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人人成才的良好环境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构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综述(下)
2007-04-04 08:51:38 来源:山东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本报记者 王 晗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位学员要充分认识这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珍惜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在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在工作思路上有新的创新,在工作能力上有新的超越,在内质外形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个人学习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这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于世昌3月26日在中层干部培训班开学仪式上讲的一段话。其言谆谆,其情切切,让每一个学员深感责任重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集团公司为造就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接力育才”意识,切实把教育培训这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一届班子接着一届班子抓,营造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的环境,打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2006年,评选出高级人才117名、中级人才476名、初级人才985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公司系统有4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6人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当选“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当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
当好栽树人 接力育人才
人才培养长期、系统、连续性的特点,要求必须强化“接力育才”意识。公司每一届领导班子都像跑接力赛那样,既从上一届那里接好棒,奋力跑好自己这一棒,又向继任者传好棒,这样一棒接一棒地抓下来,终于抓出了明显成效,确保了人才素质与时代同行。
集团公司领导重视人才的培养,可从1996年说起。为了重点加强管理人才、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高技能操作能手三支队伍建设,集团公司开始实施“人才工程”。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还涌现出一大批高级专家和技术能手。
从2004年起,集团公司在总结实施“人才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更为切合实际的、以实施“111优秀人才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目标。2006年评选出高级人才117名、中级人才476名、初级人才985名。选才还要“养”才。集团公司积极探究任贤用能之道,提升对高级专家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了相关待遇,切实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便于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进而安心本职,建功立业。
应当说,“111优秀人才工程”是“接力育才”的明显标志,使集团公司在人才工作的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均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公司领导认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不只是那些顶尖人物、精英人物,只要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因此,就有了《集团公司优秀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其激励对象是工作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上的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员工,是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骨干,为广大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开辟了多条成长通道,使人才工程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成为了现实。
“接力育才”、“为人才备份”,是公司历任领导心系全局,着眼长远责任意识的体现。
给知识保鲜 为成才搭台
据统计,目前科学知识每3~5年就会增加1倍,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际就有相当部分过时了。如何给知识“保鲜”,如何延长知识的“使用年限”?近年来,集团公司树立培训就是对员工最好的关爱理念,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加强教育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和投入,重点培养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培训者满意、培训组织者满意、受训者满意”的目标。
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管理水平。集团公司逐步建立网络化的全员培训计划体系,合理安排培训计划,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提高了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在工作中,注重研究构建员工胜任素质模型,提高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培训实效。集团公司以新时期对干部队伍的素质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中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着力实施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对主业中层正职重点强化服务全局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凝聚能力。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加大了技能培训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培训设施与现场同步或适度超前,有效整合了培训
是否有附件:
资源、提高了培训效率。加强了培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了内部培训师队伍,开展了企业培训师资质认证工作,有计划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提高了管理和专业培训的效果。2006年,全员培训率达到98.45%。共组织集团公司级培训班216期,培训人员10282人次,各基层单位共组织培训班2616期,培训人数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位学员要充分认识这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珍惜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在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在工作思路上有新的创新,在工作能力上有新的超越,在内质外形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个人学习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这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于世昌3月26日在中层干部培训班开学仪式上讲的一段话。其言谆谆,其情切切,让每一个学员深感责任重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集团公司为造就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接力育才”意识,切实把教育培训这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一届班子接着一届班子抓,营造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的环境,打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2006年,评选出高级人才117名、中级人才476名、初级人才985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公司系统有4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6人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当选“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当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
当好栽树人 接力育人才
人才培养长期、系统、连续性的特点,要求必须强化“接力育才”意识。公司每一届领导班子都像跑接力赛那样,既从上一届那里接好棒,奋力跑好自己这一棒,又向继任者传好棒,这样一棒接一棒地抓下来,终于抓出了明显成效,确保了人才素质与时代同行。
集团公司领导重视人才的培养,可从1996年说起。为了重点加强管理人才、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高技能操作能手三支队伍建设,集团公司开始实施“人才工程”。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还涌现出一大批高级专家和技术能手。
从2004年起,集团公司在总结实施“人才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更为切合实际的、以实施“111优秀人才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目标。2006年评选出高级人才117名、中级人才476名、初级人才985名。选才还要“养”才。集团公司积极探究任贤用能之道,提升对高级专家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了相关待遇,切实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便于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进而安心本职,建功立业。
应当说,“111优秀人才工程”是“接力育才”的明显标志,使集团公司在人才工作的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均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公司领导认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不只是那些顶尖人物、精英人物,只要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因此,就有了《集团公司优秀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其激励对象是工作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上的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员工,是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骨干,为广大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开辟了多条成长通道,使人才工程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成为了现实。
“接力育才”、“为人才备份”,是公司历任领导心系全局,着眼长远责任意识的体现。
给知识保鲜 为成才搭台
据统计,目前科学知识每3~5年就会增加1倍,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际就有相当部分过时了。如何给知识“保鲜”,如何延长知识的“使用年限”?近年来,集团公司树立培训就是对员工最好的关爱理念,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加强教育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和投入,重点培养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培训者满意、培训组织者满意、受训者满意”的目标。
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管理水平。集团公司逐步建立网络化的全员培训计划体系,合理安排培训计划,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提高了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在工作中,注重研究构建员工胜任素质模型,提高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培训实效。集团公司以新时期对干部队伍的素质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中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着力实施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对主业中层正职重点强化服务全局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凝聚能力。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加大了技能培训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培训设施与现场同步或适度超前,有效整合了培训
是否有附件:
资源、提高了培训效率。加强了培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了内部培训师队伍,开展了企业培训师资质认证工作,有计划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提高了管理和专业培训的效果。2006年,全员培训率达到98.45%。共组织集团公司级培训班216期,培训人员10282人次,各基层单位共组织培训班2616期,培训人数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