叶的价格是每斤3元,比市场价格高出不少。

  “今年我春茶交了500斤,有了1500元的收入!”高成中很开心。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够卖茶,高成中老两口采摘茶叶之余还能照顾家里,让儿子、儿媳安心在外务工,日子越过越好,去年他们家搬出危房盖起了新房。

  除了价格保障,茶叶有机肥补助也让农户省下不少费用,“上交鲜叶100斤,可以领用一袋40公斤有机肥,交得越多领得越多。”正在清点发放有机肥的驻村队员李文强说,今年计划发放60吨有机肥,目前已经发放了20吨。

  茶厂里,机器轰鸣、茶香飘溢。制茶从家庭作坊过渡到了现代化生产厂房。鲜嫩的茶叶通过传输带一批批进入流水线,杀青、回潮、揉捻、解块、晾晒……4个小时后,今年春季的又一批干茶制作出炉了。

  李欧格介绍,去年茶厂进行技术改进后,能够生产绿茶、红茶,日加工鲜叶量提升到3000斤。去年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出品的“云尚春绿”系列茶品牌销售额达112.304万元,茶农直接受益25.71万元,牛巩村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51.9%降至目前的0.92%。

扶贫队员和青年志愿者帮助村民采摘茶叶。陆永忠/摄

  “我们想把合作社继续做精做强,把我们的茶叶品质再升级。”有空就去牛巩的茶山上转悠,一片茂密、繁盛的野生茶树林让李欧格眼前一亮。“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古树茶吗!”看着这些新发现的 “宝贝”,李欧格很是兴奋。他立马把茶叶送到茶叶检测机构,化验确定茶叶品质。

  “第三方检测结果出来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完全符合市场上优质生态茶的标准。”比起大众茶,生态茶的市场价格能翻上几番。

  “看着村民一家家富起来,我们心里也美着呢。”谈到今后扶贫茶的未来,李欧格充满了信心。他刚走访完村民,回到村委会上,泡上了一杯绿茶,看茶叶舒卷,闻茶香四溢,微苦而后甘。这情景正如这几年牛巩村的脱贫致富路,经过精准扶贫实现了脱贫致富,一步一个脚印,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先苦后甜的幸福生活。

  玉溪:不怕麻烦的“鸡老倌”

  “鸡老馆,到时候鸡肉不好吃我们可是要找你的麻烦的!”

  “就是,我们要的是能跑会飞的‘飞鸡’,不要滥竽充数了......”送走了云南玉溪腾龙物业公司前来我们路同村洽谈活鸡收购合同的马总一行人,雷霆终于松了一口气:销路解决了!不过他也有点苦笑不得,才33岁的年纪,大小伙儿一个,咋成他们口中的“鸡老倌”了。

雷霆与村干部到村民家里统计散养鸡数目。贺璇/摄

  雷霆是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对口帮扶点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路同村的第5任驻村书记。一转眼在路同村驻村已经3个月,刚来时恰逢疫情来势凶猛,忙着帮助村上防控疫情。

  在设卡排查点驻防的时候雷霆就在想,今年是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虽说路同村近几年在政府和玉溪供电局的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道路硬化、生产生活用电用水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全村718户2371人年平均收入也到了5603元,早就在去年年底就整体脱贫。可是经济来源还是太过单调了,除了外出务工以外,本地经济就只靠“一树一烟”,芒果树今年才开始挂果,产量要到6月成熟时才知晓,烤烟种植受天气影响较大,收多收少看天吃饭……不行,得搞点产业,不能让村民们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鸡蛋?鸡?对啊!现在城里人吃肉都讲生态,生态绿色的土鸡供不应求,可以牵头让村民们养鸡嘛!这个想法在雷霆脑海里一发不可收拾,当天就跑遍了村委会周边小组做了个统计:村民养鸡都是散养,以满足自需为主,不分大小数量在600只左右,户均一只都不够分,内需市场潜力很大;生态鸡所食的包谷等粮食村民们除了养猪养牛外还有剩余,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求。想法是美好的,当他向村支书杨正才汇报养鸡计划时,却遇到了麻烦。“计划很不错,但是前期立项、启动资金、鸡舍场地、种苗引进、疾病防控、销售路径等等这些麻烦怎么解决?”杨书记反问他。这么多麻烦的问题一下子把雷霆整懵了,就像火红的碳炉里泼了一桶冰水,当晚一夜没睡。

  遇到麻烦就解决麻烦!经过半个月的思考与联系,雷霆憋着一股劲做出了一个11页的策划书,杨正才书记召集村委班子讨论后决定大力支持雷霆养殖土鸡。简单介绍下策划书上的内容:立项由村委会向镇政府申请,取得政策支持;启动资金由雷霆向玉溪供电局申请扶贫专项资金15万元;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利用村上集体土地建设鸡舍和鸡场;选苗时引进脱温鸡(疫苗均已注射),鸡苗成本略高但疾病防控成本低;成鸡销售到玉溪电网六县两区一市的供电单位集体食堂......后来雷霆到了元江县咪哩乡下龙塘村学习土鸡养殖,观察养殖厂地形,鸡舍建盖的样子,食槽水槽的安装,气候、环境、鸡苗品种、管理方式等因素在养殖过程中对鸡品质的影响等土鸡放养的情况。

