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供电:技术创新 管理驶入信息高速路
2009-04-23 11:29:3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高颖 张天舒 郭峻峰
“过去每逢停送电检修,我不仅要登录独立的调度MIS系统,在调度运行日志中录入信息,还得进入工作票登记、命令操作记录、检修记录等多个分级目录录入相同的信息,非常繁琐。现在我再也不用重复录入这么多信息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有关SG186工程的信息,山东平阴县供电公司调度所调度员马华坚持要给我们演示全新的调度运行管理系统。
3月初,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出2009年在县级供电企业全面推广SG186工程农电企业应用项目。平阴县供电公司作为首批农电项目的试点单位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笔者来到平阴县供电公司一探究竟。
信息化发展 遭遇瓶颈
早在2000年,平阴县供电公司就引进和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升级改造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建成了全国首家县级ATM光缆通信系统,实现了所属变电站远程监控和调度信息“五遥”功能。一年后,该公司又建成了主干为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以调度大楼为中心、覆盖全县各乡镇供电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联网率达到100%。该公司开发的涵盖所有业务的MIS系统,也顺利通过山东公司的MIS实用化验收。
可是,信息化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问题,这些在不同领域应用得很好的系统,相互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我们急于寻找一条建立统一的协同平台、打破系统间壁垒、实现资源有效共享的出路。”说起当时的情形,平阴县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元龙深有感触。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农电项目的试点建设工作在山东启动,平阴县供电公司被定为试点之一,这对该公司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三步走战略 确保上线
采用公司SG186典型设计建立的安全生产系统,是平阴县供电公司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当我们走进平阴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时,几个编程人员正在完善安全生产系统的几个功能细节。“别看他们现在挺轻松,其实刚开始时,系统安装调试、流程权限确认、系统应用培训……事情非常多,熬夜加班对他们来说是常事。”信息中心主任范加贺说。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项目实施小组每天都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每周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反馈,该公司每月还专门召开协调工作会,形成了“月、周、日”的调度机制。
平阴县供电公司实行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对现有电力营销、95598客户服务系统、农电管理、人力资源等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和重新加载,形成以设备信息、电网运行、营销服务、办公信息为主题的综合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通省、市公司,下达基层供电所的数据通道,实现了数据的纵向贯通。第二步,整合原有的生产、营销等业务应用系统,采用统一接口规范,通过参数或凭证接入等技术方式,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有效连接,并通过建立集成化信息平台,实现了业扩报装、停电计划、设备检修等20余项业务流程的统一办理,实现了数据的横向集成。第三步,采用统一认证服务、报表服务、整合系统待办事宜等技术手段,打造办公协作平台,实现了跨部门、跨专业的综合管理。该公司由此建成了集数据整合、集成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农电综合统计、负荷监控等十余个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
2008年11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农电项目试点总结暨工作推进会在山东召开,公司有关领导到平阴县供电公司视察,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用新系统 收获良多
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建成后,平阴县供电公司员工从中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作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陈元龙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系统,浏览当天的检修计划,查看停电申请报批以及事故、障碍和异常情况。过去,调度值班室都要把这些情况分编列印出几大张纸来拿给他。如今,他只需在线查看就可以,如果当天有异常情况发生,他还可以实时在线跟踪处理状况,即使是到外地出差,他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远程掌握安全生产情况。陈元龙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理的创新,实现了管理、生产24小时在线。”
SG186工程项目的推广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生技部专工张立东说:“各基层生产单位都要向我们提报设备台账和各种参数,上报这些数据时会存在滞后现象。现在,系统要求设备台账和参数必须实时,与现场实际相符,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提示。而且流程更详细,责任分解更明确,一级保一级,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一目了然。”项目实施以来,小到500余种各类台账、记录、报表的种类和格式的标准化,大到百余套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平阴县供电公司管理的效率显著提高。
“借助现代管理手段,将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加速管理流程的全面革新改造。”说起下一步继续推进SG186工程的深化和完善,平阴县供电公司负责人殷庆昌充满信心。
