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供电局巡线员工绿岭之上那一抹蓝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海堂 叶莽莽 报道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伴随着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汽车缓缓开动,留下一地金黄色阳光。此次南丹之行,作为一名电网新兵,跟随师傅们巡视维护线路。
油锯转,沙树倒,扫出宽畅线道
来到南丹,没有金城江街道的车水马龙,每次货车轮扬起的烟尘都渲染出一种县城特有的风韵。在一家快餐店里,正在用晚餐的输电运维四班师傅们刚忙完一天的工作,输电所梁主任把我们“新兵”领到他们跟前,嘱咐我们说:“在这跟师傅们好好学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东西等着你们。”
第二天,师傅和我们都起了个早,张师傅把这些天来都在忙的青赔工作告诉我。我们坐小客车来到位于海拔一千一百多米高山上的八圩瑶族乡,眼前层峦叠嶂,远处山雾缭绕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情开阔。
下车后众人很快收拾好工具,然后兵分三路,扛着油锯杀进密密麻麻的杂草中。随着耳畔“嗡嗡”声此起彼伏,阵阵白烟在草木间升起飘散,沙树接连应声倒下,我在一旁拿笔记录着数量,半个钟后一张巴掌大的白纸就布满了一个个“正”字。完成了这处的工作后,已近下午四点,紧接着又直奔另一处工作现场。
这是一片齐整、茂盛的树林,每棵沙树都有碗口粗细。此时完成了其它工作点伐木任务的师傅们也陆续集结于此,看得出这就是今天最难啃的那块骨头。最终用了将近一个半钟头的时间,伐木三百七十余株。随着最后一株沙树倒下,忙碌了半天而粒米未进的师傅们这才瘫坐在山路旁,就着瓶矿泉水啃起刚从小卖部买来的面包。不远处三根导线下空旷的地面,一棵棵斜躺着的沙树,离去时树主面带笑意的告别,都是师傅们用勤劳的工作和朴诚的沟通换来的成果。
走山林,如履平地
第三天工作的首站是位于丹泉酒厂旁的一处农家菜地。在开始的简单交谈后,树主农妇态度显得模棱两可,嘴里嘀咕着拨起手中电话,“我叫我儿子来跟你们谈”。不久,一名青年男子缓缓朝我们走来。他来到第一句话就说“这是我家的田地,那片竹子被你们砍了就绝无再生的可能,竹子一死,就等于把我家的田地给占了。”说完将头扭过一边。
正当我以为协商陷入困境时,原本站在一旁的雷师傅并没有直接接话,而是和他拉些家常,还询问起这小片竹林收益情况。平实的交流慢慢打消了母子俩的顾虑,这时青年男子开始转而试探性问起青苗补偿的事情。运维员邓师兄适时介绍青赔政策以及补偿方案。几经商榷,一个新的合理方案最终敲定。
在消除完这处的隐患后,只简单吃了份路边的快餐,师傅们又马不停蹄转战威雍。这是一个被茂密的林木包裹着的村落,扎根在村口两三层楼高的银榔木,仿佛向每一位来客述说村子的历史。工作地点位于半山腰,山地上根本找不到路,覆盖着厚厚的枯枝杂草,淌着水流的光滑岩石不时横在路上,加上坡度大,极其难走。但扛着油锯的护线员却能够如履平地,矫捷地前进,不由使我暗暗佩服。从山上下来时,我看到邓师兄的手臂上散布着一道道划痕和被棘草刺破的伤口,裤脚和鞋也都拖满淤泥,但他却没半点停顿,径直走进村民家中,严谨而热忱地与树主完成补偿合同。
上青山,路在脚下
此行结束的前一天早上,刚到楼下就看到师傅们已经在落脚的宾馆大厅集合,商讨着新的一天里的工作事宜,走近一问才知道这次任务不同往日,是更换绝缘子。我赶忙匆匆咽了碗粉,和师傅们一同收拾好工器具,前往110千伏车新大线的两处铁塔。
车子驰骋在山间,远方座座魁梧的铁塔错落有致的屹立于一个个山顶,条条导线穿越大山或彼此相连,或在蓝天上相互交织,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师傅们塔顶作业的景象。这段山路不仅弯道多,还很颠簸,车窗外远山有节奏的起伏,车里头的人却抖得发慌。来到山下,由于前阵子暴雨,山路塌方,原本能到半山腰的车子只能歇息在山脚。往山顶望去,沿着蓝天与山顶相接的边缘线仍找不到铁塔的踪迹,只看到三根导线掠过几棵沙树伸进山的另一面。
看到眼前的高山蓝师傅瞪大了双眼,玩笑道:“这山多高克,还要走。”麻师傅接道:“八百多米,以前车停半山都要走半个钟。”蓝师傅又故作震惊:“看得我胆裂。”大家相视哈哈一笑,然后一行四人扛着器材工具,在脚上有伤尚未痊愈,但还是坚持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麻师傅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更换绝缘子的过程中,师傅在塔上左右开弓,一会挂接地线一会牵引工具。突然 “呲”的一声,由于用力过猛他的裤裆开裂,还在铁塔上作业的他哭笑不得,在塔下监护的两位师傅也都大笑起来。
工作完成下到地面时,师傅后背衣服已完全被汗水浸湿,面部由于长时间太阳暴晒显得红里透黑。放松了工作前紧绷的心弦,玩笑声中只用了不到三十分钟就下到山脚。
归途忆往昔,情浓如醇酿
归来的车子在县城里街道上穿梭,路上迎接我们的是一户户人家里飘散出的点点灯火,还有街道两旁的霓虹。师傅们交谈甚欢,丝毫没掺杂半点因工作疲劳产生的情绪。
这时,坐在邻座的张师傅问我:“在坐的师傅们是不是都很开心?”顿了顿,然后对我说,“我们工作时要认真,辛苦点,但是工作结束了就要开开心心,轻轻松松,不要有任何多余情绪。要是能够开心生活,很麻烦、很辛苦的工作也一样可以做得出彩,有劲。”
工作和生活都是自己的,人很多时候都习惯用抱怨来麻痹自己,对抗生活中的失落的疲惫。但在这般常年累月,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作之后,师傅们却习惯了欢笑,把工作上的苦和累深埋心底,留在过去,将工作生活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匀称,着实令我肃然起敬。
返回金城江的路上,车子行至一座小山坳时,雷师傅突然指向高速公路一旁,“看,这是我和张师傅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的住所。”我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一排砖瓦房在树丛里隐隐若现。“这还好多了,以前房子更加破烂,房顶是茅草盖的。”车子还在往前开,但雷师傅含情的目光却依旧停留。
是啊,这都是师傅们当年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见证与记忆,时光荏苒,多少年华老去,青春的激情恍惚间流走,几缕斑白已不经意间爬上鬓角。但情如佳酿,历久弥香,师傅间亲人般的感情没变,对工作爽朗而细致入微的热情也没变,他们依然情系着大山深处那一条条连绵不断的输电线路,无时无刻不在殚精竭虑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从他们那里传承下来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代南网人翻山越岭,不辞辛劳,白天里在更接近蓝天的铁塔上默默挥洒汗水,为即将在夜晚展开的万家灯火画卷润笔研墨。
黑白交替,四季轮转,山中的景色或斑斓或深沉,唯独不变的,是常年在山间穿梭的那一抹蓝。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