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
2008-01-18 15:24:1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王继聪 云南陆良供电公司
我欣赏一句话:机会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敞开大门的。这句话是一位报社编辑对我说的,现在刚好五年左右的时间,有了这句话,在五年的时间中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和学习,随时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用行动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并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别人常会说人如人,命不如人,而我却经常自嘲命如人,人不如人。与我一样,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很多时候,又有很多人会叹息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而实际上,命运和机会并不是如此,它们都是受自己掌控的,有准备自然就有机会,把握住好机会自然会带给你好的命运。
我的身份是一名农电工,与广大农电工一样,装过表、爬过杆、架过线,两餐并成一餐的生活我经历过,刮风下雨天抢修线路的滋味我尝试过,无电村通电时群众的喜悦我感受过。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很多人只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完成那一个过程,而我除了这个,还能将工作的情况、自己的感受用文字、用图片去告诉更多的人,因此我比别人多了一个机会。从1995年起,已干了七年农电工作的我,虽然身份不变,但干的已不再是农电工的工作,当时的农电管理总站领导发现了我这个"人才",给了我个好差事--蹲进了日不晒、雨不淋的办公室,整天干着与文字打交道的事,偶而也参与一些农电方面的管理,一直到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撤消了农电管理总站。2002年底在农电工都不知何去何从时,我却被留在了新成立的农电工作部,并且被部领导委任于"办公室主任"职务,还是由于身份问题,我成了有名无份的办公室主任,别的部门办公室主任有职务津贴、可以报销电话费,而我却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工资我也是最低的一个,过去和我在一起的农电工都比我高,他们被继续聘为抄表员、维修工。一句话,我只算得上一个一般的办公室人员,岗位比一线员工自然要低。但新的部门面临着许多新的工作,除了要重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外,同时还要给乡镇供电所配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安全工器具。自然,制度、办法的事就落到了我的头上,但其它工作也少不了,购回大车大车的床、大车大车的工具,白天到白天要去卸,晚上到晚上去卸,不找人,基本上就是我和领导再加上送货的司机三个人的事,看到领导身先士卒,我心里存有的一些不乐意早飞到的天霄云外。次年的工作仍然是老样子,跟着领导拼命干,晚上有点时间就写稿,对我的工作,领导除了能口头上给句表扬的话,别无它有,活是比别人多干了,但收入仍少得可怜巴巴,但领导的表扬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年底把我推荐为了公司的先进,也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吧!
日复一日,我除了干好工作外,为了生存就得想办法。我没别的本事,除了打篮球,显然像我这样的球技肯定挣不到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写点"豆腐块"大小的稿子,但不论如何,每月微薄的一点稿费也算能支撑摩托车的油费,手机的话费和上网费,有时也能买几斤肉全家人改善改善生活。白天大堆大堆的工作得干,写稿都是晚上的事,因为心情舒畅,虽然苦点累点,但却也过得安然。
人,没有能力不行,有能力也不一定好。在很多人看来我就是一个有"有能力"的人,而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做事的人。我拿钱不多可做事不少,最多的时候我又当办公室主任、又当安全员还兼个党小组长,那一碗饭都不好吃,都得付出。很多工作,领导安排给别人,别人可以说干不了或不会干,一句话了事,摊到自己身上却不行,人家知道我能干,如果不干就是态度不端正。不但要干,还得干好。2004年,终于有了个好机会,我们当地一家记者站招聘记者,按报名条件我连名也报不上,人家要大专及以上学历,而我只是职高毕业,但由于自己在报纸上经常"露脸",人家破例给报了个名。最终通过笔试、面试、实作层层考试,几十人的大战,最终只剩下了两人,我于最好成绩排在了前面。然而,录用时,在现实待遇上和招聘广告上的说法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我没有去报到,选择了留在原单位,等待着机遇的再次降临。这一次应聘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种提升,使我基本认识到了我的能力还行。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现代社会仅有能力没有文凭也不行,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中央电大开办的远程教育大专班的学习,争取努力获取大专文凭。
从2005年起,由于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各种关系基本得于理顺,该有的津贴有了,该有的电话费也有了。我的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当年,我在业余时间内写的文章获得好几项奖,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我在《云南电力报》的上稿量居然排到前十位,虽然我是最后一名,但在我前面的都是天天吃新闻饭的专业记者,这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2006年4月我被聘为公司中层干部岗位,2007年我取得了专科毕业证,接下来我又报名参加本科班的学习。至今,本职工作我没放松,业余写作没有
