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松桃供电局乌罗供电所杨建军
2008-07-11 15:53:1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记者:田 杰
在黔东边陲的苗乡小镇乌罗,一个平凡而闪亮,亲切又感人的名字 杨建军,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解他的人还会竖起大拇指。因为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电力线,那一盏盏亮如星辰的万家灯火,见证着一个普普通通电力人的人生历程。从街道到乡村,从山沟到地头,大街小巷洒满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热枕谱写着电力事业的感人篇章,弹奏出一曲动人的生命音符。他为守护苗乡的那光明,赢得了苗乡人民无限的信赖和赞誉……
扎根基层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今年45岁的杨建军,1996年参加电力工作,那时的电管站由镇政府所管。他受命于为难之时,曾任电管站站长。创建之初的电管站几乎一穷二白,没有一条标准化的输供电线路,没有一个正常供电的电源点,连办公场所都是租赁两间民房当办公室。面对四面楚歌的窘境,面对电网薄弱、基础满后的现状,他不等不靠,自谋出路,迎难而上.他集思广益,大胆地采取集资办企的办法,打开了电网建设的新局面。线路从原来的零变成了后来的80公里供电线网,办公室也从最初的租赁变成今天的三层大楼,供电量从开初的年90万千瓦时增长为1200万千瓦时,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各项经营指标和经济指标居全县前列。
1997年前,乌罗供电所供电设施十分落后,线径小,线路老化严重,电压不稳定供电质量差,到户电价高达1.3元。2004年是一个转折点,杨建军抓住农网改造的机会,全力投身到全镇农村电网改造的活动中。他在当地政府和县供电局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立了农网改造小组,与全所45个行政村签定了网改合同书,与政府签定责任状,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改资金,寻求技术支持,组织施工力量,掀起电网建设新高潮。
2007年12月的一个冬日,杨建军和供电所的同事冒着寒风细雨,前往冷家坝村陆家坡组,解决无电村问题,可迎接他们的却是"闭门羹"。"我家祖祖辈辈靠点煤油灯都过来了,才不希罕那个电灯哩?"连村长都摇头拒绝。"这次不要你们出一分钱,材料和安装都是全免费的。"在杨建军一行苦口婆心劝说下,一听是不要钱的事情,好说好歹村民们才答应安装试试。
网改开始实施时,有些村民不理解,杨建军一边带领职工向村民进行宣传网改的目的、意义和政策,一边先在就近的四个村铺开网改试点。半年后,这四个村经过紧张施工工程全部结束。网改后的农户用上了质优价廉的放心电,到户电价降到0.4556元度。之后,杨建军又紧锣密鼓地组织其它村民代表到四个网改村召开现场会,让村民们亲眼目睹和感受网改后的新变化。村民们信服了,觉得供电所是在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于是,村民们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供电所早日帮助他们网改。在网改工程的日子里,杨建军带领全所职工立杆架线,早出晚归,吃住在工地上,至今日,全所45个行政村55%结束了网改。现在,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上千万元规模的中小企业13家,20多家农产品加工业和无数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起,乌罗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锐意进取 春风化雨润心田
供电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承担着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计民生的重任,领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基层供电所服务对象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用电户是最纯朴,最弱势,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电力工作干得好与否,服务做得到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企业乃至政府的形象,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杨建军自上任乌罗供电所所长以来,就常深入乡村最低层搞调查研究,走访村民。当他看到农村电网零乱不堪时,当他看到因线路老化供电质量较差时,当他看到还有许多人用电得不到保障时,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想干好电力工作,光有诚心和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干好工作的决心,要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疾苦,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用电困难及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每年的元月定为"调研月",每月的第一个赶集日定为自己的"接待日",在供电所大兴问事揽事办事之风,他要求全所职工围绕电力工作重点,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深入民居,主动上门,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知百姓所需,掌握第一手信息,提出合理性建议和采取可操作性举措,对百姓用电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切实加以解决。
近年来,他带领职工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开拓性地提出了为山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方案,并付诸实施。还亲自参加到为民服务的热潮中,共接待群众来访事件上千件,解决回复率达97%,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使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服务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以企为家 点点滴滴都是爱
