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培训中心如何打造“灰领”人才
2006-05-25 09:00:00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A-
A+
电力18讯: 四川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万晓梅
“灰领”一词,源于美国,当时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故而得知。而现在所称的“灰领”,则是相对于我们已熟识的“白领”、“蓝领”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亦是即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灰领”在我国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提升,无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都出现了许多要求兼具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岗位。
一、目前我国企业人才结构现状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局面。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企业进行的调查,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特别是据权威机关调查显示,北京市的一个高级技师(灰领)平均有7.33个岗位在等着他就业,而大学生毕业的一次性就业率只有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高级技师比一个大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高了十几倍!更严峻的是,我国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高级技工的大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上海市调查队对全市60家制造企业完成的调查显示,目前的技术工人队伍中,22岁以下的仅占3%、23岁至35岁的占40%左右、36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一个也没有。全社会都为“灰领”喝彩,目前劳动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新政策将向一线技工倾斜,技工的工资水平将与职业资格等级以及贡献大小挂钩。
鉴于目前状况,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第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眼2003?演5号),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为重点,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确定一批实施该工程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与对口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培养培训基地,按照企业用人“订单”和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训,共同培养培训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迫切需要“灰领”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应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主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培养一大批“灰领型”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消化、吸纳科研成果的能力,迅速占领技术市场、产品市场,而且有利于拓宽就业空间,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对政府而言,要加强与“灰领”有关的职业标准的开发,形成新的职业标准体系;对企业来说,则必须在提供环境上下功夫。据调查,全国只有4%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职高、技校学习。同时,现行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理论,忽视实践操作,不符合“灰领”人才的培养要求。据了解,1996年全国技校有4467所,而2002年下降到3792所,全国技校毕业生的数量,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16257人。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型职业和工种不断出现,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啤酒桶现象’,即领导层和操作层变小,而技术技能层变大。“杨河清教授指出,有“灰领”之称的技术技能层必将成为生产的核心力量、财富均衡的主要依托和社会的中坚。这就要求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融技术性、知识性于一身的混合型人才。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据新华社报道,正因为如此,政府出台技术人员统一考核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评,只要通过考评就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给年轻的技术人员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希望,现在上海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只有29岁,这在以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三、电力企业要把培养“灰领”人才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市场对电力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企业文化人才的争夺,必将是越来越紧,这是市场成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整个社会(包括电力市场)对电力人才的争夺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境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发电市场后,所造成的人才争夺;二是国有公司建设新电厂,引发的人才分流;三是其他行业、民间资本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人才的流失;四是原有企业在人才开始流动以后,其人才缺口产生的与其他企业展开的人才争夺。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省网公司是电力企业的主力军,要持续保持和发挥主<
“灰领”一词,源于美国,当时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故而得知。而现在所称的“灰领”,则是相对于我们已熟识的“白领”、“蓝领”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亦是即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灰领”在我国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提升,无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都出现了许多要求兼具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岗位。
一、目前我国企业人才结构现状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局面。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企业进行的调查,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特别是据权威机关调查显示,北京市的一个高级技师(灰领)平均有7.33个岗位在等着他就业,而大学生毕业的一次性就业率只有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高级技师比一个大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高了十几倍!更严峻的是,我国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高级技工的大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上海市调查队对全市60家制造企业完成的调查显示,目前的技术工人队伍中,22岁以下的仅占3%、23岁至35岁的占40%左右、36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一个也没有。全社会都为“灰领”喝彩,目前劳动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新政策将向一线技工倾斜,技工的工资水平将与职业资格等级以及贡献大小挂钩。
鉴于目前状况,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第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眼2003?演5号),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为重点,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确定一批实施该工程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与对口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培养培训基地,按照企业用人“订单”和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训,共同培养培训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迫切需要“灰领”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应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主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培养一大批“灰领型”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消化、吸纳科研成果的能力,迅速占领技术市场、产品市场,而且有利于拓宽就业空间,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对政府而言,要加强与“灰领”有关的职业标准的开发,形成新的职业标准体系;对企业来说,则必须在提供环境上下功夫。据调查,全国只有4%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职高、技校学习。同时,现行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理论,忽视实践操作,不符合“灰领”人才的培养要求。据了解,1996年全国技校有4467所,而2002年下降到3792所,全国技校毕业生的数量,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16257人。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型职业和工种不断出现,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啤酒桶现象’,即领导层和操作层变小,而技术技能层变大。“杨河清教授指出,有“灰领”之称的技术技能层必将成为生产的核心力量、财富均衡的主要依托和社会的中坚。这就要求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融技术性、知识性于一身的混合型人才。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据新华社报道,正因为如此,政府出台技术人员统一考核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评,只要通过考评就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给年轻的技术人员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希望,现在上海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只有29岁,这在以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三、电力企业要把培养“灰领”人才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市场对电力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企业文化人才的争夺,必将是越来越紧,这是市场成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整个社会(包括电力市场)对电力人才的争夺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境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发电市场后,所造成的人才争夺;二是国有公司建设新电厂,引发的人才分流;三是其他行业、民间资本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人才的流失;四是原有企业在人才开始流动以后,其人才缺口产生的与其他企业展开的人才争夺。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省网公司是电力企业的主力军,要持续保持和发挥主<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