“过去每逢停送电检修,我不仅要登录独立的调度MIS系统,在调度运行日志中录入信息,还得进入工作票登记、命令操作记录、检修记录等多个分级目录录入相同的信息,非常繁琐。现在我再也不用重复录入这么多信息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有关SG186工程的信息,山东平阴县供电公司调度所调度员马华坚持要给我们演示全新的调度运行管理系统。
3月初,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出2009年在县级供电企业全面推广SG186工程农电企业应用项目。平阴县供电公司作为首批农电项目的试点单位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笔者来到平阴县供电公司一探究竟。
信息化发展 遭遇瓶颈
早在2000年,平阴县供电公司就引进和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升级改造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建成了全国首家县级ATM光缆通信系统,实现了所属变电站远程监控和调度信息“五遥”功能。一年后,该公司又建成了主干为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以调度大楼为中心、覆盖全县各乡镇供电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联网率达到100%。该公司开发的涵盖所有业务的MIS系统,也顺利通过山东公司的MIS实用化验收。
可是,信息化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问题,这些在不同领域应用得很好的系统,相互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我们急于寻找一条建立统一的协同平台、打破系统间壁垒、实现资源有效共享的出路。”说起当时的情形,平阴县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元龙深有感触。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农电项目的试点建设工作在山东启动,平阴县供电公司被定为试点之一,这对该公司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三步走战略 确保上线
采用公司SG186典型设计建立的安全生产系统,是平阴县供电公司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当我们走进平阴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时,几个编程人员正在完善安全生产系统的几个功能细节。“别看他们现在挺轻松,其实刚开始时,系统安装调试、流程权限确认、系统应用培训……事情非常多,熬夜加班对他们来说是常事。”信息中心主任范加贺说。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项目实施小组每天都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每周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反馈,该公司每月还专门召开协调工作会,形成了“月、周、日”的调度机制。
平阴县供电公司实行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对现有电力营销、95598客户服务系统、农电管理、人力资源等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和重新加载,形成以设备信息、电网运行、营销服务、办公信息为主题的综合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通省、市公司,下达基层供电所的数据通道,实现了数据的纵向贯通。第二步,整合原有的生产、营销等业务应用系统,采用统一接口规范,通过参数或凭证接入等技术方式,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有效连接,并通过建立集成化信息平台,实现了业扩报装、停电计划、设备检修等20余项业务流程的统一办理,实现了数据的横向集成。第三步,采用统一认证服务、报表服务、整合系统待办事宜等技术手段,打造办公协作平台,实现了跨部门、跨专业的综合管理。该公司由此建成了集数据整合、集成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农电综合统计、负荷监控等十余个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
2008年11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农电项目试点总结暨工作推进会在山东召开,公司有关领导到平阴县供电公司视察,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用新系统 收获良多
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建成后,平阴县供电公司员工从中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作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陈元龙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系统,浏览当天的检修计划,查看停电申请报批以及事故、障碍和异常情况。过去,调度值班室都要把这些情况分编列印出几大张纸来拿给他。如今,他只需在线查看就可以,如果当天有异常情况发生,他还可以实时在线跟踪处理状况,即使是到外地出差,他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远程掌握安全生产情况。陈元龙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理的创新,实现了管理、生产24小时在线。”
SG186工程项目的推广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生技部专工张立东说:“各基层生产单位都要向我们提报设备台账和各种参数,上报这些数据时会存在滞后现象。现在,系统要求设备台账和参数必须实时,与现场实际相符,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提示。而且流程更详细,责任分解更明确,一级保一级,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一目了然。”项目实施以来,小到500余种各类台账、记录、报表的种类和格式的标准化,大到百余套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平阴县供电公司管理的效率显著提高。
“借助现代管理手段,将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加速管理流程的全面革新改造。”说起下一步继续推进SG186工程的深化和完善,平阴县供电公司负责人殷庆昌充满信心。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