杨建军是供电所里的“半边农”,仅管家就在离单位不远的后街农村,却难得回一次家,他上有老母<
在黔东边陲的苗乡小镇乌罗,一个平凡而闪亮,亲切又感人的名字 杨建军,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解他的人还会竖起大拇指。因为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电力线,那一盏盏亮如星辰的万家灯火,见证着一个普普通通电力人的人生历程。从街道到乡村,从山沟到地头,大街小巷洒满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热枕谱写着电力事业的感人篇章,弹奏出一曲动人的生命音符。他为守护苗乡的那光明,赢得了苗乡人民无限的信赖和赞誉……
扎根基层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今年45岁的杨建军,1996年参加电力工作,那时的电管站由镇政府所管。他受命于为难之时,曾任电管站站长。创建之初的电管站几乎一穷二白,没有一条标准化的输供电线路,没有一个正常供电的电源点,连办公场所都是租赁两间民房当办公室。面对四面楚歌的窘境,面对电网薄弱、基础满后的现状,他不等不靠,自谋出路,迎难而上.他集思广益,大胆地采取集资办企的办法,打开了电网建设的新局面。线路从原来的零变成了后来的80公里供电线网,办公室也从最初的租赁变成今天的三层大楼,供电量从开初的年90万千瓦时增长为1200万千瓦时,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各项经营指标和经济指标居全县前列。
1997年前,乌罗供电所供电设施十分落后,线径小,线路老化严重,电压不稳定供电质量差,到户电价高达1.3元。2004年是一个转折点,杨建军抓住农网改造的机会,全力投身到全镇农村电网改造的活动中。他在当地政府和县供电局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立了农网改造小组,与全所45个行政村签定了网改合同书,与政府签定责任状,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改资金,寻求技术支持,组织施工力量,掀起电网建设新高潮。
2007年12月的一个冬日,杨建军和供电所的同事冒着寒风细雨,前往冷家坝村陆家坡组,解决无电村问题,可迎接他们的却是"闭门羹"。"我家祖祖辈辈靠点煤油灯都过来了,才不希罕那个电灯哩?"连村长都摇头拒绝。"这次不要你们出一分钱,材料和安装都是全免费的。"在杨建军一行苦口婆心劝说下,一听是不要钱的事情,好说好歹村民们才答应安装试试。
网改开始实施时,有些村民不理解,杨建军一边带领职工向村民进行宣传网改的目的、意义和政策,一边先在就近的四个村铺开网改试点。半年后,这四个村经过紧张施工工程全部结束。网改后的农户用上了质优价廉的放心电,到户电价降到0.4556元度。之后,杨建军又紧锣密鼓地组织其它村民代表到四个网改村召开现场会,让村民们亲眼目睹和感受网改后的新变化。村民们信服了,觉得供电所是在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于是,村民们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供电所早日帮助他们网改。在网改工程的日子里,杨建军带领全所职工立杆架线,早出晚归,吃住在工地上,至今日,全所45个行政村55%结束了网改。现在,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上千万元规模的中小企业13家,20多家农产品加工业和无数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起,乌罗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锐意进取 春风化雨润心田
供电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承担着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计民生的重任,领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基层供电所服务对象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用电户是最纯朴,最弱势,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电力工作干得好与否,服务做得到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企业乃至政府的形象,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杨建军自上任乌罗供电所所长以来,就常深入乡村最低层搞调查研究,走访村民。当他看到农村电网零乱不堪时,当他看到因线路老化供电质量较差时,当他看到还有许多人用电得不到保障时,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想干好电力工作,光有诚心和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干好工作的决心,要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疾苦,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用电困难及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每年的元月定为"调研月",每月的第一个赶集日定为自己的"接待日",在供电所大兴问事揽事办事之风,他要求全所职工围绕电力工作重点,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深入民居,主动上门,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知百姓所需,掌握第一手信息,提出合理性建议和采取可操作性举措,对百姓用电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切实加以解决。
近年来,他带领职工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开拓性地提出了为山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方案,并付诸实施。还亲自参加到为民服务的热潮中,共接待群众来访事件上千件,解决回复率达97%,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使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服务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以企为家 点点滴滴都是爱
杨建军是供电所里的“半边农”,仅管家就在离单位不远的后街农村,却难得回一次家,他上有老母<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