我欣赏一句话:机会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敞开大门的。这句话是一位报社编辑对我说的,现在刚好五年左右的时间,有了这句话,在五年的时间中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和学习,随时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用行动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并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别人常会说人如人,命不如人,而我却经常自嘲命如人,人不如人。与我一样,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很多时候,又有很多人会叹息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而实际上,命运和机会并不是如此,它们都是受自己掌控的,有准备自然就有机会,把握住好机会自然会带给你好的命运。
我的身份是一名农电工,与广大农电工一样,装过表、爬过杆、架过线,两餐并成一餐的生活我经历过,刮风下雨天抢修线路的滋味我尝试过,无电村通电时群众的喜悦我感受过。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很多人只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完成那一个过程,而我除了这个,还能将工作的情况、自己的感受用文字、用图片去告诉更多的人,因此我比别人多了一个机会。从1995年起,已干了七年农电工作的我,虽然身份不变,但干的已不再是农电工的工作,当时的农电管理总站领导发现了我这个"人才",给了我个好差事--蹲进了日不晒、雨不淋的办公室,整天干着与文字打交道的事,偶而也参与一些农电方面的管理,一直到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撤消了农电管理总站。2002年底在农电工都不知何去何从时,我却被留在了新成立的农电工作部,并且被部领导委任于"办公室主任"职务,还是由于身份问题,我成了有名无份的办公室主任,别的部门办公室主任有职务津贴、可以报销电话费,而我却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工资我也是最低的一个,过去和我在一起的农电工都比我高,他们被继续聘为抄表员、维修工。一句话,我只算得上一个一般的办公室人员,岗位比一线员工自然要低。但新的部门面临着许多新的工作,除了要重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外,同时还要给乡镇供电所配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安全工器具。自然,制度、办法的事就落到了我的头上,但其它工作也少不了,购回大车大车的床、大车大车的工具,白天到白天要去卸,晚上到晚上去卸,不找人,基本上就是我和领导再加上送货的司机三个人的事,看到领导身先士卒,我心里存有的一些不乐意早飞到的天霄云外。次年的工作仍然是老样子,跟着领导拼命干,晚上有点时间就写稿,对我的工作,领导除了能口头上给句表扬的话,别无它有,活是比别人多干了,但收入仍少得可怜巴巴,但领导的表扬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年底把我推荐为了公司的先进,也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吧!
日复一日,我除了干好工作外,为了生存就得想办法。我没别的本事,除了打篮球,显然像我这样的球技肯定挣不到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写点"豆腐块"大小的稿子,但不论如何,每月微薄的一点稿费也算能支撑摩托车的油费,手机的话费和上网费,有时也能买几斤肉全家人改善改善生活。白天大堆大堆的工作得干,写稿都是晚上的事,因为心情舒畅,虽然苦点累点,但却也过得安然。
人,没有能力不行,有能力也不一定好。在很多人看来我就是一个有"有能力"的人,而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做事的人。我拿钱不多可做事不少,最多的时候我又当办公室主任、又当安全员还兼个党小组长,那一碗饭都不好吃,都得付出。很多工作,领导安排给别人,别人可以说干不了或不会干,一句话了事,摊到自己身上却不行,人家知道我能干,如果不干就是态度不端正。不但要干,还得干好。2004年,终于有了个好机会,我们当地一家记者站招聘记者,按报名条件我连名也报不上,人家要大专及以上学历,而我只是职高毕业,但由于自己在报纸上经常"露脸",人家破例给报了个名。最终通过笔试、面试、实作层层考试,几十人的大战,最终只剩下了两人,我于最好成绩排在了前面。然而,录用时,在现实待遇上和招聘广告上的说法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我没有去报到,选择了留在原单位,等待着机遇的再次降临。这一次应聘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种提升,使我基本认识到了我的能力还行。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现代社会仅有能力没有文凭也不行,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中央电大开办的远程教育大专班的学习,争取努力获取大专文凭。
从2005年起,由于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各种关系基本得于理顺,该有的津贴有了,该有的电话费也有了。我的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当年,我在业余时间内写的文章获得好几项奖,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我在《云南电力报》的上稿量居然排到前十位,虽然我是最后一名,但在我前面的都是天天吃新闻饭的专业记者,这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2006年4月我被聘为公司中层干部岗位,2007年我取得了专科毕业证,接下来我又报名参加本科班的学习。至今,本职工作我没放松,业余写作没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