查看水源到鸡舍的通水管道。贺璇/摄

  回来后雷霆算了一笔账,脱温鸡苗在15-18元1只,养殖过程中刨去饲料、人工管理、水电等成本,每只鸡的利润在30%―40%之间,按照现在土鸡30元左右每斤的市场价格,每只鸡可赚40-60元。经过多方位考量,他决定先试行养殖1000只本地土鸡,目前已经开始修建鸡舍,顺利的话今年秋天就能为合作社带来4万元以上的收入,在发展集体养殖的同时他还要鼓励村民进行单户养殖,合作社进行收购,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要帮助村民增加个人收入,让路同村变成“土鸡村”,只要能够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这点麻烦算什么,一辈子叫他“鸡老倌”也愿意。

  未来终可期!

  怒江:愿做一名守望者

  两年前,杨敬文成功帮一名小女孩办户口、上学。

  “你不要再回来了!”电话里传来妻子的这句宣判式的话语,让杨敬文的心一直纠痛着,面对妻子的不了解,他除了沉默,更多的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愧疚。

  杨敬文是南方电网云南怒江供电局驻兰坪县营盘镇松柏扶贫工作队队员。

利用村民挖沟休息时间给村民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

  学校来到家里做家访,说他的孩子再不提高学习成绩,就只能留级了。孩子成绩从名列前茅到全班倒数,杨敬文知道他的责任很大,妻子没有文化,没能辅导孩子做作业,而他经常要到村里,回到宿舍已经很晚,看到妻子通过微信发来的题目时,孩子往往又睡着了。

  6月的炎热,让长期缺水的松柏村有点烦闷,穿过树叶的阳光里有点尘土飞扬,杨敬文走在陡峭的乡村路上,感觉到周围一片安静、孤寂。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很突兀的出现在他的眼里,穿着邋遢的衣服,扎着两条乱糟糟的麻花辫,好像好久没有洗过头,有点高原红的脸蛋,一个人安静的蹲在树底下玩着小石头,在孩子身上,仿佛看见了女儿的影子,神似他的亲人。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应该在校园里开心的读书玩耍才对,怎么会独自一人呆在村子里,杨敬文疑惑的走向她,她用一副怕生的眼神看着他。

  “你叫什么名字?”才问出口,小女孩就胆怯往后缩了缩,什么也不愿意说。杨敬文换了种方言,尝试着继续和她交流,她却有点害怕的样子,往不远处的村口走,杨敬文跟随着她,来到一间不足10平米的破旧的小木楞房前,家里只有她妈妈一人,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父亲。

  经过询问,才知道那个小女孩叫李冬玉,和妈妈相依为命。前几年从外乡回来,由于没有文化,不知道怎么办理户口,没有户口,也意味着享受不到政府的惠农政策,孩子也上不了学。

  “我也不想孩子一直跟着我受苦,但是我又没有能力让她上学,只能等她长大一点再看。”李冬玉的妈妈李石燕说。

  再穷不能穷教育,全国上下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如果再等几年,孩子将错过宝贵的学习时间。因为驻村,让杨敬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所疏忽,他不愿意再看到有孩子连书都读不起,那将使得他的付出显得毫无价值。

  知道这个事后,杨敬文立即向政府汇报,并坐着村里的三轮摩托,多次来到十几公里外的派出所进行沟通,终于把李冬玉的户口办下来了。

  当年9月,李冬玉如愿以偿到学校读书,她享有着山里娃也该有的读书权利,享有着国家提供的教育扶贫政策,也享有着这个年纪该有的幸福与快乐。

  如今杨敬文驻村工作的松柏村已经脱贫了,晚上也比以前稍微多一点时间可以通过微信和女儿交流,女儿的成绩也在一点一点的提高。她和李冬玉差不多的年纪,同样的寄托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杨敬文也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可以守护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尽管会因为一时的困扰而烦恼,却也会有所得而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能源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2019-06-30

1个多月后,电价又要降了!看看降

2019-05-18

“陕西水电”新三板隆重挂牌

2019-04-26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全资收

2018-12-05

全国首届“地电杯”电力工匠技

2018-12-05

热点排行
  •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董天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再立新功
  • · 国家电网共产党员服务队:“电”亮红色“连心桥”
  • · 汉中市委副书记权检到访陕西地电 交流脱贫攻坚工作
  • · 四川电力:十讲十增强 实现新跨越
  • · “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创建需翻越“三座大山”
  • · 陕西地电与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在榆林座谈
  • · 深化“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还需要这么干!
  • · 陕西审计工作报告公布 农网资金4.36亿被套取
  • · 陕西地电首座220千伏变电站白云变建成投运
  • · 重庆9区县近7万人明年将别煤油灯
推荐阅读
  •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全资收购耒阳地方电网
  • · 陕西地电公司系统首例混改样本观察
  • · 国家电网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两年攻坚战 累计投资1423.6亿元
  • · 解密陕西地电2017年的“1234”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